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作文評語是語文教師對學生習作的綜合性評價與指導,它不僅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催化劑,更是促進師生心靈溝通的無形之橋。本文針對當下小學作文評語的若干不足與現(xiàn)狀,從“三準”原則、語言藝術(shù)、批閱形式與人文關(guān)懷四個維度進行的實踐探究,以期通過對作文評語的重新審視與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
作文評語現(xiàn)狀剖析
作文評語,學生作文后面一片豆腐塊大小的紅色陣地,它是語文教師對學生習作的綜合性評價與指導,它不僅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催化劑,更是促進師生心靈溝通的無形之橋。優(yōu)秀的評語,無論是真誠的贊賞還是精到的點評,不僅能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作文的整體情況與改進方向,即便是順口讀之,都是一種美的享受。然而,從現(xiàn)在的小學作文評語現(xiàn)狀來看,作文評語似乎陷入到了種種尷尬的情形。
套話迭出,蒼白無力 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小學作文評語中的通病。由于教學任務(wù)繁重,使語文教師合理調(diào)配的時間極其有限?!案淖魑摹保@仨字對于不少語文教師來說,無異于沉重的負擔。如何應(yīng)付?只能走馬觀花,速速瀏覽,甚至放棄首批與旁批,在文章結(jié)尾處留下“字跡工整,行文流暢,中心明確”等放之群文皆可用的“僵尸式評語”,使人讀之不痛不癢,思之一無所獲。
重文輕人,關(guān)懷缺失 何為“重文輕人”?意為片面?zhèn)戎貙ξ恼卤旧淼目贪逶u價,而忽視了對學生本身的鼓勵與人文性關(guān)懷。有些老師,在實際的評語擬寫中,不免會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審視”與“批閱”學生的文章,而一旦成為了鐵面無私的判官,評語的口氣必然會有失偏頗。毫不留情地,甚至刻薄地、戲謔地指出學生習作的缺點與不足,而缺失了“慈父”或“慈母”般的鼓勵與關(guān)懷,對學生積極性的打擊可想而知,甚至直接造成了部分學生“未翻文,已先懼”的“畏批”心理。
表達錯位,無的放矢 評語,歸根到底,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有著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認知能力。而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還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評語的表達,與學生的文字認知能力不相稱,說白點就是學生看不懂,不理解老師想表達的意思。如“太片面化,流于形式,且沒有什么邏輯性”這樣的評語,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完全是不知所云。
作文評語改進探討
以上種種小學作文評語存在的痼疾,對于學生作文水平的可持續(xù)提高無疑是一種桎梏。針對如此現(xiàn)狀,筆者通過“三準”原則、語言藝術(shù)、批閱形式與人文關(guān)懷四個維度進行了初淺的實踐探究,以為作文評語的改革應(yīng)堅持如下。
“準”字當頭奠基礎(chǔ) 每一棟摩天大樓都需堅如磐石的地基做保障。筆者認為,一則合格的作文評語,拋開形式與內(nèi)容不談,首先需滿足“三準”。這“三準”,就是每一則評語的地基。
第一,對象準。這里的對象,指的是擬寫作文的學生群體。對象“準”,要求批閱作文的教師,對待所有學生的作文,都能暫時摒棄對其所有的固有印象與評價,標準統(tǒng)一,一視同仁地“就作文,話作文”。
第二,用詞準。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普遍都有向師性。他們積累的語文素材,除了課本,除了家庭、社會生活與個體閱讀,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來源——教師,而語文教師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潛移默化,落在口頭,也落在筆頭。因此,作文評語中的遣詞造句,一定要做到不出語病,深思熟慮,無懈可擊,給學生做一個準確的、積極的表率。
