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生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巴比松,是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村落,緊挨著巴比松有一片美麗的森林,我國近代詩人徐志摩給它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楓丹白露。第一個發(fā)現(xiàn)此地的法國畫家是卡米勒·柯羅。
1822年,柯羅曾經(jīng)去意大利學畫,戶外的寫生經(jīng)驗讓他受益匪淺。原來的繪畫都使用“本身色彩”來上顏色:葉子是綠的,草是青的。殊不知在陽光下,萬物的色彩變化無窮。一種顏色通過混合,可以生成幾十種甚至更多的層次變化,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眼睛是無法辨識的。柯羅卻能夠把握極其細微的變化,因此,他的畫不僅其他人難以模仿,就是他本人也很難完整復制自己的舊作。
1830年的一天,柯羅背著行李來到楓丹白露森林,畫了幾幅速寫以支付食宿費用。為了感謝當?shù)厝说臒崆?,他說自己沒有錢,就為大家唱一首歌吧!回到巴黎后,他向畫友展示了幾幅在巴比松的寫生作品,并告訴他們那里的生活是那樣的舒適和安寧。不久,畫家們紛紛搬到此地安家落戶。在美術史上,被津津樂道的巴比松畫派畫家主要有柯羅、米勒、迪亞茲和盧梭等七人,也稱“巴比松七子”。其中,在藝術上最有成就的當屬柯羅、米勒和盧梭。
柯羅的作品《蒙特楓丹的回憶》,畫的是巴黎北部桑利斯小鎮(zhèn)附近的一個地方,柯羅曾經(jīng)去過那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畫面上微風輕拂、晨霧繚繞,清靜的湖面上是夢幻般的倒影,一個母親正帶著孩子在采摘——是夢境還是現(xiàn)實?這也許是柯羅夢想的世外桃源吧!
《播種者》是米勒在巴比松定居后的第一幅作品,后來他把這幅速寫稿改成了油畫并在巴黎的藝術沙龍展出,引起一片嘩然。以農民為主角的畫,掛在藝術沙龍里顯得不倫不類。但是米勒并不理會這些,他說:“看見了命定非汗流滿面不能生活的人時,把心中的感想率直地描寫出來,難道是不可以的嗎?我在鄉(xiāng)村所發(fā)現(xiàn)的比美更多?!?/p>
在巴比松畫家生活的年代里,原來生活在廣大農村里的農民紛紛涌入巴黎,實現(xiàn)了他們做城里人的夢想。在這個時候,米勒等畫家卻偏偏離開都市搬到鄉(xiāng)下去,這是為什么呢?除了熱愛自然,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之外,喜歡過簡樸的生活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1845年,美國作家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后來到偏僻的瓦爾登湖,自己動手蓋起了一間小木屋,耕地種菜,砍柴釣魚。他把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寫成了《瓦爾登湖》一書。在書里,我們看到梭羅并沒有因物質匱乏而窘迫,相反,正是由于他舍棄了一切身外之物,才有精力潛心研究自然、探索人生,書中洋溢著一種淡泊、寧靜之美。
事實上,簡樸生活不僅可以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就個人而言也是一種明智的低碳生活方式。我最喜歡豐子愷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痹掚m然說得平和,卻蘊含著雋永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
(張秋偉摘自《科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