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灣
[摘 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及網絡新媒體的沖擊,為了改善現在的狀況,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必須更加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此,筆者結合實際,總結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人體會,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以便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務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以客觀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想認識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然而在當前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略顯滯后,出現理論脫離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空洞抽象、滿堂灌等諸多現象,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存在著很多問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待課改的態(tài)度總體是良好的,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態(tài)勢。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部分教師當中還存在各種思想政治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只有解決這些問題,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可靠、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觀點正確的教師隊伍,從而適應課改形勢發(fā)展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主觀不認同,存在不安全感
首先,職業(yè)角色認同感低。在高校中,由于大環(huán)境的影響,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非??菰镫y懂,無論怎么改革學生也難以喜歡,教師的社會地位也難以提高,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其職業(yè)角色認同感非常低。
其次,懶于改變慣性。人們都習慣自己原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由慣性而產生惰性,從而阻礙變革。教師都有自己的“舒適地帶”,有自己熟悉的活動范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經驗等,甚至不用備課也能對上課方式、方法和內容駕輕就熟,這使其覺得輕松和愉快,有這樣的捷徑可走,在人的惰性的支配下,教師就會抵制課程改革,而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舒適地帶”。
最后,信心缺乏導致無安全感。人們面對新生事物時由于缺乏信心而產生不安全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課改的不安全感來自于人對未來不確定事物的恐懼,不清楚在發(fā)生巨大變化的課程體系中能得到什么,而會更加擔心失去即得利益,因此也會參與課改但由于心態(tài)問題而表現出表面積極而實際消極的狀態(tài)。
2.客觀上能力不足
開展課程改革,就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知識的儲備。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實是政治理論性很強的課程,要上好思政課,不僅要求思政課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求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其實比一般教師要高。但是,有不少思政課教師是從學校黨政機關和相近專業(yè)抽調出來的富余人員,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難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改革任務。
3.高校政策支持不夠,缺乏資金
學校為了響應上級政策,開展課程改革,只是要求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卻沒有在政策上真正給予支持。教師要進行改革,打破常規(guī),就要有必要的經費支持,如課程研究的確要花費金錢:如材料、顧問、合作、印刷、裝備、參加會議、調研等都需要資金。由于資金的缺乏,導致教師無法真正進行課程改革。
4.教師培訓進修機會少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進行改革,首先教師要進行學習,自我提高。但是,很多高校認為這門課,不能馬上帶來看得見的經濟效益,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訓,即使參與培訓進修,時間也較短。從整體上看,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提高,還是投入不足、激勵不足、力度也不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對策及建議
1.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首先,要不斷學習,充實知識。學習是提高技能和境界的過程。思政課是內容磅礴的一門課,在研究上除了講“專”和“深”之外,講課的內容還要力求豐富,講“博”和“廣”。除了要研究經典的著作之外,還要涉獵各類學科和知識,隨時關注時事政治和重大事件,保障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透徹性。同時,還要注意圍繞課程內容精心搜集資料,結合理論精心運用資料,運用資料來恰當地解釋理論,并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做到“以理服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競爭力。其次,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啟發(fā)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通過研究與比較確定哪些教學方法更符合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論的內在動力,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再次,參加各種教學比賽,增強競爭能力。高校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各種教學比賽活動,符合條件的思政課教師應積極大膽的參與。通過參加比賽活動,不僅可以開闊視野,也能向他人學習,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促進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
2.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改善其知識結構
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訓體系,不斷改善教師的職稱和知識結構,使教師不僅在數量上,更為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實踐能力與教學水平等方面都能夠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要求。
加強職業(yè)培訓,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社會總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要想適應新形勢、新情況,使思政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職后培訓就是必不可少的。針對高校的實際,在思政課教師的職后培訓方面,應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視學歷進修和培訓,鼓勵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通過脫產、半脫產、在職等形式進修完成學業(yè),提升隊伍的學歷學位層次。二是開展社會實踐,并逐漸形成制度,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思政課教師參與社會實踐考察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最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和理論素養(yǎng)。三是開展校內培訓,各院校應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和研究,如定期組織備課會和研討會,促使思政課教師及時更新知識、交流經驗、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同時還可以聘請重點大學的思政課專家、教授到學校講學或指導科研工作。四是加大對中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養(yǎng)和選拔力度,對于一些道德品質好,業(yè)務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中應大膽起用、重點培養(yǎng),使他們的業(yè)務素質“更上一層樓”,改善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人才“斷層”的局面。
3.加大支持與投入,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主力軍,應該具備極強的綜合素養(yǎng),但現實狀況卻不近人意,目前高校的教師本身缺乏堅定的信仰,科研能力上也不去,所以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筆者建議首先,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通過自我學習,比較中西文化,堅定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其次,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對自己模棱兩可的理論內容要加以強化,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將社會實際中的案例引入課堂,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加以分析解決,教師如果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便對學生更有說服力和吸引力;最后,提高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教師除具備專業(yè)清晰的知識結構外,還需了解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學科知識,在能力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這樣便更快了解大學生心理特點,發(fā)現學生的思想變化,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三、結語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當前師生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傾向,高校要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研究,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用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工作。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內容和形式上體現時代特色,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讓師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參考文獻:
[1]王木森.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何孟飛.馬克思主義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3]劉娟.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實效及核心路徑[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