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p>
這是老舍先生在《濟南的冬天》里描述舊時濟南的文字。
濟南多山,因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因此其南部多山,但皆不高。如歷城之千佛山、龍洞;長清之五峰、靈巖;平陰之翠屏、谷城;章丘之湖山、長白等,多秀媚,少者亦有雄壯之勢。而濟南城內(nèi)及近郊還有大佛山、華不注山、藥山、玉函山等,各有千秋,有摩崖者、有寺廟者、有道觀者、有名泉者,不一而足。
這些名山除千佛山外,其他民國時期留有照片者甚少,所以今人難得一見當時各山之原始風貌。本文所配之各山照片,大都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之前,今日看來,多古樸沉郁之感,令人懷想!
千佛山
干佛山在舊城城南五里,海拔285米,山勢東西橫列,陡峭壯麗,與大明湖、趵突泉共為濟南三大名勝。千佛山,古稱歷山、舜山、舜耕山,蓋因古代虞舜曾躬耕于此,濟南也因山名而稱歷下和歷城。隋唐之際弘揚佛法,在山上因山列勢鑿窟造像,廣開廟宇,遂改名為仙祓山。此后歷代山上佛道并盛,香火繚繞。每逢農(nóng)歷三月三和“九九”重陽,山上均舉辦廟會。濟南士庶,踏青登高,俯瞰泉城,山下濟南雄城峙列,明湖如鏡,黃河如帶,綠柳煙波之中,七十二泉如明珠落盤,一城景色,盡收眼中。后世因“仙祓”音轉(zhuǎn)及山上百窟千佛,而習慣稱之“千佛山”至今。千佛山岡巒雄秀,俯視萬家。佛宇亭榭,半倚巖壁;磴道紆盤,凡歷三數(shù)百級。至西山口,有木坊,顏曰“峰回路轉(zhuǎn)”,回視城郭平原,境象變易;逛東有坊曰“齊煙九點”,臨一覽亭,望見鵲華河濟,山水依依。
佛慧山
舊時濟南人俗稱“大佛山”,在千佛山東南五里。因山上雕有宋代大石佛,古時又稱大佛山。明萬歷年間,濟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稱為“橛山”。又因像支筆,又雅稱“文筆峰”或“文壁峰”,山上危石矗立。古人迷信風水,認為濟南城地勢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條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將來便會被水沖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為系“船”的石樁,把濟南城這條“船”系牢。
玉函山
玉函山又名“興隆山”“小泰山”,出城往南十里即到。海拔523米,是濟南近郊最高的山。相傳,漢武帝赴泰山封禪,回駕時登此山頂,忽有鳥驚飛。而鳥飛處留一玉函,內(nèi)裝玉釵一對,武帝得之。從此這座山便被稱為玉函山。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有此說。
山陰有峪,名“西佛峪”,因在龍洞佛峪之西,故稱。峪中蒼松翠柏,丹柿紅葉,斑斕似錦。峪盡頭,東、西、南三面絕壁峭立,北臨深谷陡坡。坡頂有廟,廟前立清康熙年間石碑,碑文記載此廟名為“三仙宮”,宮內(nèi)供奉守山門的衛(wèi)士王靈官,所以亦稱“靈官廟”。東南不遠處,有一十余米寬的新月形天然石臺,為隋代“佛峪寺”遺跡。石臺北側(cè)為深谷,谷內(nèi)古木森森。
龍洞山
龍洞山位于濟南舊城東南三十里,姚家鎮(zhèn)龍洞村南,峰巒疊嶂,山勢峻拔,危巖橫出,因山中有龍洞而得名。這里,山勢奇絕,北有老君崖、鳳凰臺環(huán)拱如門,南有獨秀峰、三秀峰突兀環(huán)列,形成峭壁圍繞的山峪,名“龍洞峪”。
山間有一巨大平直的峭壁,像屏風,人稱“錦屏巖”,巖上翠柏懸生,荊榆點灑,山花綴飾。壁間鑿有“白云無盡”“錦屏春曉”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濟南名士柳文洙所題的“壁立千仞”,筆劃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燦爛如繡,被譽之“錦屏春曉”,舊時列為濟南八景之一。
與錦屏巖對峙的西南側(cè)峭壁間,即為著名的“龍洞”。洞口高2.7米,寬1.3米,兩側(cè)石壁刻有對聯(lián):“真氣森噴薄,神功接混茫?!睘榍宄文觊g濟南知府龔易圖所書。龍洞東西相通,長約百米。洞內(nèi)忽斂忽舒,曲折盤桓,深邃幽奧。洞內(nèi)怪石橫出,鐘乳倒掛,石花叢生,水珠下滴,鏗鏘有韻。穿出洞口,豁然開朗,北側(cè)石壁上鐫宋元以來題記多方。
藥山
藥山,位于濟南市區(qū)西北部,北依滔滔黃河,南與北馬鞍山相對,東連城區(qū),西為平疇沃野。藥山海拔125米,為輝長巖。在黃河南岸眺望藥山,其大小九個山峰,如同形態(tài)各異的蓮花,故名“九頂蓮花山”,是濟南“齊煙九點”之一。 藥山,因生產(chǎn)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石頭而得名。《齊乘》載:“藥山,出陽起石,極佳?!背酥猓缴线€盛產(chǎn)半夏、遠志、千頭菊、菌陳、柴胡、生地等多種藥材。古書記載,藥山曾是我國古代醫(yī)圣先師扁鵲的采藥地。在20世紀30年代前,藥山除盛產(chǎn)藥材之外,山上柏樹參天、綠蔭綿綿、泉水不絕。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山上都舉行大型的山會(廟會),遠至河南、安徽,近到濰坊、臨沂等地的百姓都來趕會,藥山三月三廟會與千佛山九月九廟會,同為濟南的兩大山會,是濟南人登高踏青的常去之處。
華不注山
“山上一片頑石,不生樹木,華泉已完全枯竭,舊水道仍低洼,長滿蘆草。深山荒僻,并無一定盤路。攀石上升,極為費力。上半山至呂祖殿,為一小樓,旁供文昌,匾為‘悠然性天,題詩滿墻,但絕無佳者。從呂祖殿下望,遠則綠樹紅墻,近則晴天平蕪,麥壟菜畦,一一都如錦繡。萎黃小柳生麥田中,紅衣幼女行古道上,清河帆影片片,曲折如排蟬翼,而黃河滔滔,如在天上,景色可稱麗絕。”此段文字為20世紀早期作家梁容若在濟南工作時游覽華不注山后所寫《登華不注山》一文片段,此文載于1933年11月14日出版的第5卷第44期《民眾周刊》上。
此文雖不長,但卻寫出了華不注山的特點。
華不注山又名華山,位于濟南市郊東北,海拔197米。華不注山以奇秀著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北魏酈道元曾在《水經(jīng)注》中描繪道:“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月點黛?!碧瞥畎滓操x詩贊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鄙绞嫣兀螒B(tài)各異,如奔馬、如犬牙……春秋時代著名戰(zhàn)役“齊晉鞍之戰(zhàn)”即發(fā)生于此?!叭A不注”為俗語“花骨朵”的音轉(zhuǎn),形容含苞欲放的荷花。山陡峻險絕,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并留下佳作名篇,至今被人吟誦。山陽,有宏偉壯麗的華陽宮古建筑群,從山麓到山巔錯落有致的十多處廟宇,廟內(nèi)古柏森森,廟前有華泉,山周有華山湖。趙孟頫曾畫《鵲華秋色圖》描繪這一帶的秀麗風光。(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