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任偉
摘要:目的 探討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來我院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2例患者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膠囊進行治療,對照組42例患者則采用口服米非司酮片進行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1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血清子宮內膜抗體轉陰率以及CA125降低幅度。結果 實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5.7%。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清子宮內膜抗體轉陰率61.9%,對照組的血清子宮內膜抗體轉陰率為59.5%,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CA125陽性例數(shù)為12例,陽性率為28.6%,對照組CA125陽性例數(shù)為22例,陽性率為52.4%,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采用桂枝茯苓膠囊和米非司酮均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采用桂枝茯苓膠囊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明顯減少CA125的陽性率,且不良反應更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桂枝茯苓膠囊;米非司酮
隨著女性生活規(guī)律的不斷改變,婦科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常見的婦科疾病,為子宮內膜的腺體和間質侵及子宮以外部分導致,以卵巢最為多見,也可侵及子宮直腸陷凹,腹膜臟層等,甚至侵及全身部位,如臍、膀胱、腎、輸尿管等[1]。子宮內膜異位癥需要及時治療,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為探討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療效觀察,選取來我院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分別采用桂枝茯苓膠囊和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取得不錯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來我院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2例患者中,年齡29~47歲,平均年齡為(34.2±5.6)歲,病程為4~25個月,平均病程為(11.5±7.3)個月;對照組42例患者中,年齡28~45歲,平均年齡為(35.6±5.2)歲,病程為5~23個月,平均病程為(12.2±7.6)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聯(lián)系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42例患者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膠囊進行治療,3粒/次,3次/d;對照組42例患者則采用口服米非司酮片進行治療,2片/次,2次/d,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1.3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全部消失,盆腔包塊等消失,不孕患者在2年內妊娠;有效:癥狀顯著減輕,盆腔包塊縮小1/3以上,主要癥狀消失后1年內無復發(fā);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惡化,局部癥狀無改善會惡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軟件SPSS17.0 for windows對兩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利用例數(shù)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資料利用(x±s)表示,組間差距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愈28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愈21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85.7%,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子宮內膜抗體陽性率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的血清子宮內膜抗體陽性率為80.9%,對照組患者陽性率為83.3%;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清子宮內膜抗體轉陰率61.9%,對照組患者的血清子宮內膜抗體轉陰率為59.5%,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A125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CA125陽性例數(shù)為26例,陽性率為61.9%,對照組患者CA125陽性例數(shù)為27例,陽性率為64.3%,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CA125陽性例數(shù)為12例,陽性率為28.6%,對照組患者CA125陽性例數(shù)為22例,陽性率為52.4%,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些年,婦科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其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jù)相關文獻報道,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國外發(fā)病率為7.5%~10%,而我國的發(fā)病率在15%~20%。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為米非司酮。而中醫(y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由于月經血不按照正常途徑流動,部分月經血不能排除體內,淤血反復發(fā)生所致,對人體經絡,臟腑,氣血功能均有影響,導致"久病多虛","久病多淤"[2]。因此對其的治法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桂枝茯苓膠囊是由桂枝茯苓丸改劑型而來,原方出自《金匱要略》,是治療內科,婦科疾病的基本方劑。本方由桂枝,茯苓,芍藥,丹皮,桃仁等組成。桂枝具有辛溫解表,溫經通脈的效果;芍藥則具有行血,緩急止痛的效果;丹皮,桃仁則具有破血祛瘀的效果。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采用茯苓祛痰利水,與前藥共同作用到達祛瘀消癥之功。上述諸藥合用,可祛瘀生血,通血脈,除阻滯,暢經絡,祛邪固本,祛瘀扶正,到達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效,從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包塊體積縮小[3]。
西方醫(y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由盆腔淤血引起的全身血液流變的異常,導致全身微循環(huán)的淤阻不暢。現(xiàn)代藥理學證明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身血黏度,緩解子宮痙攣以到達治療的目的。且相關研究顯示,本方的毒副作用較小,可長期服用。本研究結果顯示,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5.7%。治療后,實驗組CA125陽性率為28.6%,對照組CA125陽性率為52.4%,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治療,采用桂枝茯苓膠囊和米非司酮均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采用桂枝茯苓膠囊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明顯減少CA125的陽性率,且不良反應更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白玉晶.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38例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4,49(10):734.
[2]張國華.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4):188-189.
[3]沈加美.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0, 13(1):127.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