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曾聽過一位美國老師在中國的課堂上的一節(jié)課。他是美國鄧斯坦中學的普通教師杰夫·雷登坎姿迷耶(Jeff Reinkensmeyer),所借班級是無錫市蕩口中學八年級的一個班,所上的是叫《占卜魚》(Fortune Telling Fish)的科學課。
充滿生趣的實驗導入?!皩W生學習”的時代特點是讓學生期待主動參與、讓學習變得有趣。一上課,杰夫老師就給學生發(fā)了紅色玻璃紙做的占卜魚,讓他們把占卜魚放在手掌上,仔細觀察,算算最近“運氣”怎樣。隨后提示:占卜魚“搖頭”代表妒嫉,“擺尾”代表冷漠,“搖頭擺尾”代表戀愛,“兩邊卷起來”代表善變,“全部卷起來”代表激情,“不動”代表沒活力,。青春懵懂的孩子在玩耍、嬉戲的氛圍中進入了“實驗準備”階段。課堂的環(huán)境是生態(tài)的,語境是生活的,情景是生動的,為學生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調(diào)。
極具價值的實驗假設。“算的是運氣,不可信,但實際背后隱藏著科學知識?!薄澳敲?,占卜魚在不同人的手掌上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動姿呢,它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呢?”老師的一句過渡語,直奔“實驗假設”。實驗假設,既是研究的出發(fā)點,又是研究的追求目標和歸屬,它是科學理論的雛形,是真理的前表現(xiàn)形態(tài)。
實驗內(nèi)容的慎重選擇。當學生假設出占卜魚的“動”可能與溫度、氣流、濕度、光照、引力、電……等幾十個因素有關時,老師告訴大家:一節(jié)課的時間,要研究幾十個項目是不可能的。但,重點研究幾個項目還是可以的,我們就來研究同學們提出的“前四個”變量。這樣的提醒,提出了“實驗內(nèi)容選擇”的重大決策問題,態(tài)度之“堅定”,語言之“誠懇”,方法之“科學”由此可見。
實驗團隊的自愿組建。實驗分四個小組,分別研究“溫度、氣流、濕度、光照”四個變量。學生自愿參與,自主組合,還有幾個學生不愿參與四組中任何一組,怎么辦?老師沒有“人為”安排:“我知道這幾個同學想研究別的變量,可惜今天教室里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你們可以另外安排時間實驗?,F(xiàn)在我交給你們一個特別的任務,當‘督察員,到四個組里督查其他同學實驗的過程是不是科學?!毕到y(tǒng)原理告訴我們,凡團隊組建,價值趨同,志同道合,1+1>2效應就能形成;人人有實驗角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研究“成本”就會降低。
實驗過程“無關變量”的控制?!叭绾巫觥疁囟鹊膶嶒災兀俊碑敳簧偻瑢W用“雙手相搓”的方式增加“溫度”時,老師敏銳地引導“督察員”觀察矯正:雙手摩擦確實能增加“溫度”,但也可能會改變“濕度”。同樣,另一組做“氣流”實驗的,一些同學試圖用手“扇出風”,也被督察員糾正:用手扇出風的同時,也會扇出“溫度”、改變“濕度”,只能改用實驗工具“扇子”。老師適時引導:“實驗要控制無關變量”。無關變量的控制是實驗成敗及可測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知這一科學術語以及感悟其重要性,其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嚴謹?shù)膶嶒炞黠L。
實驗結(jié)果的運用與延伸。當學生實驗結(jié)果顯示占卜魚的“動”與“濕度”有關后,老師即讓學生推斷:假如這個材料要制作成生活用品,做什么最合適?一番推測和思辨后,大家形成共識:最適合做“尿不濕”。于是老師又拿出“尿不濕”,讓學生繼續(xù)分組深入探究……“教育即生活”“科研是第一生產(chǎn)力”,一堂常規(guī)的“科學課”所折射的教育原理和科學哲理竟是如此的深刻與透徹。
“教師做學生研究”與“學生做研究”是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也是一個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根本體現(xiàn)。課堂教學應把知識當作探究的對象以及探究生活問題的工具。這堂課恰恰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科知識和日常生活而產(chǎn)生教師和學生自己的思想。這也許是這堂課給我們最深的啟示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