陳小蘭
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最大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是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也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對于提高化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有了一些心得和體會,在本文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一、進行自學輔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校期間所能掌握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學技術卻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所以在校期間不僅要教給學生雙基知識,而更為重要的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在平時的具體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理論已經(jīng)明確地說明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揮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可提供“捷徑”,當然這“捷徑”不是教師把現(xiàn)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第一階段——基本依賴教師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明確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課堂上以教師布置的預習思考題引導學生按教學目標閱讀教材、啟發(fā)思維和進行印證性實驗,從而明確教材的知識體系,同時要求學生自己寫出讀書筆記,每節(jié)課的后半段由教師按學習目標進行點評、講述,同時發(fā)課前編印好的思考題答案、教學目的要求及知識體系綱要,供學生對照和參考,以便發(fā)現(xiàn)自己讀書過程和筆記中的不足,課后進行完善和復習。
第二階段——學生可以相對獨立地進行學習階段
有了第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學的方法,但尚未養(yǎng)成習慣,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尚處于較低水平,故第二階段的教學內容是從第二章“摩爾”至第四章“堿金屬”,教學側重點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做法是繼續(xù)第一階段的教學模式,但閱讀教材與課前預習結合在一起完成。課堂上的工作,教師結合印發(fā)的提綱側重講解知識體系、新舊知識聯(lián)系及其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應用,使新學到的知識進一步升華。最后以個別例題講解的方式,使新學到的知識盡快轉化為能力。
第三階段——學生基本上可以獨立學習階段
以上兩個階段大約需要一學期。經(jīng)過一學期的以上兩個階段的教學和訓練至高一下學期初,在學習第五章“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內容時,學生已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閱讀指定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進行實驗,編寫讀書筆記,基本上能獨立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具備了聯(lián)系原有知識進行想象、對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養(yǎng)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但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及知識面的限制,在學習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和發(fā)生一些缺點錯誤,因此他們無法完全通過自學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認知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通過學會達到會學。自學能力是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兩個方面:一是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二是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基礎,教學實驗證明,學生沒有閱讀能力,不能正確理解書中的字、詞、句的含義和化學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會使用教科書,也缺乏閱讀教科書的興趣。這種學生,即使在課堂上聽懂了,但不能從閱讀教科書中去深入理解和鞏固,很快又會模糊和忘記。所以教師應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材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及時得到驗證,從而增強自學信心和激發(fā)自學的樂趣。如物理性質讓學生閱讀自學,物質的用途可引導學生結合化學性質,聯(lián)系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總結得出。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討論,共同設計,得出方法、步驟、裝置等。在進行有機化學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實驗室制法的教學時,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學生已學過氯化氫、氯氣、氧氣、氫氣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已掌握實驗室制氣體的方法,在此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學生自然能夠得出制取以上三種氣體的方法、步驟、裝置、收集等知識,達到使學生自學的目的。
三、進行階段過關檢測,激勵學生的成就感
在各單元教學過程結束后進行書面考試(兩次平行測驗),檢測試卷由教學中學習目標范圍內的知識點和能力層次的試題組成,試卷中的每一道題都有各自的檢測意圖,以便測試后學生都能準確地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什么方面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還有哪些方面有缺漏,應進行補救。試卷都應及時批改反潰講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方式有講述、對答案、變形訓練等。講評的過程首先是明確該道試題的意圖、答案,然后就全班同學有疑問的問題進行認真講解,尤其是個別考查重要知識點的試題在講完原型題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能力層次上進行變形訓練,沒有疑問的就通過。利用考試進行訓練,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進一步升華,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通過這樣的一次考試講評,力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講評完后緊接著進行第二次(平行)驗收考試,第二次考試后講評因答卷中錯誤問題較少,所以講評主要以個別的面對面的方式進行,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診斷和糾正不同學生在個別知識點上的漏洞。通過這樣有目標的教學和考試,學生看到了經(jīng)過努力達到了目標,從而產(chǎn)生了極大的成功感,滿足了成就欲,也激發(fā)了學生進行繼續(xù)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
綜上所述,“階段過關”教學法是綜合了講述法、個別指導法、發(fā)現(xiàn)式問題課、小組討論課等多種教學形式的運用過程。在化學教學中顯示出了它的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