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紅
有人把課堂比作舞臺,那是因為我們的教學猶如藝術??夏峄ず抡f:“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惫P者認為,這就是“課堂理答”的藝術。課堂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智慧的理答外顯在學生,內隱于教師,立足于教師的功力——課堂教學力。本文契合課堂理答,直面教師課堂教學力的深層修煉,力求練就自己的專業(yè)魅力,構建人課合一的智慧課堂。
一、智慧理答:在新知與共生中逐漸厘清概念
最初接觸“理答”一詞,似陌生又熟悉,覺著既應是課堂問答,又像是課堂評價,更像是課堂對話。翻閱崔允漷教授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逐漸明晰概念,課堂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1]
1.課堂理答與課堂問答。課堂問答包括發(fā)問、候答、叫答、理答前后銜接的四個環(huán)節(jié)。[2]課堂理答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即時評價,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不難看出,它應該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
2.課堂理答與課堂對話。有人認為課堂理答是師生間的一種對話,其實課堂理答不完全屬于對話。課堂理答包括語言性理答和非語言性理答,教師進行的非語言理答就不是對話范疇了。同時,語言性理答更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課堂中的生生對話也不屬于理答。
3.課堂理答與課堂評價。也有人把課堂理答與課堂評價等同,其實它也不等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評價。如當學生在課堂上朗讀出彩,教師的一句“讀得真棒!”就該是評價而不是理答。理答一定是伴隨著教師提問之后及學生有無反應之后的教學行為。[3]
二、智慧理答:在茫然與理智中逐漸形成共識
1.智慧理答外顯在學生。特級教師孫雙金曾在一書中這樣闡述:“課堂理答在教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理答恰當與否,說小一點,關系到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說大一點,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所以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钡拇_,理答的實施者是教師,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理答內容能環(huán)環(huán)緊扣,引領學生的思維逐層遞進,那么學生慢慢能學會學習;如果理答語言能生動有趣而充滿激勵,那么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興趣產生積極的影響。
2.智慧理答內隱于教師。很多老師都會這樣做,把名師的教案搬進自己的課堂,然而卻總沒有預想般的精彩,甚至相差甚遠。為何名師的課堂無法復制?因為我們無法復制名師的功力,尤其是智慧理答的教學力。名師在課堂上的拋磚引玉、旁征博引、取喻明理、點頭目示,都是他們課堂教學力的完美體現(xiàn)。課堂教學力是組織實施有效課堂的能力。然而,我們的廣大老師在課堂上教學力不夠,或理答意識淡漠,或理答技巧單一,或理答機智缺乏,因而使課堂的精彩暗淡了。筆者認為,智慧的理答內隱于教師,立足于教師的功力——課堂教學力。
三、智慧理答:在靜思與實踐中逐漸錘煉功力
1.研讀力
博覽群書厚底蘊。朱永新說過:“沒有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長是不可能的?!币粋€語文教師如果缺少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的支撐,教學必然會陷入蒼白無力的境地。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廣采博學,才能對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博覽群書,涉獵廣泛,豐富積淀,為提高理答能力奠定基礎。
潛心涵詠研文本。教師研讀文本,要有超越學生的敏銳與深刻,只有站在作者高度,做到深層解讀,才能站在學生角度,胸有成竹地喚起生生對話和生本對話。反之,老師心中沒底,課堂中或是不引導,聽任學生回答;或是亂引導,沒有重點;或是反引導,致使南轅北轍,這樣的課堂是讓人擔憂的。
例如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頭沉思。”這句話說明愛因斯坦是一位惜時如金的人,他幾乎分分秒秒都用來探索自然奧秘。我以為讓學生體悟到這點是個教學難點,于是我雖然問著“從這個描寫中你感受到了愛因斯坦的什么?”其實內心已經有了直接講述答案的沖動,然而學生是這樣答的:
生1:愛因斯坦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科學研究上,穿衣打扮這些生活小節(jié)他實在沒時間關注,所以小女孩第一天見他時,像是從童話書中走出來的。
生2:那衣衫不整邋邋遢遢是表面現(xiàn)象,透過這個表象我們看到的是他不拘小節(jié),潛心研究的品質。
面對學生幾乎完美的答案,我驚喜不已,一時竟找不到更好的理答語言,只得一味贊嘆,卻未能及時對學生答案進行提煉以及閱讀方法的滲透。面對“滯后”理答,我深深感受到老師自己要多進行文本細讀,一個標題、一句話,哪怕是一個字、一個標點都要能了然于胸,否則,就會導致教學的模糊、淺薄。
2.傾聽力
要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精彩,對老師來說就是要準確地接住孩子的發(fā)言,傾聽學生發(fā)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練習,如何有力對接,就要教師的傾聽。
