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 楊希萌
近年來,美術老師已經在泥塑課之中,引進“超輕黏土”替代橡皮泥?!俺p黏土”就是一種相較傳統(tǒng)陶泥、面泥等更為環(huán)保安全且便于塑形的泥塑材料,它“無毒、無刺激”,目前已成為極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之一。它有著超輕的重量、柔軟的手感、獨有的芬芳、細膩的質地、極強的還原能力、豐富的配色力、永久的保存期以及易定型、耐受性等多重特性,與別的泥質材料有很大的區(qū)別。孩子們在玩耍它的過程中,忘乎所以,自由發(fā)揮,能夠獲取豐富的造型經驗和樂趣,思維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得以充分發(fā)展。鑒于這一特點, 美術教師可以把“超輕黏土”引進課堂,豐富美術課堂的創(chuàng)作表現形式。同時,還可以把學生中的制作小能手吸納到學校藝術社團中進行集中培訓,以便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由于“超輕黏土”是近幾年出現的新媒材,多數美術教師均未在師范院校接受過此類的專業(yè)學習或培訓,但大家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報刊、網上觀看視頻及優(yōu)秀作品、現場實踐與廣泛交流、制作基本功比賽、說課評課反思、課題研究等多種渠道,來提高美術教師的“超輕黏土”塑造技能及教學教研能力。
小學美術校本課程《“超輕黏土”進課堂》,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總目標,以課標中的“課程設計思路”為指導,并融入學校美術教育之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從平面到立體。先通過類似于平面裝飾畫的浮雕練習,熟悉超輕黏土的特性及基本制作手法;再進行圓雕作品的練習;使學生練就扎實的塑造基本功。
2.從簡單幾何體到復雜立體型。先通過捏塑簡單的幾何體來概括較簡單的事物,再逐漸增加到多個幾何體來表現,最后到表現更為具象的復雜體。如此一來,泥塑的一大難點在潛移默化、循序遞進中得到化解。
3.從身邊到大自然。教學中的表現內容由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事物,走向更遙遠的大自然。學生從“小我”走向“大我”,他們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開闊眼界和思路。
4.從具象表現到抽象表達?!八囆g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學生在充分觀察并描繪現實事物的基礎上,再融入情感進行造型能力的提升。經過觀察、體驗、構思、描繪、塑造、設計和制作等系列美術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培養(yǎng)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關愛生命的情感態(tài)度與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他們的環(huán)境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
5.從喜悅之情到更廣泛的審美情趣??梢栽O計一系列節(jié)慶日的創(chuàng)作內容,并與其他學科相融合,還可以舉辦各類優(yōu)秀作品展示與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自由抒發(fā)、個性創(chuàng)意”的獨特魅力,增強自信心,養(yǎng)成健康人格;使美術課程發(fā)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6.從單一到多媒材。鼓勵學生挖掘能與黏土相契合的各種材質,豐富塑型表現手法,讓想象與創(chuàng)造完美融合。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本課程的開發(fā),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立足于努力培養(yǎng)小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力求在豐富多彩的塑造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服務。例如:《“家鄉(xiāng)味道”之“信州小吃”》 (圖23)的小作者趙易在作文中寫道:看!同學們都說我改進的“清明粿”好美!我今后一定要當“超級大廚”,要把食物做得美輪美奐,把家鄉(xiāng)味道發(fā)揚光大!
小學美術校本課程《“超輕黏土”進課堂》屬于“教師本位”的課程開發(fā)。它適應當今時代,適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體現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突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體現了師生的發(fā)展需求。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美術教師能投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當中,愿美育之花開滿校園。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
責任編輯 鄒明華
E-mail:4213831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