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摘 要:“葡萄糖結構和性質的探究”是繼烷烴、烯烴、乙酸、乙醇之后,在學生身邊、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種有機物質。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對于有機化學模塊來說具有雙重功能,既滿足學生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又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建立完整的有機物的框架體系。本文重點在于探究葡萄糖的基本營養(yǎng)物質的結構和性質,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學習。
關鍵詞:高職;化學;自主合作
本文通過筆者在高職化學教學中一則教學案例的敘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有機物的框架體系,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高職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知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生活處處有化學,葡萄糖是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有機物。你能列舉一些葡萄糖有關的物質嗎?
實物展示:通過實物展示,結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對有機物葡萄糖進行學習。觀察糖類的顏色、狀態(tài)和水溶性。
本環(huán)節(jié)分析:教師通過各種手段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例如,由直觀實物學生可以感知葡萄糖的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等),使學生充滿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感覺到新鮮,從而推動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對新課的興趣。
二、合作分組,交流探討
1.學生合作分組
教師對學生自主分組后進行相應的任務部署。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搜集到的材料,參考老師的任務安排和老師提供的資料,明確自己的小組探究的問題并且能給出合理的證據(jù)論證,最后要求每組推薦代表用自己的語言匯報,但不許朗讀材料向全班陳述匯報。
2.交流探討和指導
如果偏離了問題本身,教師不妨給予簡單的提醒,但這種提醒決不能干涉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僅僅幫助學生提高元認知的監(jiān)控作用,不偏離目標。例如:分析時先明確告知學生,葡萄糖中肯定不存在醚、酮、酯等結構,以免造成探究中的繁瑣。最后建議學生對實驗步驟進行探究,提醒各組發(fā)揚團隊合作精神。
3.展示結論
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自由合作成組, 精心設計實驗方案,各組中學生的表現(xiàn)直接決定課堂效果的成敗。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又要提供合理適當?shù)膸椭?,還要給予積極合理的評價,把控課題節(jié)奏,烘托課堂氣氛。
第一組合作交流:探究葡萄糖的分子組成含有碳、氫元素。
第二組合作交流:探究葡萄糖的分子組成含有氧元素。
(1)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第一組:派出一名學生講述本組的設計思路——“葡萄糖的燃燒試驗”。他們利用所學的知識,探究有機化合物元素組成的方法和步驟, 同其他各組分享、交流思考的過程,分析實驗現(xiàn)象。第二組:如何確定葡萄糖組成元素中含有氧元素?通過什么實驗進行探究?
設計實驗:“葡萄糖和鎂粉反應”。
(2)整體感知,梳理知識框架。對于第一組同學的設計思路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借機引導學生如何應用已有知識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激發(fā)學生思辨的意識。
教師對第二組的問題提出質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給出的材料求葡萄糖的實驗式和分子式,并根據(jù)所確定的分子式思考如何通過實驗的方法推導該化合物可能的結構。
三、探究新知,實驗驗證
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階段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上述探究了葡萄糖的結構組成的基礎上,討論葡萄糖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團并且請說明判斷的依據(jù)。
此階段通過恰當?shù)那榫澈途牡膯栴},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和合作探究的興趣,調動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積極性,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基礎。
2. 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階段
由于這一步是解決問題十分關鍵的一步,因此,這個過程教師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多的干涉,學生通過觀察、歸納、類比等形成猜想和假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學生的假設可能很幼稚,有時學生的注意偏離了問題本身,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但決不干涉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分組討論各種假設,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正確的實驗方案。學生合作交流,最終確定實驗方案——如何通過實驗的方法最終確定葡萄糖中含有哪些官能團?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分組討論,不但可以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而且還可以營造一種自主學習的氛圍。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進行實驗方案的交流:各組學生互相評價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教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對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鼓勵性的評價。
本環(huán)節(jié)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教師以一個參與探究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來,不急于去干涉學生的活動。
3.實驗驗證階段
演示實驗:葡萄糖的銀鏡反應。
演示實驗:葡萄糖與新制Cu (OH)2
的反應。
學生通過上述分析設計實驗方案并實際操作,這一步驟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4. 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階段
學生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在這個階段學生會逐步學習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得出結論的技能和進行小組合作的態(tài)度和方法。然后教師布置實驗習題鞏固加深學生對氯水成分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訓練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的認識和掌握。
四、案例反思,以生為本
在課堂上把問題分成若干個子問題,安排給各個合作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將已有的知識和搜集到的材料進行設計思路的探究,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展示探究的結果,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同在。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非常精彩,使我深深體會了“以學生為本”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更加明白課堂學習不是教師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完成知識建構的一個過程。明確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 習;避免學生被動地被教師牽著走,把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轉化為教師的主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最有效地幫助學生展開自主學習。
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考慮到讓學生從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主動建構。教師必須要精心設計,努力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搜集富有情趣的素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求知欲望,從而構建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思路,在設計、探究、推論之間不斷轉換。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在“葡萄糖結構和性質”的教學中,我和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間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從學生積極探究的實踐中,我也感受到了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為引導者的自豪和快樂。
參考文獻:
[1]蔡亞萍.化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適應性研究[J].化學教學,2004(5).
[2]劉啟東.中學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研究和實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3]黃詠梅.淺談化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6(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