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濤
摘 要:蘇軾的文藝思想非常豐富而又十分復雜。其豐富性主要體現在詩、文、書、畫等批評領域他都有所涉獵,而且見解獨到,影響深遠;而復雜性主要在于其文藝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禪宗思想的影響。就書法批評來說,蘇軾注重書品與人品統(tǒng)一的觀點就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致;推崇天真自然的書法審美觀即是老莊思想的體現;主張意造無法的批評觀則是禪宗思想的影射。本文主要淺談了蘇軾的書法批評思想所體現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蘇軾;書法;批評思想
第一、意造無法。蘇軾書法批評的核心就是以“意”為主,意在追求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無拘無束。蘇軾曰:“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边@種意造的心態(tài)背后隱含的深意是對“法”的蔑視和反叛。蘇軾曾引用張融語“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評黃庭堅草書,即可以看出蘇軾對有意求“法”持否定的態(tài)度。因為書法創(chuàng)作時過多地追求“法”的審美效果必然會礙手礙腳而束縛精神的自由,也就是蘇軾所言的“煩推求”。要擺脫這種不自由的狀態(tài),意造與無法就成了創(chuàng)作時的最佳精神追求和審美選擇。在此基礎上蘇軾提出了“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的創(chuàng)作思想,這是要求書家創(chuàng)作時不要刻意追求筆畫工拙和章法形態(tài),要無意于佳、率意而為才能取得理想的審美效果。蘇軾《跋王鞏所收藏真書》云:“余嘗愛梁武帝評書,善取物象,而此公尤能自譽,觀者不以為過,信乎其書之工也……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沒人之操舟,無意于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边@種“本不求工,所以能工”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其實也是“無意于佳,乃佳爾”思想的體現。蘇軾之所以主張“無意于佳”和“本不求工”的創(chuàng)作思想,意在強調書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要排除內心的一切功利性追求,擺脫各種繁瑣技法的羈絆和束縛,進入一種忘我的無知無欲、無牽無掛的精神境界,使心手相忘,然后信手自然地達到一種看似無為結果而無不為的境界。蘇軾所贊賞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自然而然的精神狀態(tài)下信手而為的。蘇軾對顏魯公的《爭座位帖》尤為青睞,認為顏魯公創(chuàng)作此帖時完全處于信手自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寫出的字動有姿態(tài)、尤為奇特;認為王安石書法“得無法之法”,擺脫了各種技法對書寫的障礙,達到了信手由筆的自由境界,所以又認為王安石書法“不可學”,“學之則無法”。蘇軾《跋劉景文歐公帖》曰:“此數十紙,皆文忠公沖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畫,皆有自然絕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跡也。”蘇軾認為此帖文與書都是在初不加意的情況下脫口而出、縱手而成,所以有絕人之姿,堪稱奇跡。這些思想都深刻地體現了蘇軾對“意”的內在推崇和對“法”的外在反叛。其推崇和反叛的最終目的就在于使書法不被傳統(tǒng)技法所囿而自出新意,即蘇軾常言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蘇軾自認為“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賤古人,是一快也”;認為柳公權的書法“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對其贊賞有加。這基本上體現了蘇軾對書法的審美追求。
第二、自然平淡之美。蘇軾在審美方面特別推崇自然之美,主張?zhí)煺嫫降⑹捝⒑嗊h的審美風尚。李澤厚認為“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體現的是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人生襟懷。蘇軾的這種審美思想在其書法批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認為若逵書法自然蕭散;劉景文之書有“自然絕人之姿”,對其贊賞有加。而張長史草書“天真不全”,對其多有譏諷。蘇軾的這種審美思想在其它領域也表現得特別突出,如蘇軾《與二郎侄》曰:“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闭J為文字要有平淡之美,這是藝術走向老練和成熟時的外在表現,它體現了作者審美追求的轉變過程。蘇軾《書吳道子畫后》曰:“吳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碧K軾的這種審美追求除了受老莊思想影響之外,明顯還受魏晉書法審美思潮的影響。在書法批評中,他尤其表現出了對魏晉書法的偏愛與喜好。蘇軾《跋希白書》曰:“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風味,故長沙法帖,比淳化待詔所摹為勝,世俗不察,爭訪閣本,誤矣?!闭J為希白的書法有江左風味,即有超然物外的藝術境界,這即是魏晉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蘇軾《題王逸少帖》曰:“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何曾夢見王與鐘,妄自粉飾欺盲聾。有如市倡抹青紅,妖顏嫚舞眩兒童。謝家夫人澹豐容,蕭然自然林下風?!碧K軾對張旭、懷素極具雕琢的書法風格給予了激烈的批判,認為他們追逐世好,妄自粉飾,甚至謾罵旭、素書法猶如市倡抹青紅,妖顏嫚舞,深乏魏晉王羲之、鐘繇書法蕭散疏淡的自然之美?!稌S子思詩集后》亦曰:“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法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碧K軾認為鐘、王書法妙在筆墨之外,顏真卿、柳公權極書之變,那種蕭散簡遠的魏晉風味不復存焉。因此,蘇軾對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審美思想特為贊許。它所體現的美學思想與書法的審美有相通之處。蘇軾曰:“永禪師書,骨氣深穩(wěn),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認為永禪師書法所表現的審美境界和人生情懷與陶彭澤的詩所體現的意境美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從側面反映是蘇軾的審美追求和人生情懷。
