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2000~2015年間的“把”字句研究進行了梳理,從句法、語義、語用、第二語言教學、方言研究和漢外對比研究等方面對過去15年的“把”字句研究進行了回顧,并總結(jié)了過去15年“把”字句研究的特點。
關(guān)鍵詞:“把”字句 句法 語義 語用
一、引言
漢語“把”字句的研究始于1924年黎錦熙提出的“提賓說”。經(jīng)過九十余年的發(fā)展,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把”字句的研究已經(jīng)從最初的結(jié)構(gòu)研究,擴展到了結(jié)構(gòu)、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的交叉研究;從涉及領(lǐng)域上看,除本體研究之外,在第二語言教學和漢外對比研究等新領(lǐng)域,“把”字句的研究也發(fā)展較快。鄭杰(2002)已在《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研究綜述》中詳細總結(jié)了1924~2000年這七十余年“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本文以2000年為起點,對2000~2015這十五年間“把”字句在結(jié)構(gòu)、語義、語用等方面的研究做一個梳理和總結(jié)。
二、“把”字句研究
2000~2015年間,“把”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語義、語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方言、漢外對比等幾個方面。
(一)句法研究
句法研究一直是“把”字句研究的核心領(lǐng)域,這一階段的句法研究主要是對過去“把”字句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從研究的具體內(nèi)容看,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對“把”字句中某一具體成分的研究;“把”字句與其他句式的對比研究;非典型“把”字句研究。特別是“把”字句的非典型句式研究,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對“把”字句中某一具體語法成分進行的研究分為兩大類。第一,對“把”字句中賓語的研究。劉培玉(2001)指出“把”的賓語不是動詞的賓語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語,它就在“把”后,是介詞“把”的賓語;“把”的賓語是受動詞支配和影響的成分。張姜知(2013)從主觀化理論出發(fā),分析了無定成分作“把”字賓語的條件,指出意念上是無定的賓語只能進入無意致使“把”字句;意念上是有定的成分需要用無定形式(一量名)來包裝才能進入“把”字句。第二,對其他進入“把”字句的詞語或詞組的研究。劉承峰(2003)認為漢語中存在能進入“把”字句的光桿動詞,這類動詞在表“影響性”義時是自足的,不需要其他詞來補充其語義。葉狂、潘海華(2014)運用Spencer(2012)的典范附綴理論,探討了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中“給”的句法性質(zhì)。
“把”字句與其他句式的比較研究不多。張伯江(2001)探討了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異同,認為被字句和“把”字句都具有“強影響性”和“弱施動性”,但在直接受影響與間接受影響、直接使因與間接使因等方面兩種句式存在差異。雷雨(2015)對比了有定直賓雙賓句與可轉(zhuǎn)換“把”字句在話題性、信息值、指稱距離和指稱保持度等四項上的分布差異,并從認知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非典型“把”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嵌入式”“把”字句的研究和其他非典型“把”字句研究。劉培玉(2004a,2004b)從語法機制的角度討論了嵌入“在L”的四種“把”字句和嵌入“用”字短語的兩種“把”字句。作者認為,“嵌入式”在“把”字句中的不同位置,反映了人們觀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制約“嵌入式”與“把”字短語位序的原則有時序原則、語義制約原則、照應原則和凸顯原則。張廷遠(2006)分析了嵌入“到L”的三種“把”字句的句法、語義特征及語用價值,曾常紅(2004)研究了“被”字與“把”字套用的句式,許光烈(2005)討論了一種特殊的“把”字句——維納斯句型,王幼華(2008)從結(jié)構(gòu)語義角度分析了半截子埋怨式“把”字句,張春燕(2009)則研究了《紅樓夢》中的特色“把”字句,施春宏(2015)從語義理解和句法構(gòu)造兩個方面分析了邊緣“把”字句。此外還有一些對帶有形式標記“把個”的“把”字句的研究。杉村博文(2002)從認知的角度對“把+一個+Np+V”和“把+個+Np+V”兩種格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論述了第二種格式的語義產(chǎn)生機制以及量詞“個”的作用。張誼生(2005)指出,“把個”句式在表義方面具有效果超常性、施受兼容性、主觀傾向性和語篇承接性等特點。
(二)語義研究
