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德國社會有一種固若金湯,叫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今年夏天,德國發(fā)生了數起由難民引發(fā)的恐怖襲擊事件。有意思的是,德國人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憤怒或憂慮,他們大多相信這些只是個別事件,跟絕大多數無辜的難民沒有什么關系。
我問我的德國先生:如果現在要全民公投,決定把難民遣送回去還是讓他們留在德國,你投哪邊?他不假思索地告訴我:當然是支持他們留下來,等到祖國安定,他們自然會回去的。
正是出于這種在很多中國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信任,德國人不僅沒有因為恐怖事件怨恨難民,從政府到民間機構和普通德國人,反而張開雙臂,主動幫助難民融入德國社會。
最棘手的住宿問題,就是由政府和德國人一起解決的。
德國人認為,較之建立專門的難民社區(qū),讓難民先和德國人住在一起,能夠幫助他們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更快地適應德國。于是政府推出了“難民借宿”計劃,為接納難民住宿的德國家庭提供每人每月350歐元住宿補貼和300歐元的食物津貼。這些家庭要為難民提供包括廚房衛(wèi)浴設備的至少40平方米的居住空間。
接收難民同住,不只是提供一個房間這么簡單,更需要一種胸懷。我認識的接收難民的德國家庭,多半是經濟條件較好、受教育程度較高、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家庭。他們不僅不擔心難民會影響自己的家庭生活,甚至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幫助難民上大學、找工作。
教育也是一個大問題。敘利亞的教育體系很特殊,大學本科只有兩年,難以和德國的教育體系銜接。德國很多城市為此推出了一種簡稱HERE的“難民高等教育入學測試”,在本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難民如果通過測試,就可以進入德國大學免費學習,并在畢業(yè)后獲得相關文憑。
不來梅和漢堡兩個直轄市,則給予難民和德國人相同的醫(yī)保待遇,難民可以到任何一家醫(yī)療機構接受治療。
當然也有一部分德國人是不歡迎難民的,默克爾總理近期就因為善待難民的政策丟失了不少選票,但總體來看,德國人對于難民的寬容仍然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令人感動的。
我問過一些德國人:你們?yōu)槭裁匆獙﹄y民這么好?
他們的回答很實在:第一,德國人內心深處始終對二戰(zhàn)有負疚感,希望為世界和平多作貢獻以“自我救贖”;第二,幫助難民融入德國,也是于己有利的事,因為德國缺乏勞動力,他們可以為德國的未來發(fā)展作貢獻。
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分享了德國人對難民的態(tài)度,一位中國記者給我留言說:德國社會有一種固若金湯,叫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