第三,內(nèi)容準。每次要面對四五十篇作文,工作量之大,對于本就繁忙的語文教師來說,可想而知。如何平衡評語質(zhì)量與批改的效率?內(nèi)容的“精準”很關(guān)鍵。一則評語,字數(shù)洋洋灑灑是絕對不切實際的,因此在內(nèi)容的把握上,應(yīng)該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抓住關(guān)鍵、實質(zhì)的東西進行評述,而不要一葉障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語言藝術(shù)燃熱情 語文教師之所以為語文教師,必備條件是其駕馭語言文字的水平之優(yōu)異。而一則對學生影響深遠的評語,必然要在語文藝術(shù)層面有所呈現(xiàn),借此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
第一,恰當修辭。一篇佳作,沒有任何形式上的修辭是不多見的。而這個道理運用在作文評語上也同樣適用。教師平日要求學生在擬寫習作的時候要恰當?shù)剡\用多種修辭手法以盤活全文、畫龍點睛,那么作為教師,也理所應(yīng)當起到示范的作用。如在一則評語中,筆者寫到:“讀完你的文章,感覺它似乎化成一抹春風,吹在老師的臉上……”事后,小作者在辦公室前遇到筆者,燦爛一笑:“老師,你的評語,也似一抹春風,吹在我的心上?!惫P者也笑了。這,就是修辭的魅力。
第二,適度幽默。幽默是一種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的語言形式?!皩W生心目中最喜歡的老師應(yīng)具有哪些特質(zhì)?”曾經(jīng)看過許多版本的類似調(diào)查,“幽默”這項特質(zhì),永遠列在其中。照本宣科、刻板僵化,絕不是這個時代該有的教師形象。在評語中,加入一些適度的幽默,既能讓人忍俊不禁,又能讓學生在會心一笑中得到啟迪和感悟,何樂而不為?如在一則評語中,筆者在最后一句中寫到:“此刻老師已經(jīng)昏昏欲睡,拜讀完你的佳作,頓時神清氣爽,腰也不疼手也不酸了,真是神奇!希望你的每一篇習作,都有此療效!”當然,此乃夸張幽默之語,但筆者相信,此句的威力,肯定比“你寫得太好了”此類空洞的評價要大得多。
第三,引經(jīng)據(jù)典。當然,這里的“引經(jīng)據(jù)典”法,要在學生能夠理解與體會的前提下方能使用,試問如何把握?其實語文書作為學生直接感知語文的有形載體,其中的經(jīng)典句、段、詩、章,正是組成評語的上等素材!如筆者某次批閱習作,小作者刻畫的是其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學會騎自行車的經(jīng)過。于是評語的第一句,筆者就引用了課本日積月累中“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詩句來贊譽他。當然,這絕不是浮夸,而是在夸贊他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與運用書中的經(jīng)典佳句。
形式創(chuàng)新促樂寫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還保有童真,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有著比成人更高的敏感性與更為濃厚的興趣。創(chuàng)新批閱形式,是誘使學生“樂寫”“趣寫”的催化劑,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交換與互評。筆者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對于同伴評價的重視程度勝過教師評價。因此,在每篇作文初稿擬定后,筆者都會騰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自由交換作文進行互評?;ピu堅持兩條原則:使用正確的修改符號,保持他人作文的卷面整潔;自由交換,但每次互評交換的對象不得重復(fù)。
第二,簡筆畫與蓋章。這兩個小花招,是從學生相互間的互評得到啟發(fā)的。我們總以為中高年級的孩子長大了,幾句評語打發(fā)他們就足夠了,其實不然。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于可愛的簡筆畫、款式多樣的印章興趣依舊。因此,在批閱習作的同時,筆者也會適時地在評語的最后,隨筆畫上一只揮舞雙鉗的小螃蟹、一只俏皮的小企鵝,或印上“進步神速”“刮目相看”等有字印章,作為對他們的鼓勵。下發(fā)作文的那一刻,孩子們都會四處打聽誰的本子上有簡筆畫,誰的本子上有印章,并以此為榮。
