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經管系,四川成都 611731)
?
·三農問題·
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與人口紅利相關性分析*
何穎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經管系,四川成都611731)
作為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勞動力資源數量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fā)展快慢。文章采用綜合分析及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國內外勞動力資源以及人口紅利相關理論,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與人口紅利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人口紅利與勞動力資源之間相關關系并不是恒定的,人口紅利前期主要取決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數量,而后人口紅利階段則主要取決于勞動力資源的職業(yè)教育水平,同時農村人口的年齡結構對人口紅利有一定影響。該文還提出了優(yōu)化調整農村勞動力人口結構、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職業(yè)教育機制、加強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及建立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經濟轉型等具體建議,旨在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長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及實踐依據。
農村勞動力資源人口紅利職業(yè)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
近年來關于我國經濟發(fā)展與人口紅利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課題之一[1-2]。有研究表明在1976~2014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約為9.8%,而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僅為2.78%,同時我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長了15.47%,其中高等教育人口占總勞動力增加至35%左右(圖1),這表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及人口紅利與勞動力資源中受教育人口比例有很大的相關性[3]。人口紅利的概念早在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議中出現[4]。Mason[5]等認為“中間大,兩頭小”的人口結構即為人口紅利。1998年Bloon等學者通過對經濟發(fā)展與社會人口構成進行深入分析之后,提出了“人口紅利”概念。所謂“人口紅利”是指某一地區(qū)或國家適齡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并為社會創(chuàng)造資源遠大于消耗資源,為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力資源條件,在某段時間內國家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良性發(fā)展局面。而關于農村勞動力資源與人口關系的影響問題,國內學者王德文等[6]研究指出,短期培訓和專業(yè)培訓可以增加農民工找到工作的機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人口紅利。蔡昉[7]在研究人口紅利中認為我國正面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
目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和人口老齡化加重的影響,如何協調經濟發(fā)展與人口老齡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我國經濟改革以及維持人口紅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yè)大國,農村經濟及農業(yè)發(fā)展在我國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何對農村地區(qū)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充分發(fā)揮人口紅利的優(yōu)勢,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1 我國經濟發(fā)展與人口增長統計數據來源:2014年全國經濟發(fā)展與人口現狀統計
1.1人口紅利與勞動力資源理論
“人口紅利”的基礎在于適齡勞動力數目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因此某一地區(qū)或國家人口結構對“人口紅利”現象的產生以及持續(xù)時間長短具有決定性作用。2001年Mason等學者通過對人口結構進行分析得出:“中間大,兩頭小”的人口結構模式是構成良好人口紅利的基礎。而Lee等通過理論研究認為人口紅利不是單次性出現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周期性,即第一次人口紅利,第二次人口紅利等,且每次人口紅利間隔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經濟發(fā)展速度及政府導向作用。Bloom等[8]學者通過對“人口紅利”相關性分析之后認為,勞動力資源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即“人口機會之窗”對于開啟“人口紅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以日本為例,二戰(zhàn)之后由于日本青壯年人口急劇減少,日本政府實行距離剩余的政策,在政策實施15~30年之后,青壯年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戰(zhàn)爭前水平,日本經濟在隨后的20年內獲得飛速發(fā)展。這說明勞動力資源作為評價人口結構及促進“人口紅利”產生的關鍵性因素,對“人口紅利”產生并引發(fā)經濟高速增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2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理論
“人口紅利”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相互關系影響的研究已經逐漸趨于完善,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對勞動力分工、資本積累以及技術進步層面。亞當.斯密等學者認為,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及促進經濟活動快速發(fā)展的推動者,勞動力資源可以促進經濟活動分工,進而提高經濟活動效率,提升經濟活動效益[9-10]。馬爾薩斯等學者則認為,人口紅利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提升經濟發(fā)展速度,但是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及人們生活水平及質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人口增長,進而降低勞動力資源在總人口中比重。而隨著勞動力資源在總人口中比重下降,人口紅利現象將逐漸消失,其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也將逐漸降低甚至消失。
2.1人口紅利與農村勞動力職業(yè)教育關系
表1 我國經濟發(fā)展與農村勞動力資源、勞動力職業(yè)教育水平關聯性
年份經濟發(fā)展速度(%)農村適齡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比重(%)勞動力職業(yè)教育水平(%)19748.546.69.1198410.152.712.519948.341.826.720046.936.439.620147.334.844.3 數據來源:2014年國家人社局統計公報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及我國人口后紅利時代的到來,關于人口紅利與勞動力職業(yè)教育關系的研究近年來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孟令國等學者[11]研究表明,伴隨人口紅利現象的產生,前期農村地區(qū)勞動力資源的數量優(yōu)勢對人口紅利產生及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隨著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及農村勞動力資源逐漸下降,勞動力資源的職業(yè)技能逐漸成為推動人口紅利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性動力。由表1可以看出,人口紅利前期主要取決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數量; 而后人口紅利階段則主要取決于勞動力資源的職業(yè)教育水平。通過對2014年勞動力及經濟發(fā)展數據進行SPSS分析發(fā)現,經濟發(fā)展速度在前期與勞動力資源具有正相關性(r=0.945),但是后期相關性并不明顯(r=0.653),而經濟發(fā)展后期即后人口紅利階段與勞動力資源職業(yè)教育水平之間卻存在緊密關聯性(r=0.952)。以上數據說明人口紅利與勞動力資源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不是恒定的,且在不同階段對勞動力資源的依賴重點有所區(qū)別。
2.2人口紅利與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關系
“人口紅利”產生因素主要在于勞動力資源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因此勞動力年齡構成對于“人口紅利”現象的產生及持續(xù)具有重要的影響[12]。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必然會影響勞動力的增減,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及人口紅利的釋放。人口紅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不但增加勞動力供給量,也減輕了勞動力負擔,同時還導致儲蓄和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進而帶動經濟增長(圖1)。然而人口年齡結構轉變對人口紅的利釋放還需要滿足一些條件:一是勞動力質量提高,通過勞動力職業(yè)培訓,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到發(fā)達地區(qū)就業(yè),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并拉動經濟增長; 二是勞動力負擔比降低,使儲蓄進一步增加,促進經濟提升; 三是優(yōu)化農村勞動力結構,合理、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13-14]可為社會及經濟發(fā)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人口紅利持續(xù)時間。隨著人口紅利逐漸發(fā)展尤其是進入后人口紅利時期,勞動力資源數量優(yōu)勢將逐漸被質量優(yōu)勢所取代,因此關注勞動力資源受教育程度對進一步擴大人口紅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1優(yōu)化調整農村勞動力人口結構