專心致志辨正誤。在課堂上,學生的理解經常是不到位的,甚至是比較膚淺的,這都是正常表現(xiàn),但卻需要教師有雙聰耳,關注學生思維上的傾向。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戴”這個生字時,師問:“老師手上戴了一個手表,你還看見誰身上戴什么了?”“老師戴了眼鏡”“小朋友戴著紅領巾”“媽媽脖子里戴項鏈”……生一一回答。突然有一位學生答:“我口袋里帶了一塊錢。”然而老師沒聽出來,繼續(xù)在點名其他學生回答。其實在這個時候是最需要聽出學生正誤的,因為這正是老師講清要點的好機會。我想老師如果聽出了錯誤,可以這樣來引導:“口袋里帶了一塊錢?應該是哪個‘帶呢?”“同學們,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戴都是把東西戴在哪兒呢?”“原來,‘戴是把東西放在頭、面、頸、胸等身體的某個部位。而口袋里帶東西就不應該是‘戴了?!睂W生的發(fā)言常有不足之處,教師要仔細傾聽辨正誤,捕捉答問話語的長處和短處,邊聽邊思考,調整教學思路。
3.探問力
在課堂中,如果學生應該可以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時用怎樣的理答行為,最能看出老師的教學力。一味否定、全盤講授都有極大的弊端,需要的是教師調整策略,引導學生再次思考。這就是教師的探問之力。endprint
妙用追問練思辨。追問,即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回答后,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再提問。追問可以保持學生思維不被打斷,有利于學生深層對話??梢哉f,追問是縱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領學生深入文本。[4]有一回聽一位老師教《菩薩兵》這篇課文時,其中有一句:“唉,一定是烏云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見到我們就跑,真糊涂哇!”老師問:“‘烏云遮住了他們的眼睛是什么意思?”一學生馬上站起來說:“這句話表面講了烏云遮住了眼睛看不見,其實是因為被反動軍隊糟蹋怕了,以為紅軍也像反動軍隊一樣,就像烏云?!边@老師很驚訝,又重復了一遍。其實,我想老師知道那位學生是看《課課通》上的標準答案了,面對這種情況,她完全可以繼續(xù)追問那位學生“說的真好,你怎么會想到的呢?”從而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學習,這樣,學生就始終在自然狀態(tài)下學習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4.融情力
積極回應情喚情。無可厚非,情感的,充滿鼓勵的理答行為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當愛、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產生自我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教師的課堂理答更應該集中在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上。尤其是當學生遇到困難或思維受阻時,他需要老師的支持以及學生的認同,如果一味否定,可能就會有失落心理,以后可能就缺少了勇氣。教師的積極回應會使學生心中的焦慮煙消云散,百媚頓生,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也會信心滿滿。
人文親和心貼心。如果對學生做一個簡單的測試:你喜歡嚴肅冷漠的還是熱情親和的老師,我想學生的選項不言而喻。我們仰慕的名師哪一個不具有人文情懷呢?薛法根老師給學生講述描寫人物外貌時總這樣來描寫自己的眼睛:我的眼睛很小,就如老鼠的眼睛,但是絕不鼠目寸光,而是小眼聚光;于永正老師雖然年齡大,但在課堂上能讓孩子爬上他的后背貼近他的耳朵說悄悄話;魏書生老師明確地給自己提出“每堂課都讓學生有笑聲”的要求。是的,我們的教師就應該這樣與學生走得近些再近些,貼近孩子的童心。然而很多老師在課堂上缺少這樣一份情,對學生的回答表情漠然、態(tài)度冷淡,教師用這種漠然的情感對待學生,學生怎么能敞開心扉和你心貼心地交流呢?
面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堅守語文的根是需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教學沒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沒有用好的方法。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不能依賴于方法的變化,不能依賴于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最應該依賴的還是教師自己。智慧的教師才能彰顯智慧的課堂,智慧的教師才能成就智慧的學生。面對浮躁喧鬧急功近利的新課改,堅守語文的根需要教師先錘煉自己,秉持寧靜的淡泊心態(tài),夯實豐厚的人文底蘊,擁有關愛的人文情懷,練就獨特的專業(yè)魅力,提升課堂教學力,構建人課合一的智慧課堂。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沈毅,吳江林.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
[2]朱文君.課堂理答ABC——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訪談錄[J].小學語文教師,2008(4).
[3]項陽.智慧理答 精彩課堂的魅力修煉[J].語文教學通訊,2009(7-8/C).
[4]陳朝輝.智慧理答 演繹精彩[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