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中小學各個教學階段的本質追求,不論是哪個學科,都應將德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詩歌包括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都是我國文化的精髓,以詩歌的形式來滲透德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詩歌藝術的鑒賞能力,還能教會學生從詩歌這種文字藝術形式中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因素。介紹了語文詩歌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德育教學途徑和方法,希望通過對各種方法的運用,調動學生參與詩歌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展現語文詩歌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德育滲透;途徑與方法
德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其方法有很多,實施途徑和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我們通常認為,課堂教學應該完整系統(tǒng)地將課本上的內容,保質保量地傳授給學生,實際上在現如今的課堂教學中,必須在傳統(tǒng)教學中加入德育教學的因素,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情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獨特優(yōu)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從詩歌中讀出的情感、悟出的道理,都對個人的德育修養(yǎng)有著極大的貢獻。
一、引導啟發(fā)式教學
學生在學習詩歌時,初次閱讀并不能對其中所蘊含的信息,或者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有一個準確的把握,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啟發(fā)式教學,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路向詩歌所傳達的情感方向靠攏,通過閱讀與感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加主動地去培養(yǎng)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體會詩歌所傳達的情感氣氛,仿佛置身其中,觸景生情、讀有所思、思有所感。
例如,在《歸園田居》這篇詩歌的教學中,首先明確詩歌的類型是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但是,我們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詩歌教學就是要打破這樣的程式,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聲情并茂、視聽結合的學習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樂趣,進而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還可以讓學生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學習詩歌。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體現教師“導”的作用。采用引導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通過詩歌寫作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介紹,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喚起學生的認知。在課堂上,第一步讓學生談談自己所了解的陶淵明,知人論世方能感受其人格魅力以及其詩歌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第二步,誦讀感知,通過多種讀詩的形式來體會詩歌中每一句話背后蘊藏的情感。第三步,要讓學生了解“歸園田居”的意思是什么,這篇詩歌告訴我們怎樣的情感,這首詩題目中哪個字至關重要不能去掉?那就是“歸”,這也是這首詩題目的題眼,既然在題目給出如此多的提示,那詩歌中會透露什么樣的信息以及有什么信息值得我們來思考呢?第四步,通過這幾部分的解讀和思考,讓學生初步形成對詩歌鑒賞的能力。從這首詩歌中,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詩人的田園情懷以及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形成自己對詩人的看法,樹立自身的價值觀目標。總的來說,引導啟發(fā)式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在詩歌學習中主動思考、感悟的能力,總體思路是要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總結、感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德育素質。
二、背景滲透式教學
詩歌教學中的背景滲透,對于理解作者生平事跡及個性態(tài)度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廣泛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對作者生平事跡及人生經歷的了解,學生可以對作者建立初步的印象,并為進一步理解作者所寫詩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礎。
舉例來說,對于現代詩歌散文的學習,首先應該對現代詩歌的產生背景有個整體性的把握,進而在此基礎上分析具體詩歌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離學生并不遙遠。詩歌是時代的最強音,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選修課教材,每篇詩歌后面無論是精讀還是略讀都附有作者簡介,其中介紹了作者的生平、簡單事跡以及作品??梢?,知人論世的重要,它是打開鑒賞詩歌大門的鑰匙?!毒肥且皇妆容^成熟的現代詩,形象鮮明,含義雋永,美感異常??箲?zhàn)時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聯大外語系就讀,隨后擔任“美國志愿軍大隊”(即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翻譯一年、印度比哈爾邦的“藍伽訓練中心”任少校翻譯官兩年多。1945年西南聯大畢業(yè)。因此,這里的“井”象征著一種堅韌、高潔的品格,是某種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敵愾、眾志成城,頑強地應對民族的苦難。知人論世,通過對背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作者詩歌的深層含義,寫井即寫“我”,“我”遭受不公正的命運,對命運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內心卻是孤獨、渴望、無奈。雖然內心的豐富與遭遇的凄涼形成了難以接受的現實,但卻用靜默、孤獨,用對外界的決不逃避、也不興奮來保持自我的豐滿,保持自我的獨立。通過背景滲透教學,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時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視角和心境去鑒賞詩歌本身,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式教學
合作研究式教學廣泛應用在各個學科的日常教學中,在詩歌教學中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的形式,對個人感悟進行總結,并且在討論總結中收獲更多對詩歌中情感因素的理解,逐漸充實自身的德育積累。
例如,在教《雨巷》一文時,教師首先為學生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歌,欣賞完了這首詩,學生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進而教師進行提問:“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有好幾個男同學情不自禁地說道:“丁香一樣的姑娘!”那么,教師可以接著問:“這個姑娘美在何處?模樣是如何的美,衣著又是如何的魅力動人?”從詩歌的描寫中,我們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學生可以就此問題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以自己的理解來大膽地談談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什么樣的。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可以將詩歌中各個部分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情感閱讀,來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對美的追思和迷戀是人類固有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斯。進而教師可以在《雨巷》一詩的基礎上,來延伸拓展,讓學生思考能否聯系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這樣,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調動自己對某件事、某人某物的回憶,來掌握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在詩歌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不斷充實德育的滲透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完詩歌后,能夠從詩歌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獲取更多的能量和動力,培養(yǎng)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更加豐富的情感素養(yǎng),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將德育教學深入滲透到詩歌教學中,并通過日常教學的實踐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途徑,為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做貢獻,讓詩歌教學、語文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葉彬.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3(1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