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根
教書育人十余載,多年擔任班主任,主題教育班會不知開了多少次。不知道有多少次站在講臺上,雖已準備了浩蕩的發(fā)言稿,但一旦脫離稿子,又是語無倫次,手忙腳亂;有多少次干脆就班級紀律、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成績進行宣教而干澀收場……
本學期,我任教學校八(3)班物理,并擔任該班班主任。當我備好“浮力的應用”這節(jié)新課時,突然產生一種想法:何不抓住當前的“珍愛生命,預防溺水”安全教育熱點,來一節(jié)融入主題教育的“物理課”。通過“浮力的應用”的學習,找到溺水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深入領悟溺水的危害,知道珍愛生命的重要性,豈不一舉兩得?
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上好這節(jié)“物理課”,我開動腦筋,變換模式,先做了一番精心準備。
根據教育的主題“珍愛生命,預防溺水”和物理教材“浮力的應用”知識點,我與班干部商議,做了如下安排:選定一個學生作為整節(jié)課的主持人,叫他寫好開場白和串詞;搜集有關防溺水事故發(fā)生的資料;把全班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4人;準備一首歌曲——烏蘭托婭的《平安是?!?。
萬事俱備,我的“物理課”如期而至。鈴聲響過,我走上講臺,掃視教室一周,然后說:“今天我們要換一種方式上課,下面有請主持人閃亮登場!”事先安排好的主持人走上了講臺,同學們以驚奇的目光看著我和那位同學,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人人都屏住了呼吸。
主持人站在講臺上,聲情并茂地開始了他的開場白:“各位同學,大家好!我為大家講一個最近發(fā)生的慘痛的溺水事件:5名花季少年在一條河的淺水域游泳嬉鬧,不料,一名少年突然被水流卷入深水區(qū)并沉入水中,其他4名少年水性都不大好,但看到情況危急,這4名少年做了一個既勇敢又錯誤的決定——下去救他。結果,5名少年全部溺水身亡,留下的是悲痛欲絕的家人?!?/p>
聽到這里,班上的同學發(fā)出一片唏噓,都替他們感到惋惜。此時,我順勢引入課題:“溺水事故令人痛心,但溺水事故都與浮力有關,那我們先來學習‘浮力的應用知識”。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分組做小實驗:分別將小石塊、小木塊放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它們的浮沉情況。學生興趣高漲,做得非常投入。實驗后,我讓小組代表說出他們看到的實驗現象,他們都說出了“小石塊在水中下沉,小木塊在水中上浮”這一事實。
我故作疑惑地問:“為什么體積差不多的小石塊和小木塊放入水中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大家思考一下?”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有的學生說:“小石塊重力比小木塊大?!庇械膶W生說:“小木塊受到的浮力比小石塊大?!蔽伊ⅠR抓住關鍵:“能片面地說重力或浮力嗎?”有學生馬上就反應過來了:“應該是小石塊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而小木塊的重力小于所受的浮力?!蔽翼標浦郏骸罢f得太對了!”
我話題一轉,又問:“同學們,根據上節(jié)課學過的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小組交流一下,判斷物體的浮沉情況有什么好的方法?”
真可謂一浪未平,一浪又起。小組討論交流氣氛熱烈,有學生馬上就答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決定因素是密度,因為小石塊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則下沉。而小木塊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則上浮。所以,判斷物體的浮沉情況,可以比較物體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關系。”
我暗喜,就故意問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劉子桐?!薄昂懿诲e,你發(fā)現的這個法則,就叫子桐法則,好嗎?老師現在真的很高興,因為子桐法則誕生了!”學生們都笑得合不攏嘴。
在這個充滿歡樂的時刻,我又收起了笑容,把話題引向開場的那個小故事:“根據所學的浮力知識,溺水是什么原因?”一浪再接一浪,把課堂進程推向了高潮。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也很快分析得出:“溺水的原因是人體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會游泳的人在劃水時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來獲取一種向上的托舉力和前進的動力,而不會游泳的人以及會游泳的人因手腳抽筋或其他意外情況失去游泳能力時,身體就會下沉?!贝丝?,學生們陷入了沉思。
這時候,主持人又一次登場了:“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要時刻記心中,不能心存僥幸。為了我們的安全,下面跟我一起朗讀‘防溺水六不準:一不準私自下水游泳;二不準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三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隊的情況下游泳;四不準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五不準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六不準不會水性的學生擅自下水施救?!?/p>
最后,以烏蘭托婭的《平安是?!窞榻Y束曲,讓學生在溫馨的旋律中深刻地感受到珍愛生命與守護安全的重要性。
下課鈴響了,但同學們還都沉浸其中,他們在“咀嚼”課上學到的物理知識,更在反思和告誡自己要時刻注意安全。這是一堂“物理課”,更像是一節(jié)“班會課”。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新縣永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