第三、重韻惡俗。蘇軾的文藝觀深受魏晉審美思潮的影響,其批評思想體現了尚韻的審美傾向。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曰:
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至于詩亦然。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其論詩曰:‘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蓋自列其詩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復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
蘇軾在書法中特別崇尚“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的審美理想。這和他所贊許的“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以及“美在咸、酸之外”的審美旨趣是一致的,它們都深刻地體現了韻的審美內涵。正如范溫所言“行于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這種“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的“味”即是“韻”的審美體現。如觀陶彭澤之詩,“體兼眾妙,不露鋒芒”,“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的書法批評觀無處不貫穿這種審美認識。他強調作字要手熟,追求書法“神氣完實而有余韻”;認為米芾的行書、王鞏的小草,“頗有高韻”;褚河南書法“清遠蕭散”,這都是對韻的審美追求。
蘇軾在尚韻的同時激烈批判俗,因為俗與蘇軾所崇尚的韻是完全相反的。在書法中只要有絲毫俗的跡象,作品就索然無味。蘇軾曰:“唐末、五代文章卑陋,字畫隨之。楊公凝式筆為雄,往往與顏、柳相上下,甚可怪也。今世多稱李建中、宋宣獻。此二人書,仆所不曉。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睆驮唬骸皣酰罱ㄖ刑枮槟軙?,然格韻卑濁,猶有唐末以來衰陋之氣?!碧K軾明確指出了李建中的書法格韻卑濁,俗氣不減,認為他是浪得虛名。《題衛(wèi)夫人書》曰:“衛(wèi)夫人書既不甚工,語意鄙俗,而云‘奉勑?!畡凶謴牧?,‘舘字從舍,皆流俗所為耳?!闭J為衛(wèi)夫人書法不工,語意鄙俗。這都使其書法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
蘇軾反對的俗和書法家的學識修養(yǎng)緊密相關。蘇軾“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的觀點正說明了學識修養(yǎng)對書法藝術的重要性。惟有多讀書才能使書法“通神”,這并非是靠“退筆如山”的勤學苦練所能及的。蘇軾每在激烈批判李建中書法的同時,都要極力標舉蔡君謨的書法。他認為“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又認為“文忠公之賢”,其書法“神采秀發(fā),膏潤無窮”。這種以學問修養(yǎng)為重的批評思想在北宋的書法批評中非常流行。黃庭堅認為蘇軾“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其書法當推本朝第一,即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第四、體兼眾妙。蘇軾在書法批評中并不推崇任何孤立的審美風格,而是主張體兼眾妙。這即是蘇軾嘗言的“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審美思想,它基本上體現了蘇軾書法批評的審美追求。蘇軾之所以主張體兼眾妙的審美風格,是因為任何一種孤立的審美風格在書法中都存在著極大的審美缺陷。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視覺上的單調無味;就深層的藝術審美來說在于缺乏“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的弦外之音和味外之旨。衛(wèi)鑠曰:“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边@種“筋書”與“墨豬”的審美效果都不好。筋書無肉,墨豬乏骨,都是丑態(tài)甚至是病態(tài)。在視覺上既單調又難看。這種審美思想對蘇軾影響非常之深,蘇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書法“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這即是體兼眾妙、“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審美思想的體現。我們再從《書懷民所遺墨》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蘇軾主張體兼眾妙的緣由。蘇軾曰:“世人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采,亦復無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既黑而光,殆如前所云者,書以報之?!边@雖是論器物,但它所體現的理卻是一致的。即眾多優(yōu)點的有機結合會取得更加優(yōu)良的使用效果,這和眾多審美風格的有機融匯自會取得豐富的審美效果的道理是相通的。蘇軾《評韓柳詩》曰:“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蘇軾認為韓退之的詩“豪放奇險過之”,然缺乏“溫麗靖深”的一面。所以蘇軾認為“外枯而中膏”者才算完美,而“中邊皆枯淡”者不足喝彩。蘇軾很委婉地對韓退之的詩給予了批判。這也是體兼眾妙思想的體現。這種審美思想在蘇軾的書法批評中隨處可見。蘇軾曰:“宋宣獻書,清而復寒,正類李留臺重而復寒,俱不能濟所不足。蘇子美兄弟,俱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也。”蘇軾認為他們的書法在審美意象方面顯得十分單一,而這種單一的意象又太突出了,所以其書法都不值得稱道。而永禪師的書法“骨氣深穩(wěn),體兼眾妙”,所以蘇軾極為稱贊。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蘇東坡的書法批評思想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其書法批評見解獨到,思想深邃,論述精辟。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意造無法的批評觀對唐代以法為尚的審美取向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甚至是否定,這在很大程度上為蘇東坡的書法及蘇東坡之后的書法和書法批評都帶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們的書法在審美形態(tài)方面基本上擺脫了唐法的桎梏和羈絆,這不得不說是蘇東坡書法批評思想在理論上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