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遠佞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毛澤東《七律·長征》
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一詩寫于中央紅軍越過岷山、即將勝利結束長征之際。1935年9月29日,毛澤東在甘肅省通渭縣文廟接見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指戰(zhàn)員時,滿懷激情地首次公開朗誦此詩。美國新聞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將其直接寫進了《西行漫記》,使長征詩首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全世界驚訝地發(fā)現,長期在山溝里奮斗、在馬背上征戰(zhàn)的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歷史走向,影響了世界的政治格局。1934年8月起,中國工農紅軍主力為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實現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進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僅中央紅軍即行軍368天,日平均行軍37公里,跨越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積雪;渡過24條大河,穿越方圓15200平方公里草地;轉戰(zhàn)11省,占領過大小62個城市,通過6個少數民族地區(qū)。近乎每天有一次遭遇戰(zhàn),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個紅軍戰(zhàn)士獻出生命。各路紅軍犧牲的革命烈士總計約10余萬人,軍級以上干部有12人,營級以上干部共計422人。
長征的勝利,成為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是我們黨在中華民族史、世界現代史、世界軍事史和人類活動史上創(chuàng)造的奇跡,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最驚心動魄也最精彩感人的篇章,是中國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各國史學家、記者、作家?guī)缀鯓O盡贊美之詞給予高度評價:“對中國歷史和世界前途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軍事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 “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 “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 “充滿了集體主義、獻身精神和希望的舉世無雙的行動” “知道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 “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對長征的意義論述得最深刻、最精彩的是毛澤東1935年12月27日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他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边@段充滿激情、語言優(yōu)美、用排比句式進行論述的文字,已經成為我們理解長征意義的經典文字。
如椽巨筆頌長征
兩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chuàng)作史上不朽的杰作。正因為有了驚天動地的長征壯舉,才有震古爍今的《長征》詩章。長征前后是毛澤東詩詞創(chuàng)作的巔峰,毛澤東的七首長征詩詞:《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的艱難險阻中,以歷史巨人的偉大情懷與崇高的人格力量凝鑄而成的名作,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精神,有極大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其他六首都是寫一景一地,并以此來表達心境;而唯獨《長征》一詩,描繪長征、歌頌紅軍、展望未來,是述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敘述了一個宏大的主題。
《長征》詩的瑰麗足以包涵長征的偉大壯舉,樹立了英雄紅軍熠熠閃光的群體雕像與精神風貌。全詩一掃征戰(zhàn)詩詞的沉郁頓挫與慷慨悲歌,而是用輕快的筆調寫出勝利的喜悅,以英雄豪邁之氣極端蔑視了長征途中的巨大困難,在詩歌史上從無先例;加之詩人本身就是三軍統帥,以獨特視角提煉征戰(zhàn)生活,因而成為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詩詞中發(fā)表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全詩藝術地概括了長征這一艱苦卓絕、影響深遠的歷史壯舉,是毛澤東對火熱戰(zhàn)爭生活的一種詩性解讀。毛澤東的傳神文筆和反復推敲,使《長征》詩的語言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成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千古絕唱,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詩。
如果說長征使毛澤東在政治上成為“一位走在時代前面五十年的天才”,那么,《長征》詩則使毛澤東在藝術上成為一位永遠面向未來的詩俠。即使在長征勝利80年后的今天,回首品味,它不僅是對紅軍長征的總結、對革命精神的褒揚,也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長征”的激勵。作為用詩的語言去展現長征精神的詩中極品,《長征》詩藝術再現了長征壯舉,讓長征豐碑永耀史冊。
革命理想高于天
《長征》詩涵蓋了中國工農紅軍為了抗日救亡不畏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體現了“理想信念高于天”的堅定信仰。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里程碑之作,既鼓舞了當年紅軍戰(zhàn)士搶關奪隘、前仆后繼、戰(zhàn)勝一切敵人,迎得長征的勝利,又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族精神之源。
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4團8連(今第13集團軍某紅軍團4連的前身)戰(zhàn)士周國才跟隨部隊穿越草地北上,進入草地不久后就遭遇斷糧的危機,他和6位戰(zhàn)友只好煮皮帶充饑。最后輪到吃周國才的皮帶時,看著心愛的皮帶被細細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帶絲,漂在稀溜溜的湯水里,周國才禁不住流下了熱淚。當皮帶第一個眼兒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實在忍不住了,哭著懇求戰(zhàn)友說:“我不吃了,同志們,我們把它留著作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見毛主席?!睉阎鴮Ω锩鼊倮你裤?,大家忍饑挨餓,將這吃剩的半截皮帶保留了下來。在隨后的長征途中,周國才的6位戰(zhàn)友相繼犧牲,只有他隨紅四方面軍勝利抵達陜北。為了緬懷犧牲的戰(zhàn)友,周國才用鐵筷子在皮帶背面燙上了“長征記”3個字,并用紅綢子包裹起來。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13集團軍軍史館里這件展品前駐足良久,深有感觸地說:“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p>
苦難鑄就輝煌,挑戰(zhàn)磨礪品格,堅韌凝煉精神。當年,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奪索橋、翻岷山、進陜北,從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翱嗖豢?,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輩”。經過長征,黨和軍隊如同經歷了一次煉獄。可以說,建國后的幾代人都是在這種崇尚英雄、謳歌革命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長征故事使人異常神往,《長征》詩作的慷慨激昂影響了人們的人格與文風,《長征組歌》感人肺腑、蕩氣回腸?!把┌}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幾代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由此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從此奠定。長征的勝利,開啟了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長遠航程;長征精神凝結著黨魂、軍魂、國魂、民族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