第三,填空與問答。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評語批閱形式。其實這是把閱讀教學中的點評、提問等策略嫁接到作文評語中。通過填空和“師問生答”的形式,在書面上與學生就本篇作文的內(nèi)容做一個理性的交流。如“你對這只烏龜?shù)牡谝挥∠笫??在飼養(yǎng)了一周過后,你對它的印象有什么轉(zhuǎn)變 ?(以上為填空)你覺得再次修改這篇作文,你該從哪幾個方面來刻畫這只烏龜,以使它的形象更鮮活?(此處為問答)”兩空一答,為什么要設(shè)置這三個問題?因為這正是小作者文章中缺失的,卻又必不可少的細節(jié)。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較直接明確地認識到自己文章的不足與改進的方向,其實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
關(guān)懷鼓勵培情感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弊魑呐模^不應(yīng)是冷冰冰的信息傳遞和被動接受,“評”中留“情”,滲透著人文精神的評語,字字對于學生來說,也許都是莫大的關(guān)懷與鼓勵。
第一,交心為本。其實每個老師都是從學生一步步走過來的。“喜歡哪個老師,我就會很用心去學這門學科?!边@種“愛屋及烏”的心理,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會有。和學生交朋友,讓學生喜歡自己、信任自己,絕不是壞事。因此,筆者在擬寫作文評語的過程中,絕對不會放過每一個可以和學生交心的機會。如班級里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傾訴了自己對于平日過于拖拉與精力不能集中的的煩惱。針對他的情況,筆者在評語里寫到:“其實老師小時候也有這些毛病,你能意識到自身的缺點,說明你有克服的決心,真棒!課后你有空可以來找老師,老師可以教你幾招擺脫它們!”沒過幾天,該生就怯生生地找上門來了。筆者也把制定階段目標、定期獎勵自身等小妙方耐心教給了他,并承諾會持續(xù)監(jiān)督他,一段時間后,該生的表現(xiàn)與成績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性格也變得越來越開朗,而這些神奇的改變,那條評語功不可沒。
第二,鼓勵為上。布魯姆把學生受到激勵而去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稱作“先決情感特點”。葉圣陶先生也在談到批改作文的幾項原則時,曾經(jīng)說過:“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yōu)點。”從中不難看出鼓勵在作文批改層面起到的作用。恰當?shù)模m度的鼓勵,之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臺推進器。當然,把握好鼓勵的技巧是很重要的,這里的鼓勵,并不是盲目的吹噓與夸贊,它主要講究兩個原則。一是縱向比較原則。對該生相較之先前的水平進行縱向的比較,對于進步的地方進行鼓勵。二是“善挖金礦”原則。即視角多落腳于閃光點中,并有針對性地給予鼓勵。
結(jié)束語
別林斯基在《新年的禮物》中寫道:“教育者多么偉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縱在他的手中?!倍@文后小小的一塊“豆腐塊”,質(zhì)量是否優(yōu)良,烹煮是否得當,已然也操縱著、左右著學生對自身作文水平的審視、對作文興趣與熱情的培養(yǎng),甚至于師生情感的相互交融。筆者相信,以“三準”為鍋底,以語言藝術(shù)為主菜,以形式創(chuàng)新為佐料,并以人文關(guān)懷澆鹵之,烹飪出的評語“豆腐塊”,應(yīng)該之于學生的作文水平,之于學生的身心成長,都是一道小巧精致、別樣可口的菜肴。
參考文獻
[1]張玲花.淺談作文評語的藝術(shù)性[J].教育科學,2014,(10):185.
[2]余慶華,金大寶.新課程視野下的作文評語探究[N].雞西大學學報,2013,(8):14-15.
[3]孫小云,劉艷春,黃立平.作文評語追求的應(yīng)是“準、精、美、和”[N].邵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3):51-53.
[4]于芳.小學作文評語調(diào)查現(xiàn)狀及分析[J].語文建設(shè),2010,(2):29-31.
[5]費昀.讓作文評語點燃寫作激情[J].習作講評,2015,(2):83-84.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