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松
[摘 要]網絡傳播伴隨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而日漸成為國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對青年人的心理發(fā)展、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會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然而網絡技術的產生和網絡傳播的普及與推廣,在網絡監(jiān)管措施不夠完善的前提下,同樣會制造出大量的負面信息及扭曲的價值觀。故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中如何在網絡傳播中正向引導大眾,如何構建和諧的網絡傳播環(huán)境來促進大眾良好應用網絡,自然成為大眾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網絡傳播;微信;微博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網民發(fā)展到2016年已經達到6.68億,所有網民中大專及大專以下的網民占71.5%。按照上述的數據來看,網絡的普及和應用已經發(fā)展到全民傳播領域,網絡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在吸引普通大眾更深層的接觸大眾文化產品的過程中,也為普通大眾提供了生產和傳播大眾文化的平臺。借助網絡,任何一個草根都有公開發(fā)布自己言論和創(chuàng)作作品的權利和平臺,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和網絡原創(chuàng)音樂等大眾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也催生了大量原創(chuàng)音樂和文學網站,比如中國原創(chuàng)音樂聯(lián)盟、晉江等。與此同時,在3G網絡的發(fā)展推動下,諸如微信、微博等傳播介質的快速發(fā)展,又為大眾的輿論傳播環(huán)境及支付環(huán)境等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動力。
一、網絡傳播介質對民眾生活工作的積極影響
與互聯(lián)網技術同步開發(fā)的4G技術,較好的促動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之間的融合。移動互聯(lián)網作為PC電腦等介質的互聯(lián)網的補充,伴隨智能手機的推廣而逐漸呈現(xiàn)出多向性,甚至顛覆性的特質,此種特質在大眾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主要作用在大眾信息接收方式、再次傳播途徑、信息傳播內容類型等領域。移動互聯(lián)網所促動而成的微信等以個人和個人所構成的朋友圈、微信群為傳播主體,借助4G技術和智能手機融合所具有的連接移動互聯(lián)網、錄像、文字編輯、聲音錄制等特性,將個人的無數個朋友圈進行重疊和較差,進而構成新的公共空間和社會網絡。此種傳播模式相比較PC電腦等介質的互聯(lián)網的應用,移動互聯(lián)網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超越了微博、QQ 聊天等形式,其個人特質、個人興趣以及因個人信息擴展而建立起社會空間的特質更為明顯。
每一個網絡傳播介質所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表現(xiàn),逐漸完善了自媒體的書寫模式。此種書寫可輔助信息傳播者記錄傳播介質的傳播軌跡,并通過云端傳輸完成PC等固定終端、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相互之間的無縫隙轉換。網絡傳播介質的使用者如果愿意,可使用軟件隨時隨地的編輯自己需要發(fā)布的信息,進而生成如電子雜志等新型信息傳播介質。也正因為如此,大眾一方面可隨時隨地的使用各類網絡傳播介質編輯、發(fā)送、收獲信息,甚至還可以在二次編輯自己所接到的信息后,融入創(chuàng)新意識,并進一步傳播。此種傳播形式不僅可快速提升大眾的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比如解決復雜而繁瑣的問題,同樣會為廣大民眾提供一個更為便捷、有效的交流平臺,甚至會免去各類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比如電子商務為商務人士節(jié)約了出差時間等。
二、網絡傳播對大眾生活工作的負面影響
網絡傳播主體中年輕群體是受眾主體,此年齡階段的受眾道德觀念和人群價值觀念薄弱,容易受到網絡海洋中惡意思維的引導和鼓動。據近期的某項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大學生都存在自閉傾向,其原因主要因為大學生長期沉溺于網絡,如癡迷于網絡娛樂、網絡交際、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等導致其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因為主觀情緒、認知、人格心理及部分客觀因素等方面的偏差,導致難以走出心理誤區(qū)。比如一些受眾因為長期使用微信、微博、論壇等交際工具而無法與現(xiàn)實世界相融。盡管其微信、微博等均以現(xiàn)實圈子為依托,但是虛擬社交網絡影響下,無法辨明網絡還是現(xiàn)實的大有人在。長期的網絡應用習慣影響下他們會對周圍的事物麻木,久而久之自我封閉意識也日漸嚴重,基本人際交往能力也日漸被日漸弱化。
各類不健康的網絡信息傳播同樣會影響受眾的價值觀。比如在我國網絡監(jiān)管制度和手段不夠完善,青年受眾群體所受到的思政教育缺乏及時性和動態(tài)性等的前提下,西方一些媒體嘗試使用網絡傳播“中國威脅論”、“藏獨”、“臺獨”等不法言論很容易影響到受眾群體的思維、理念及價值觀等。借助各類媒介,大眾不僅僅是信息接收者同樣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負面信息的分辨能力,部分傳播者還有可能將“微觀”及“哄亂”的情緒帶入信息傳播中,因此會直接和間接的增加網絡負面信息。除此之外,網絡傳播中由于信息傳播所具有的瞬時性,傳播者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信息就可以隨時轉發(fā),由此導致大眾生活中創(chuàng)新信息的減少,創(chuàng)新意識的削弱等。
三、“互聯(lián)網+”模式下受眾的健康用網引導
1.強化網絡事件處理能力,擴大實名制管理范圍
目前國內部分知名論壇使用網絡實名制的方式來保護網民權益及限制網民不良行為。網絡實名制的方式可輔助提升網民法律意識和責任感,相應的,網絡立法作為輔助網絡實名制的保護公民網絡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輔助將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融合起來,進一步約束民眾網絡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建議政府強化對網絡事件的處理力度,按照網絡傳播快、覆蓋面廣的特質進行網絡事件的及時處理。網絡事件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fā)極為嚴重的輿論反應。但是借網絡實名制之風,借助強化網絡事件的處理力度來提升網民網絡素質和權益保護措施的力度,極具有必要性。目前使用擴大實名制覆蓋范圍的方式來提升網絡監(jiān)管覆蓋率,相當于使用相對較少的切口來增加網絡監(jiān)管的覆蓋性。
2.提升全民網絡傳播素養(yǎng),完善法規(guī)強化大眾自律
網絡傳播對大眾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但是這并非是網絡技術本身引發(fā)的。網絡傳播技術作為一項比較純粹的技術,并不具備制造負面影響和騙局的能力及自主性,由此,提升全民網絡傳播道德和素質勢在必行??朔W絡傳播中的各類負面影響最大的辦法是從自律、倡議、監(jiān)管三個方面入手。史蒂芬·列維特曾提到,在微博中有效信息僅為4%。此數據可說明當前網絡傳播過程中,存在大部分無意義的信息,這不僅浪費網絡資源,同樣會影響網絡正常秩序。如此如何在互聯(lián)網產業(yè)高速發(fā)展的大趨勢下,進行綠色網絡防護,就顯得更為必要。監(jiān)管和輿論倡導方面,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格控制注冊門檻,強化大眾自律,以抑制虛假信息泛濫。
參考文獻:
[1]余曉棟.網絡傳播對大眾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及思考[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10,03:134.
[2]黃群. 音樂網絡傳播對大眾音樂觀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0,06:135-136.
[3]張文靜. 互聯(lián)網對大眾傳播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