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主流報刊標題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解讀江蘇國際競爭力
選取世界上主要英語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的主流英語報刊,從Access World News和Newspaper SG兩個數(shù)字報紙庫抽取有關江蘇的新聞報道標題,構建涉蘇新聞標題語料庫,通過索引、搭配等語料庫分析手段,剖析西方主流媒體對江蘇的議程設置和話語建構。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主流英文媒體對“江蘇”的經濟發(fā)展總體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在社會、政治、環(huán)境、體育等話題上大多持消極態(tài)度,且涉蘇議程大多置于涉華議程之下。分析結果凸顯了我國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媒體、爭取國際話語權的緊迫性。
大數(shù)據(jù)在語言研究領域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是語料庫。語料庫是依據(jù)科學的抽樣原則而選擇的有限話語集,既要以計算機可處理的形式儲存,又要具代表性,并最大限度地反映研究對象的特點。近年來,從語料庫的視角進行國際主流媒體對涉華區(qū)域國際形象建構的研究已初具規(guī)模。然美中不足的是該領域研究總體上呈現(xiàn)重傳播策略輕輿情監(jiān)測,重“自塑”形象輕“他塑”形象,重宏觀掌控輕數(shù)據(jù)分析,重國家形象輕區(qū)域形象的現(xiàn)狀-。鑒于此,本研究以江蘇為例,基于大數(shù)據(jù)提取和分析方法,以1980-2015年間國際主流媒體有關江蘇的新聞標題為語料文本,探討國際主流報刊該區(qū)域的話語與形象建構,揭示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表達。
本研究采用自建英文報刊涉蘇新聞標題語料庫(English Newspaper Corpus of Jinagsu-related Headlines,ENCJH),語料選自四個洲最具代表性的英語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發(fā)行量和影響力均居榜首的全國性主流大報,分別是英國的《衛(wèi)報》、美國的《今日美國》和《基督教箴言報》(一家報紙的涉蘇報道數(shù)量低于平均數(shù),因此選取兩家美國報刊),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人報》,新加坡的《海峽時報》。新聞樣本來自兩個數(shù)字報紙庫:世界各國報紙全文庫(Access World News)和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數(shù)字化報紙庫(NewspaperSG)。語體包含硬新聞、軟新聞、特別新聞、社論、專欄等,新聞域涵蓋經濟、政治、社會等主類別和汽車、健康、科技等次類別。
ENCJH生語料庫建好后,通過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設計的Tree Tagger附碼器對語料進行詞性賦碼,然后借助AntConc3.4.1w對生語料及賦碼語料進行索引、搭配、詞表和關鍵詞表等方面的檢索。建成的ENCJH語料庫中語料的刊載時距為1980-2015年。刪除同一主題連續(xù)報道的新聞標題后,新聞條數(shù)共674條,其中型符數(shù)為9277,類符數(shù)為2514。最終,所選主流報刊的標題數(shù)分別是:《衛(wèi)報》104條,《今日美國》和《基督教箴言報》共117條,《澳大利亞人報》248條,《海峽時報》227條。
議程設置分析
新聞是根據(jù)社會構建的范疇集合而對事件和話題進行的系統(tǒng)性篩選。新聞標題的議程設置反映了該系統(tǒng)性篩選的結果,也彰顯話語權方關注的焦點以及對受眾的引導策略。檢索結果表明,含有“jiangsu”的標題共有9條,直接和間接的新聞報道之比為9:665。從文件視圖來看,這9條標題中2條來自英國《衛(wèi)報》,7條來自新加坡《海峽時報》。按主流媒體對江蘇的關注度從高到低排序,四個國家依次為:新加坡、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
新聞域分析表明,直接報道江蘇的國際主流英文媒體設置的議程多為經貿領域,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且僅出現(xiàn)在新加坡報紙。議程包括江蘇與新加坡的紐帶關系,蘇州工業(yè)園,旅游與貿易合作,貿易代表團的目標和地方企業(yè)發(fā)展。這表明,江蘇在新加坡主流媒體中的形象是中國的“經濟發(fā)達省份”,且在中國與新加坡的經貿關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另外,新聞域設置還包括社會、政治和體育,只是散見于英國《衛(wèi)報》和新加坡《海峽時報》。其中,僅有的兩則社會話題1991年洪災中的搶劫和2003年百姓選舉不稱職干部的改革均為負面和消極的主題。媒體通過對議程的篩選來影響受眾對現(xiàn)實的解讀。英國和新加坡主流報刊呈現(xiàn)出的江蘇是一個犯罪率較高、動蕩不安的地區(qū),這無疑說明兩國媒體對江蘇的新聞議程設定包含某種以偏概全的誤解。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媒體選擇不關注江蘇,英國和新加坡媒體歪曲報道的國際輿情,江蘇的省區(qū)形象被勾畫得弱小又有某種消極的意味。
