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偉+楊晶
[摘要]目的在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中采用對吻支架術和單支架術治療,探討兩者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心內(nèi)科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患者及家屬同意,倫理委員會通過,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對吻支架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單支架術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手術情況、冠狀動脈造影情況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后即刻分支血管殘余狹窄大于50%發(fā)生率、術后一年分支血管TIMI血流3級和分支血管殘余狹窄>50%發(fā)生率、術后一年靶病變血運重建發(fā)生率和支架內(nèi)血栓發(fā)生率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吻支架治療可縮短手術時間,雖近期療效與單支架術差異不大,但遠期療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更優(yōu)。
[關鍵詞]對吻支架;單支架;冠狀動脈分叉病變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是指冠脈的狹窄癥狀毗鄰或累及到重要分支血管的開口。對于分叉病變臨床常采用支架植入術治療。臨床常用支架種類繁多,單支架、T型支架、Crush支架等在臨床均得到廣泛應用,但其臨床療效相差不大。對吻支架作為近年的新型支架技術,臨床對其應用療效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為探討采用對吻支架術及單支架術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臨床療效,現(xiàn)選取80例患者進行對照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研究對象為我院近年來收治入院的80例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患者資料來源于2012年6月~2014年12月。經(jīng)患者及家屬同意,倫理委員會通過,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均具有臨床代表性。入選80例患者包括男42例,女38例,年齡45~72歲,平均(58.6±6.2)歲。體重指數(shù)在21~26kg/㎡之間,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4.05±2.63)kg/㎡。隨機數(shù)字法將入選80例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吸煙飲酒史、相關疾病等基礎身體狀況以及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
(1)入選均為主支直徑>2.5cm、主支狹窄>70%、分支狹窄>50%的真性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2)入選患者年齡>18歲且<75歲;(3)排除存在肝腎等嚴重臟器功能損傷的患者;(4)排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患者;(5)排除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0%或者心功能分級為四級的患者;(6)入選患者對治療相關藥物以及藥物洗脫支架無過敏征象;(7)人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均給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聯(lián)用3d。術后阿司匹林100mg/d,長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口服1年。對照組患者在藥物口服基礎上給予單支架術治療。應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對冠狀動脈分叉病變處主支以及分支血管進行球囊擴張,導絲引導下,在主支以及其中一分支內(nèi)放入支架,并將另一分支血管開口覆蓋。球囊支架擴張使其與血管直徑吻合,最終在分叉處進行對吻擴張。觀察組患者在藥物口服基礎上給予對吻支架術治療。應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對主支以及分支血管進行球囊擴張,分別在兩分支血管內(nèi)放入支架,回撤支架使其近端處于主支血管內(nèi),且兩支架近端齊平并覆蓋分叉病變。釋放支架后行對吻擴張。
1.4觀察指標
(1)手術治療情況;(2)術后即刻以及隨訪1年冠狀動脈造影情況;(3)圍手術期以及術后1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主支血管平均支架長度以及主支血管平均支架數(shù)量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在術后即刻以及隨訪1年冠狀動脈造影情況比較
術后即刻造影,觀察組分支血管殘余狹窄>50%發(fā)生率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隨訪1年造影,觀察組分支血管TIMI血流3級以及分支血管殘余狹窄>50%發(fā)生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在圍手術期以及術后1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無顯著差異。術后隨訪1年,觀察組靶病變血運重建發(fā)生率以及支架內(nèi)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對于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臨床多以治療后主支血管以及分支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試驗血流3級、主支血管殘余狹窄<30%、分支血管殘余狹窄<50%,并且治療后無血栓形成以及明顯的動脈夾層分離為治療成功標準。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局部病變特征是臨床選擇病變介入治療手術方式的主要依據(jù)。對于真性分叉病變本文選用對吻支架以及單支架治療均可。
對吻支架是近年臨床廣泛應用的新型支架技術。應用對吻支架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其可最大程度上減少斑塊的擠壓移行,有效降低殘余狹窄的程度,從而減少治療后病變部位再狹窄的發(fā)生。同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可誘發(fā)置入支架內(nèi)的血栓形成,對吻支架懸于血管腔內(nèi),未與血管壁緊密貼合。但血液流速較快,加之在治療前后均給予患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抗凝治療,可有效緩解支架內(nèi)血栓的發(fā)生。
本研究探討在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中采用對吻支架術和單支架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我院隨機選取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分析?;颊哔Y料來源于2012年6月~2014年12月,入選患者均為在我院隨機選取,均具有臨床代表性。通過兩種支架術治療對比可知,對吻支架術治療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和趙鵬的研究結果相近。兩組患者在術后即刻冠狀動脈造影情況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上差異不大,僅分支血管殘余狹窄>50%發(fā)生率觀察組較優(yōu)。在術后1年冠狀動脈造影情況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比較上,觀察組患者分支血管TIMI血流3級和分支血管殘余狹窄>50%發(fā)生率以及靶病變血運重建和支架內(nèi)血栓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綜上所述,兩種支架術式治療的近期療效差異較小,但對吻支架治療的遠期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應將其在臨床加以推廣,以造福更多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