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寸光陰都有蹁躚的記憶。
“腰纏萬貫下瀘州”,以美麗凄婉的吟唱講述了一段踏浪逐夢的往事,把千帆過盡的懷想抒寫成富甲一方的傳奇。
記不清從何時開始有了漕運,記不清有多少船只駐足過瀘州,然而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老街清晰地記錄著昨天的故事,真實地見證了一個城市的風(fēng)雨興衰?!鞍税倌甑拇笫沧?,九百年的小市水碼頭”,曾經(jīng),沱江口至長江岸長達(dá)10多華里的江面上,檣桅如林,棹聲靄乃,泊滿了從犍為、樂山、自貢、榮縣、富順發(fā)來的大小鹽船,穿梭著來往于云貴、上海、武漢的貨船。它們載著貨物載著睿智,載著風(fēng)雨載著故事,載著風(fēng)險載著夢想,載出了一個縱貫東西的經(jīng)濟(jì)大通道,載出了一個白銀瀘州的神話。
奔涌的江水,涌動著財富的誘惑。美輪美奐的燈火,與血水交融在一起,不能撕裂也不能分割。在肩挑背扛的號子聲中,在車?yán)D(zhuǎn)運的忙碌中,云貴之銅鉛藥材、自貢瀘州之井鹽、川南之桐油大米、沱江流域之糖油、上海成渝之絲綢布匹、廣東之廣貨等在瀘州集散,沿長江上溯宜賓、樂山、成都,下達(dá)重慶、武漢、上海,沿沱江上通富順、內(nèi)江、簡陽。鹽商、糖商、米販、茶客……集于一市,開店設(shè)號,米市、糖市、煙市、山貨土貨廣貨,百業(yè)商賈,門千戶萬,夜不消市?!笆袃~販夫爭奔走,熙熙而來攘攘往。一日貿(mào)易數(shù)萬金,市人誰不利熏心。茶樓酒館紛紛話,大堂盡是買與賣。小商收來交大商,大商載船走三楚”,槳櫓聲聲中,瀘州就堂堂正正地進(jìn)入財富之城的行列。宋熙寧年間成為全國商稅額達(dá)10萬貫以上的26個城市之一。明代為全國33個商業(yè)都會之一,在四川與成都、重慶鼎足而三。
一江春水吞咽了多少悲歡離合,一船煙雨載走了多少離恨別愁。風(fēng)雨里,南來北往的商人把青春交付給江水,把希望托付給白帆。瘦削的肩膀被昨日的故事壓著,沉重的步子被悲愴的號子和著。他們要在百舸千帆中爭渡,要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生氣勃勃的生命空間,要用勇氣和豪邁闖出一個“下瀘州”的動人故事。
每一個碼頭都是人生的驛站,每一次啟航都是命運的啟程。澄溪口、上碼頭、中碼頭、下碼頭、王爺廟……有多少碼頭就有多少春華秋實的故事,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熱淚盈眶的相聚。彎腰爬行的纖夫,與風(fēng)雨為伴,和寒暑相牽。沙灘上深深的腳印,巖石上斑斑的血痕,把今天的心酸與明天的期待,做成力與美的展現(xiàn)。粗獷的號子,將歲月的艱辛與時光的蒼涼,嘶喊成抑揚頓挫的誓言。
“長筒汲水熬霜雪”,陸游為江陽筒井之鹽留下了贊譽(yù)。宋紹興六年(公元1146年),瀘州清井產(chǎn)鹽41.9萬斤,南井產(chǎn)鹽41萬斤。清光緒三年,四川總督丁寶禎改革鹽政,在瀘設(shè)鹽道總局,總攬數(shù)省鹽務(wù),瀘州成為最大的鹽務(wù)中轉(zhuǎn)、儲運碼頭?!靶∈宣}船起五更”,瀘州鹽幫成為川楚八大船幫之首,船家、船工上萬人。民國32年鹽轉(zhuǎn)運量達(dá)14.6萬噸,鹽船400艘,商號17家。因鹽而成的鹽巷子,長250多米、寬5尺,分為上鹽巷、中鹽巷、下鹽巷,巷中有院,巷口正對鹽倉?!熬G柏鹽巷淺,江上漁歌聲。商家數(shù)百戶,酒旗面面新”,潮濕的青磚層疊的灰瓦,裝幀了流年的記憶。青青的石板滴答的馬蹄,濃縮了潮起潮落。鹽巷子的街燈,點亮了一個城市的夢想。十街八巷的日子,從此不再單薄,歲月不再饑寒。
