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和
我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雖然每日奔波與勞頓,伴著卑微的呼吸,但我仍然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
我無所事事地呆坐在自己的房間里,房間四壁發(fā)白,破舊的家具在享受安靜之美。我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忍受什么,還要忍受多久?我想說的是,其實人是一種虛空的動物,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總是有什么“想法”,想抓住什么,這無疑讓人變得虛空起來,虛空隱藏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讓人顯得無知而脆弱。剔除那短暫的歡欣,每個人都是虛空的,孤立無援的。或者可以這樣說,虛空就是人的身體的一部分,沒有虛空,就不成就一個人,所以人的孤獨是命中注定的。就像我在一首詩里所寫的那樣,僅僅讓道路帶走/僅僅是兩手空空。
我確信世間一定有美好的東西,就像那些神話、傳說,常常讓我流連忘返。因此我也確信,終有一天會在我身上發(fā)生,飛上天空,俯視眾生。它就在我的想象中。
我從試圖寫作到今天,使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它首先于寫作者本人是有益的。排除世俗的認可,這種有益完全是一種心靈上的東西。我的性情里面更多的是一些軟弱,它使得我猶疑、懶惰、喜歡幻想和游弋,并把我圍困其中。通過淺嘗的寫作,使我對世界懷有的惶惑乃至絕望的心情得以撫慰,同時也獲得了對這種心情的理解。盡管那撫慰是短暫的。
有這樣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仍在流傳,即“文學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前半句是對的,卻是廢話,而后半句就文理不通了。我真的無從知道,文學所表現(xiàn)的東西怎么就高于生活了。要知道生活中的流動不息和繁冗深沉,是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所無法涵蓋的。世界之于人只是半隱半現(xiàn),半明半晦,而且最大限度也只是如此。你想獲得對它的理解,這絕不可能。我要說的是,這樣虛假的口號會掩蓋真相,對文學創(chuàng)作無疑是一種傷害。
然而,我們要生活在一個時代里,這是必須的,也是一個不容更改的事實。無論你多么抗拒它,它卻仍然實實在地包裹著我們,就像我們身上的衣服,就像呼吸的空氣,就像浸泡著我們生命的容器,無時無刻。因此,我們所有的經(jīng)歷、認知、閱讀、回憶、幻想都是基于我們身處的時代而出發(fā)的,只要我們一張嘴,一動筆,就煥發(fā)出這個時代的味兒。
我寫的是過去的事,是已經(jīng)死去的東西,一個念頭、一個閃現(xiàn)的靈光讓它死而復生。它是一種憂傷的情緒,輕輕吹拂著我的內(nèi)心,不激烈,不造作,除了撫慰與感同身受,它與激勵、鼓動與擔當使命都不搭界。它只是憂傷。一首憂傷的歌,一首無法唱出的憂傷的歌,它成了沉默。
寫作應(yīng)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直接呈現(xiàn),應(yīng)該是排除技巧的,排除觀念的,排除精致的,排除無懈可擊的,就跟生活一樣那么自然。但生活本身就那么自然嗎?它不知道被強奸被扭曲到什么程度呢?因此真正的自然或許存于我們的內(nèi)心。順從敏感、脆弱的內(nèi)心。
我至今仍記得,幼年時與父親在田間勞作的情形。勞累了,就坐在田埂上聽父親講故事,而太陽正奢侈地照著我們,禾苗正安靜地生長。這樣一個簡單的情景,至今照亮著我,溫暖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