圖2 人口年齡結構轉化為人口紅利的主要途徑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yè)大國,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約為74.3%,因此農村地區(qū)人口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對我國人口紅利的產生極為重要。首先,應該加強對我國農村地區(qū)人口結構管控,實施人口結構優(yōu)化政策,改善我國農村地區(qū)人口結構,提高農村地區(qū)勞動力資源比重,進而維持我國人口紅利現象的延續(xù)。其次,作為宏觀指標,人口結構的優(yōu)化與調整需要依靠政府及相關主導部門的政策引導。如:通過優(yōu)生優(yōu)育促進男女比例和諧發(fā)展; 通過控制人口增長調整老齡人口與適齡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等。再次,政府部門一方面通過制定法律措施約束產前性別鑒定; 另一方面通過電視、網絡或講座等方式,宣傳和引導男女平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重男輕女的觀念。
3.2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職業(yè)教育機制
隨著經濟進入后人口紅利階段,人口紅利的發(fā)展已經從過去的依靠勞動力數量逐步向依靠勞動力質量轉移,在這一條件下,加強對勞動力資源的技能培訓,提高其職業(yè)技能則成為維持以及促進人口紅利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我國經濟轉型期間,必須注重勞動者職業(yè)技能素質的提高,可通過創(chuàng)建各類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提升從業(yè)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 通過創(chuàng)辦農村勞動力培訓獎勵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職業(yè)技能提高,對農業(yè)生產中創(chuàng)新能力強,效益好,信譽高的從業(yè)者給予獎勵。
3.3加強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可以對人們的基本生活進行有效保證,同時對于減輕適齡勞動力人口生活負擔,促進社會公共資源合理分配均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進程的推進,缺乏技術、能力的農村勞動力人口越來越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壓力,因此,很多進城務工人員選擇返鄉(xiāng)就業(yè),但由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許多農民無法從事農村工作。因此,政府要加快健全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如醫(yī)療、就業(yè)等,同時應扶持當地特色農業(yè)產業(yè),延長產業(yè)鏈,帶動返鄉(xiāng)農民就業(yè)。另外還應鼓勵返鄉(xiāng)人群和年輕群體創(chuàng)業(yè),提供政策和資金扶持,使農村勞動力資源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增強人口紅利作用。
3.4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經濟轉型
作為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參與者,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均與農業(yè)生產效率緊密相關,因此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農村經濟轉型。一是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和設備來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 二是通過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農業(yè)生產技能培訓提高其從事農業(yè)生產能力; 三是通過整合分散土地提高農業(yè)生產土地集約程度,加快土地流轉進程,促進規(guī)?;r業(yè)生產; 四是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力度,實施人才引進工程,使科技和勞動力資源相互融合,為人口紅利釋放奠定基礎。
[1]王文軍.壓縮型國家人口問題的經濟學根源探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7, 17(4): 35~39
[2]王金營, 楊磊.中國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的實證.人口學刊, 2010, 183(5): 15~24
[3]朱禮華, 李建民.中國人口紅利發(fā)展模式的代價與化解.探索與爭鳴, 2012, 5(12): 79~82
[4]Bloom,D.E.,J.G.Willia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8, 12(3): 419~456
[5]Mason,Andrew,Ronald Lee.Reform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China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4
[6]王德文. 人口低生育率階段的勞動力供求變化與中國經濟增長.中國人口科學, 2007, 8(1): 44~52
[7]蔡昉. 未富先老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國際經濟評論, 2012, 4(1): 82~95
[8]Bloom,D.E.,J.G.Willian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8, 12(3): 419~456
[9]李光泗, 朱麗莉.農村勞動力流動對中國糧食生產影響研究——基于省域動態(tài)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4,(10): 24~30
[10]楊志海, 麥爾旦·吐爾孫.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yè)技術效率的影響——基于CHARLS2011的實證分析.軟科學, 2014, 28(10): 130~134
[11]孟令國.二次人口紅利視角下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 2013, 1(3): 36~44
[12]佘國強, 陳揚樂,艾建玲.農業(yè)剩余勞動力滯留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及對策.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03, 24(5): 59~62
[13]吳偉光, 李世勇.農村勞動力入城生活境況及留城意愿——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農村經濟, 2012,(11): 104~109
[14]蔣勇, 林柏浪,陳泮.我國農業(yè)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思考.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09, 30(4): 16~20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LABOR FORCE RESOURCES AN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He Ying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hengdu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Sichuan 611731, China)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abor resources could determine the speed an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view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theory abou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abor resources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And based 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rural, it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rural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ural labor resource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was revealed.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cluding not 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lower quality of rural labor resources,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optimizing the labor force structure, perfect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echnology the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skills,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r the long-term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725
2015-07-11
何穎(1975—)女,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Email: miggyhy@163.com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常態(tài)下農民工體面就業(yè)的評價體系及實現機制研究”(15XJY005)
F241
A
1005-9121[2016]07-01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