青山葳蕤,激浪追逐。波濤聲中,佇立在澄溪口碼頭旁的銅店街鉛店街靜靜地將一段歷史燦爛演繹。清乾隆年間,朝廷為鑄造錢幣和軍火,急需云貴地區(qū)銅和鉛錠原料。云貴銅鉛均需經(jīng)瀘州借長江運轉(zhuǎn)送京師,瀘州成為云貴銅鉛集中、儲藏、轉(zhuǎn)運碼頭和堆棧要地,于是有了平行而立的銅店街(長150米,寬6.1米)和鉛店街(長165米,寬5米)。林立的店鋪、飄飛的店肆、比肩的人流、趾高氣揚的官差、長衫馬褂的鄉(xiāng)紳、濃濃鄉(xiāng)音的商賈、行色匆匆的挑夫、走街串巷的貨郎、押貨走鏢的鏢師、擺攤算命的術(shù)士,在算盤的滴答聲和小二的吆喝聲中,將人生的悲喜、命運的跌宕,演繹成歲月的煙云燈火的闌珊。
浪花記載了流逝的時光,江水呈現(xiàn)出滄桑的倒影。長沱兩江交匯處,因河水長年沖積形成一個長長的沙嘴,于此形成一條長170米的街。因其設(shè)有古代官府為往來官差提供食宿和車船、馬匹的驛站,故名館驛嘴?!芭R衢高掛旗一幅,大書川鹽官運行”,相次的館驛,蔭翳的樟柳,翩翩的驛馬,應(yīng)和的驛鈴,匆匆的驛丞、驛卒、挑夫……多少急促的腳步留在了江畔,多少細(xì)碎的心事留在了館驛嘴蒼老而期待的目光中。曾經(jīng)的輝煌與坐標(biāo),在浩渺煙波中成為一個個回憶。
迎暉路,原名三牌坊,因有三座石牌坊而得名,長254米,東起大什字西與江陽北路連接,與鐘鼓樓相望。1928年擴(kuò)建和改造,1930年為逢迎市政督辦唐英,改為迎暉路。一直為瀘州最熱鬧的地方之一,銀行、酒樓、旅店、百貨、藥店……鱗次櫛比,應(yīng)有盡有。昨日的風(fēng)物,今日的繁華,花開花落的故事,夢里夢外的追尋,如一曲百轉(zhuǎn)千回的清音,在歲月的流光里回放。
因臨江而得名的大河街。北起小河街東頭,南至東門口,長502米,寬8.1米,自古為商業(yè)街。民國時期,名噪一時的寶元通公司在此開設(shè)分公司,傾盡了所有的嫵媚,將水上的忙碌演繹成城下的繁華。如今,那些唐宋點亮的燈火,那些明清拍打的云水,那些被日子壓得彎彎曲曲的街巷,在歷史煙云中被一幢幢高大華麗的商廈霸氣地敲開,讓閱盡滄桑的老街又一番別樣年華。
小市過江樓,為兩層木樓房,因?qū)9﹣硗^江行人居住而得名。北起什字頭,南至觀音橋,長215米,寬3米。上經(jīng)寶蓮街,走接官亭古驛道可達(dá)隆昌,下接王爺廟碼頭過沱江,為南來北往官、商和行人必經(jīng)之處。多少冬去春來,多少寂寞與繁華,散發(fā)著歲月滄桑的過江樓在夕陽的余暉中目送一艘又一艘船豪邁地駛來,一個又一個日子悲壯地離去。如今又有誰?拍遍欄桿,于時光的遺韻中拾撿起抖落在風(fēng)塵中的風(fēng)景,于浩瀚江水中打撈起沉淀在云水中的故事。
江濤的拍岸是掌聲,青山的回蕩是喝彩。沉落在水中的往事與滄桑,存放了多少日出的期望、多少日落的等待。“日晚登樓招沽客,八方商賈落帆來”,是那一江春水,是那一船燈火,成就了車水馬龍的街市、金碧輝煌的樓宇、南來北往的客商、笙歌盈耳的繁華。是那一串串腳步,是那一聲聲槳櫓,一聲聲吶喊,讓長江波光粼粼、白帆飄飄。
如今,檣桅帆影遠(yuǎn)去了,漕運、碼頭、渡口、纖夫都定格在那個遠(yuǎn)去的時代,只留下一條條街道、一個個小巷、一棟棟木樓,靜靜地訴說著曾經(jīng)的滄海今日的桑田。
集裝箱碼頭遠(yuǎn)離了檣桅憧憧,萬噸巨輪遠(yuǎn)離了熙來攘往的纖夫,鐵水聯(lián)運的汽笛遠(yuǎn)離了悠揚的船工號子。長江經(jīng)濟(jì)帶有了更美的風(fēng)景,瀘州開始了新的遙望和追尋。
“下瀘州啰!”朝霞里,一撥撥不安分的人們,懷揣著腰纏萬貫的夢想,又出發(f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