實詞頻次分析表明,“China”、“Chinese”、“Beijing”的頻數(shù)高達388,這表明國際主流英文報刊的涉蘇報道大多置于涉華議程設置之下。另外,高頻率詞匯諸如市場(market,16詞次)、商業(yè)(business, 13詞次)、企業(yè)(firms,13詞次)和經濟(economic, 12詞次)的詞頻總合為54,高于任何一個除區(qū)域名詞之外的實詞,揭示出經濟發(fā)展與合作是國際涉蘇輿論的中心議程,這與顯性涉蘇新聞標題的詞頻分析結果一致,也凸顯國際主流媒體的報道較多關注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重要省份。
意識形態(tài)分析
新聞報道已成為上層建筑領域中控制、操縱社會意識的得天獨厚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人們沒有理由、也無法回絕它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Van Diik曾經指出,意識形態(tài)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因此,媒體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分析需要從正面和負面兩個維度進行。
首先,從詞匯層面分析國際主流媒體積極、正面的報道。對語料庫中主題詞頻數(shù)的進一步觀察顯示,與“江蘇”密切相關的積極詞語頻率較高,表明國際主流媒體對江蘇的評價總體上是積極正面的,他們認為江蘇雖然在國際舞臺上是新興的(global,13詞次;new,23詞次),卻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big,14詞次;market,16詞次),且處于上升之勢(rise,12詞次)。正面報道主要集中在“走出去”戰(zhàn)略、內需增大、經濟繁榮、文化傳播增多以及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所選標題的報道時距跨越世紀前后的17年,這與該省在“九五”至“十一五”期間的經濟、外貿等方面“硬實力”的快速發(fā)展息息相關,也表明區(qū)域經濟實力的增強和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與國際媒體的關注度呈正相關關系。
此外,新聞標題同樣也暗含了程度不同的負面意識形態(tài)。語義分析表明,隱性負面報道的新聞域多為政治、經濟、社會等主類別,議程包括災難、盜墓、彩票、食品安全、性別歧視等次類別??d時距為1983-2014年。具體來看,語料庫中國際主流報刊對江蘇關注最早的媒體當屬美國的《基督教箴言報》,該報在1983年以其主打的社論形式報道了中國的重男輕女思想以及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殺害女嬰。美國另外一家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在2010和2014年分別報道了盜墓現(xiàn)象和昆山粉塵爆炸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對后者的報道以“通用供應商發(fā)生爆炸”為標題,表明該報道是基于美國的利益,同時吸引該國受眾對此事的關注,并在無形中給受眾傳遞一種江蘇合作方安全隱患大、合作效益可疑的信號。英國《衛(wèi)報》的負面涉蘇報道較早,在2000和2009年分別聚焦江蘇礦難和干部買官現(xiàn)象,認為許多死亡礦工被隱于公眾視線之外,揭露官員行賄以操縱電話調查的現(xiàn)象。另外,新加坡的《海峽星報》和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人報》的負面涉蘇議程設置集中在2007和2009年,話題聚焦動物飼料,盜竊案和中國經濟。多個標題均含有負面詞匯,比如殺嬰(infanticide)、爆炸(explosion)、賄賂(bribes)、有毒的(toxic)等,誤導受眾認為中國及其區(qū)域省份社會動蕩、經濟下滑、缺乏公正、安全隱患巨大。
以上語料庫的索引檢索與搭配分析顯示,國際主流媒體對中國的行政單位之一—江蘇有一定程度的直接關注,對其經濟發(fā)展總體持正面態(tài)度,但是在社會、政治、體育等話題上大多持負面態(tài)度。分析還顯示,國際主流媒體的涉蘇議程大多置于涉華議程之下,且負面報道多于正面報道。一些媒體認為,江蘇是一個與國際接軌較多的省份,內需巨大,文化資源豐富。但也不乏媒體對其持有偏見和否定,屢以該省為例對我國進行霸權指責與嘲諷,利用其手中的國際話語權篩選議題,誤導國際受眾對中國區(qū)域省份的認知與評價。這凸顯了我國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媒體、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0.3969/j.issn.1001- 8972.2016.1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