2000年以來對于“把”字句的語義研究,除了傳統(tǒng)的“處置義”和“致使義”研究之外,還有學者提出了新的“掌控義”和“變化義”之說。
從檢索的文獻來看,不少學者繼續(xù)對“把”字句的“處置義”進行了深入研究。張濟卿(2000)認為有關(guān)“把”字句的“主語說”偏離了語言事實,“把”字句所包含的廣義處置義是直接來自“把”字本身的。沈家煊(2002)論證了“把”字句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主觀處置”,即說話人主觀認定主語甲對賓語乙作了某種處置,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說話人的情感;說話人的視角;說話人的認識。劉培玉(2009)則指出“把”字句的語法意義是表示“語法處置”——某人、某物或某事件通過動作對“把”的賓語施加作用和影響,使“把”的賓語、主語發(fā)生某種變化,或使動作達到某種結(jié)果。同時,繼續(xù)討論“把”字句的“致使義”的學者也不少。葉向陽(2004)認為“把”字句VP在語義上表達了一個致使情景,致使情景由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這兩個有致使關(guān)系的事件構(gòu)成,因此,“把”字句的基本語義是致使。胡文澤(2005)也認為“把”字句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種致使格式,其語法意義在于“與致使源A有關(guān),‘把字賓語處于C描寫的致使結(jié)果狀態(tài)中”。施春宏(2010)以互動—派生分析模式討論了“把”字句及其相關(guān)句式的語法意義,文章提出了“句式群”概念,并通過對表達致使關(guān)系的特定句式群中相關(guān)句式派生過程的分析,將“把”字句的語法意義概括為:通過某種方式,凸顯致事對役事施加致使性影響的結(jié)果。除此之外,張伯江(2000)運用互動—派生分析模式討論“把”字句及其相關(guān)句式的語法意義,并得出了句式“A把BVC”的整體意義:由A作為起因的、針對選定對象B的、以V的方式進行的、使B實現(xiàn)了完全變化C的一種行為,認為“把”字句的句式語義是表示“變化”。而牛保義(2008,2009)從“把”對“把”字句的語義貢獻出發(fā),將“把”字句的語義概括為:NP2在NP1的掌控下,接受或執(zhí)行了VP所表示的動作或處于VP所表述的狀態(tài),認為“掌控義”是“把”字句的基本語義。endprint
(三)語用研究
“把”字句的語用研究在2000年以后發(fā)展迅速,主要表現(xiàn)為西方語用學理論的大量引入。這一方面為“把”字句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把”字句從理論到應用的研究轉(zhuǎn)向。具體來看,語用研究的主要理論涉及到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認知語法、語境理論和語體理論等四個方面。
1.借鑒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的研究。孟艷麗(200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論述“把”字句的主題和焦點,認為“把”字句有兩個主題,第一個是全句的主題,第二個是結(jié)構(gòu)的主題;“把”字句的焦點是動詞及其連帶成分。邵敬敏和趙春利(2005)提出“把”字句可分為“處置‘把字句”和“致使‘把字句”兩類,后者尤其顯示了“把”實質(zhì)上是焦點標記,凸顯的是動作在逆方向上對事物的主動性影響。鄭偉娜(2012)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出發(fā),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分析漢語“把”字句,將其分為單事件“把”字句和雙事件“把”字句。能構(gòu)成單事件“把”字句的有物質(zhì)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心理過程;而雙事件“把”字句的第一事件可以是物質(zhì)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心理過程,第二事件則多為物質(zhì)過程、關(guān)系過程和存在過程。
2.從認知角度對“把”字句的研究。高立群(2002,2004)對構(gòu)成“把”字句位移圖式心理現(xiàn)實性基礎(chǔ)的認知表征機制進行了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把”字句空間位移圖式在讀者的認知過程中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支持了空間位移圖式理論對“把”字句句法語義的解釋。張黎(2007)從認知類型學的角度探討了漢語“把”字句的語法意義,認為“把”字句是“事象界變”的解析性陳述式,其主觀性主要在于被鑄合在陳述句式中的、說話人對事象界變緣由的認定。胡文澤(2010)則從認知語法角度指出,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中存在一條從“致使結(jié)果”義典型表現(xiàn)到非典型表現(xiàn)的連續(xù)統(tǒng),在這個連續(xù)統(tǒng)中,“把”字句語法意義的表現(xiàn)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一個由強到弱的分布。
