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坤
摘 要:臨摹,歷來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在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中,臨摹方法從古代一直傳授至今,成為教學手段的重要章節(jié),以其掌握技法的快捷迅速而受到重視。它的特點是可以將導師的技法和品味,通過教師的一種最直觀的教學范本,直接地述諸于學生的體驗之中,使復雜的教學過程變得簡單、易懂、快捷
關鍵詞:歷史;寫生;臨??;設置
許多油畫愛好者經過數(shù)十次乃至百次的寫生,仍不清楚油畫是什么,許多人正因為油畫如此難學而放棄了這門藝術。那么,油畫是否真的那樣難以掌握?是學習方法不對還是教學方法的偏頗?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認真地研究才發(fā)現(xiàn),我國的油畫基礎教學方向,因為歷史的原因一直沿著偏頗軌道運行,其焦點就在于學習方向單一地倒向寫生課。而在西方,油畫教學都是從臨摹入手的,作為傳統(tǒng)作坊式的師徒間傳授技藝的方法,最基本的導入方式就是臨摹課。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和19世紀前的歐洲油畫家的基礎技藝,大都來自于臨摹課的體驗。
在中國,油畫是舶畫畫種,油畫教學對臨摹手段的重視程度與其它教學手段的重視程度相比,是微乎其微的。至今,在發(fā)表過的教學大綱里,只有中央美術學院一畫室的教學綱要里才第一次出現(xiàn)“臨摹課”的字樣:“臨摹課,根據(jù)條件有選擇地臨摹優(yōu)秀的油畫作品。……使學生能了解歐洲傳統(tǒng)油畫各流派大師的技法和材料使用的知識。”除此之外,許多藝術院校,包括開設油畫專業(yè)課程的師范院校,大都沒有設置臨摹課及其相似的課程,這里有許多原因。
一、歷史原因與理論問題
大家都知道,臨摹的范本最好是油畫原作。自從1927年油畫教學在中國興起到70年代,中國只有留學生帶回的極少量的歐洲繪畫原作和臨摹品,這原作和臨摹品也有許多在“文革”期間被勇掉,少數(shù)剩下來的就顯得十分珍貴,成了收藏品,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有機會對這幾幅原作及高級臨摹品進行研究臨摹。因此,向我國大多數(shù)學員提供臨摹范本就不太可能。而那段時期的印刷品質量力準低下,對印刷品的依賴程度受到懷疑,所以,開設臨摹課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已。50年代,中國畫壇受蘇聯(lián)的影響,使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成為難一正確的創(chuàng)作方法,尤其是“文革”十年,探索西方繪畫觀念與語言的畫家,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沒落思想的反映而被徹底否定和排斥?!暗缴a斗爭中去,直接描繪廣大的工農兵形象”已成為評價藝術品的標準和口號,所以寫生課,創(chuàng)作課,這些從前與臨摹課同樣重要的課題,走向了絕對的前沿,而臨摹課這個在基礎教學科目上尚待出世還并未正式誕生的胎兒就被徹底地扼殺了。
二、寫生與臨摹
在全國美術院校的油畫教學實踐中,油畫的學習操作是百分之百地在寫生課中進行。寫生課,歷來因具備直面客觀和語言生動靈活等特性而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寫生,面對客觀事物直言不諱的描繪,確能帶來自發(fā)性的火花,它所帶來作品的生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容置穎。然而,多年的寫生課的實踐告訴我們:當油畫語言風格枯竭僵化時,并未因寫生課的延續(xù)而引起轉機,而是由于藝術思潮和觀念的轉變而起了大變化。
因此,對初學者說,油畫課首先的目的,是讓學員懂得油畫是什么。學畫者必須懂得油畫的視角和方式去操作。在體會油畫方法的同時,對西畫的基本特性如繪畫性、油畫氣氛、用筆、用色、邊線等一系列課題的導入,使寫生的方式顯得慢而笨拙。而有目的有選擇地臨摹范本的操作練習則簡便直接。在油畫ABC尚未認識的情況下,直接寫生等于發(fā)明油畫語言,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臨摹必須與寫生結合才顯出優(yōu)勢,長期對一種摹本描繪鉆研,也會帶來程式化的東西,但這并非臨摹本身的錯誤。臨摹只是一種學習手段,是走向成熟藝術旅途的基礎驛站。臨摹可以開拓新的,精神與幼象的運動方式不可能脫離人本身單獨存在。而臨摹的方法既可以是面面俱到,也可用概括乃至符號式的方法進行,古典寫實的作品可以臨摹,抽象表現(xiàn)的作品也可以通過摹仿掌握規(guī)律。
在西方早期的教學模式中,寫生只占相當小的比重。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于文藝思潮的影響,寫生才被引起足夠的重視,從那時起,藝術形象從圣壇走向世俗,逐漸地生動起來。寫生與藝術作品的真正不解之緣來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教育徹底地擺脫了師徒作坊式的程序,藝術家個性解放的呼聲,隨著20世紀鐘聲的敲響而振聾發(fā)聵,傳統(tǒng)程式化的課題——臨摹也朝著19世紀的結束自然地被遺棄、消滅。
今天,當我們步出這些動蕩的風云煙霧之后,安詳?shù)乩潇o地思考才弄清楚:這不過是兩種授課方式而已。
三、臨摹教學設置的假定性思考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油畫水平在幾代藝術家、藝術教育家的努力下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國博物館的收藏家收藏的許多藝術精品頻頻在中國展出,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使油畫原作與印刷品的距離大大縮小,使用優(yōu)秀的作品和印刷品當摹本已成為可能。
事實上,雖然臨摹課尚未廣泛地登上大雅之堂,但臨摹的手段卻一直被有識之士應用著,荷蘭畫凡·高曾大批地臨摹過米勒的作品,在我國,許多著名的油畫家都在學習的時候上過臨摹這一課。楊飛云在他成功之后還非常精心地臨摹過魯本斯的素描,揣摩大師的墨跡。臨摹手段的有效性是勿容置疑的,許多成功的油畫家都可以成為它的印證,但作為一個課程,它為什么不能走進課堂呢?
除前面所講的歷史的原因以外,臨摹方式的單一化也是形成臨摹課未走向課堂的原因之一。首先,臨摹在許多人看來似乎約定俗成地具有一種相通地完整的品質。比如:筆筆到位、一模一樣。尚未開發(fā)一種單因素的臨摹方法,這就會使臨摹的時間拖長。其次,臨摹的目的尚停止的油畫的技術與畫法上,對于圖式結構及許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并未更深層地觸及。第三,臨摹一直停止在初學者不科學的自發(fā)的努力和實驗中,在有目的教學實踐中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藝術課程的分類應像鏈條一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而有秩序地連接著,臨摹也是一樣,它既是一個鏈條,也是一個通道。它體現(xiàn)的許多課題無疑要在寫生的課題中延續(xù)。它只是為寫生課提供一個課本,一個讀解的基點,一個原始的命題,而這個命題是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這是其一。其二,藝術教學又區(qū)別于其它的教學方式,它必須尊重學員的興趣要求。比如,針對“表現(xiàn)性”這一課題,就可以拿出格列克、德拉克洛瓦、德庫寧許多范本來,學員可以針對相同的課題及不同時代風格各異的作品有針對性地臨摹、研究,而要掌握這些規(guī)律,沒有教師有的放矢的指導是不可能的。在讀畫、臨摹、寫生訓練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和有效地研究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也是我們不能回避的課題。在學習中,只有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的結合,才能產生更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