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蘭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即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進的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每一位學生嘗到這種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個敢于獨身闖入人類智慧的無際海洋的勇士。于是閱讀能力就成了我們語文教師當前最急需為學生培養(yǎng)的能力。那么該如何利用課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既然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學生的自學潛能。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授以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在五彩繽紛的語言世界里體會語言的魅力,領會閱讀帶來的快樂,使學生樂意閱讀,自主閱讀,不再視閱讀為難題。 基于以上認識,根據(jù)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一般規(guī)律,我們把一個相對完整的閱讀教學過程(一般指一篇文章的教學,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的教學)分成設疑、解疑、測評三個基本步驟,為閱讀教學設計了“自我質疑──自我解疑──自我測評”的“三自”教學法。“三自”教學法每一個步驟的實施和完成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既以發(fā)揮、利用其自學能力為依靠,又以發(fā)展、強化其自學能力為目的。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也同時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自學“入門”介紹必要的知識,對每一個步驟中的自學活動做精心的組織和切實的指導,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一、自我質疑
自我質疑的基礎是發(fā)現(xiàn)問題。要質疑,首先必須發(fā)現(xiàn)問題,如果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質疑又從何談起。發(fā)現(xiàn)問題,表明學生的思維已進入了文章內容的深層。至于通過閱讀、鉆研,吸收大量的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知識信息,則自不待言。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課堂上討論解決一系列文章中的問題,但問題(特別是重點討論的問題)的提出大多不是由學生完成,而是為教師所包辦。教師提出的問題未必符合學生的實際,很可能是學生不需要提出的問題,而要提出的問題卻未提出。更為不利的是,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機會被“剝奪”了,課后又很難得到補償。這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簡單地接受或被動地工作”的習慣。如果相反,一開始便讓學生努力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良好開端,這就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各環(huán)節(jié)中保持學習熱情,形成良性循環(huán)。讓學生自我質疑,就是從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入手,盡可能徹底地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著意培養(yǎng)他們獨立尋求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自我質疑這一步驟,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并處理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閱讀文章。要發(fā)現(xiàn)問題,首先必須仔細閱讀文章。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閱讀方法,并在閱讀的范圍和深度上提出明確的要求。一般,我們要求學生首先要“通讀”全篇文章及其一切助讀性文字,如提示、注釋等,特別要強調的是一定要認真閱讀“教學重點”,要在獲得對全篇文章的總體印象并明確學習重點的前提下再去鉆研文章,直至把文章讀通。要求并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運用圈點勾畫在文章上做讀書筆記,自覺地學習、積累文章中的有關知識,主要是字、詞方面的語言基礎知識以及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有的需摘錄整理在筆記本上。
2、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文章比較淺易,學生感到提不出問題來。其實再淺易的文章,只要深入文章內容,總是能找出許多的問題。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深入地閱讀文章。與此同時,結合示例,介紹一些探賾索隱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逐步學會領略文章中常有的“看似尋常最奇崛”,表面平淡無奇,實際匠心獨運的妙趣。另一種情況是有些文章既深且廣,可能使學生疑竇叢生,反而不能一下子發(fā)現(xiàn)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預料在先,在備課時就要排出可能直接影響學生讀通文章大意的難點,指導學生把握重點,課堂上則要引導學生集中突破難點,為學生獨立探索鋪設道路。
3、表達問題。為了征得別人和自己一起探討,解決問題,學生須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明白地敘述出來。教師必須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準確表述的能力。要求學生要表述得當,語言規(guī)范。
二、自我解疑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指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尋求“自我質疑”中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是讓學生自己來分析、解答,這不但能直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論辯是非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可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遇到難題就找老師的依賴心理,增強他們獨立自主意識。自我解疑也是最能體現(xiàn)課堂教學特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課堂乃是師生集體從事教學活動的場所,課堂教學理所當然地要發(fā)揮其集體優(yōu)勢。在這一點上,自我解疑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集體研討觀念、團結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形成互競互勉、民主求實的良好學習風氣。
三、自我測評
一篇文章學完了,效果如何,需要及時檢查,若存在問題,就必須迅速地采取補救措施,并調整今后的學習。自我測評就是在這時進行的,這實際上是對前面“自我質疑、自我解析”工作的一個評估。采取學生自我測評的方式,學生自擬題目,自己做答案,評分也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做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
首先,直接培養(yǎng)學生自我檢測的能力,這是“自能”不可缺的一個方面。
其次,變考試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作評估的單一功能手段為多功能手段,即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評估功能外,還具有鞏固和深化知識、培養(yǎng)遷移能力之功能等。
第三,可以消除學生對考試的神秘感和畏懼感,增強其學習能力的自信心。
在自我測試中,教師著重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組織和指導工作:
1、指導擬題。這一教學行為要通過常識介紹或舉例示范,使學生逐步掌握擬題的基本方法,并通過一定的訓練,使他們能擬出切實可用,具有較高效度的試題。
2、組織擬題。組織擬題工作可以這樣進行:1.容量大、難度高的試題的擬設可化整為零,分工到組。2.教師要對學生的擬題加以選擇,重新組合,必要時做一些修改或補充,以形成一份完整而小型的測試題,一般適用于五分鐘上下的測試。3.有時需要教師訂好試題的分值,以備學生自我評分之用。
總之,對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要予以足夠的重視。采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撐起一片閱讀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