3.語境研究。劉培玉(2001)認為語境或者說話人的意圖對句法結(jié)構(gòu)的制約特別大,因此語境對“把”字句的句法結(jié)構(gòu)的制約很大,并討論了在一定的語境里“把”字句的主語、補語和動詞的省略問題。俞志強(2011)指出“把”字句賓語的有定與否與句子語境的關(guān)系:如果兩者匹配,那么賓語有定或者無定都可成立,但如果兩者不匹配,那么“把”字句可能產(chǎn)生錯誤。趙志清(2011)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把”字句的使用情況。通過對“把”字句在對話體語料中分布情況的考察,發(fā)現(xiàn)在五大類施事行為中,“把”字句表達指令行為、表情行為、斷言行為的頻率最高,這三類行為所占比例達到81.5%;同時文章還指出,在指令行為中,隨著說話人對聽話一方執(zhí)行說話人所發(fā)出指令的期望值的降低,“把”字句的使用頻率也呈現(xiàn)出由高到低的漸變性。
4.語體研究。杜文霞(2005)指出“把”字句在不同語體中的分布、句法結(jié)構(gòu)及語用功能有較大的差異。出現(xiàn)在政論語體、事務語體、科技語體里的“把”字句多用雙音動詞;出現(xiàn)在口語、文藝語體內(nèi)的“把”字句多用單音動詞。陶紅印和劉婭瓊(2010)通過對三種口語體的“把”字句修復用法的考察,指出影視對白的語言缺乏自然口語中常見的類型繁多的修復現(xiàn)象。
(四)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把”字句研究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針對“把”字句的研究主要涉及習得和教學這兩個方面。
1.“把”字句的習得研究。余文青(2000)通過實驗說明,學生在使用“把”字句時之所以會出現(xiàn)回避的現(xiàn)象,大多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把”字句內(nèi)在的語義規(guī)則,覺得可以用其它句型代替“把”字句,所以“把”字句的教學必須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背景。劉頌浩(2003)以“把”字句為例,對學習中出現(xiàn)回避現(xiàn)象的標準和原因進行了探討,并對“把”字句的難點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把回避現(xiàn)象分為“回避”和“回避傾向”兩種,并討論了回避的三種原因:難點回避,習慣轉(zhuǎn)移和文化回避。另外,文章指出,一般提到的“把”字句的錯誤,有一部分實際是“非‘把字句錯誤”。黃月圓和楊素英(2004)發(fā)現(xiàn)英語學生對“把”字句的終結(jié)性關(guān)鍵語義有明顯的意識,這種意識與語言習得中的“情狀假設(shè)”普遍傾向一致。張寶林(2010)認為,對參加高等漢語水平考試的二語者來說,“把”字句的回避問題并不十分嚴重,以往研究夸大了這一問題;回避并非一種學習策略,而是一種缺失偏誤;產(chǎn)生回避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其他語言與漢語在句子類型上的不對應。黃自然和肖奚強(2012)發(fā)現(xiàn)動補式“把”字句中帶處所補語、結(jié)果補語、趨向補語的下位句式及動賓式“把”字句為韓國學生習得較好的句式,狀動式、動體式“把”字句用例很少,而致使式“把”字句的用例完全沒有。由此,作者探討了韓國學生“把”字句的習得順序,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分級。王燕飛(2014)以是否合乎語法使用條件為依據(jù),將語法偏誤分為語外偏誤與語內(nèi)偏誤,為偏誤類型提供了一種新的分類視角。語外偏誤與語法使用條件的復雜程度成正比,語法使用條件越復雜,語外偏誤也越多。語法使用條件的把握不當是造成語外偏誤的主要原因。
2.教學方面的研究。王廷杰(2001)提出,在教學中僅用“處置”來解釋“把”字句的語義,不能克服學習難點,但采用語境導入、突出詞序、雙語對比、錯句辨析的教學方法則可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把”字句的漢語語感,使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劉頌浩和汪燕(2003)結(jié)合調(diào)查結(jié)果提出,在“把”字句練習設(shè)計上,要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具體語境的處理上,要明確直接,要符合語篇規(guī)律的要求,同時盡量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過分使用現(xiàn)象。除此之外,李英和鄧小寧(2005)考察了“把”字句語法項目的選取與排序研究;趙春秋(2006)討論了基礎(chǔ)階段“把”字句的教學設(shè)計;丁崇明與榮晶(2007)列出了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應學的“把”字句及其變換句式;呂必松(2010)對“處置式、對待式和致使式”這三類“把”字句進行了語義結(jié)構(gòu)和必備條件的分析,進而提出“把”字句教學的建議;王占華(2011)主張在“把”字句的教學中淡化語義因素,根據(jù)“把”字句所含有的事件結(jié)構(gòu)的“項”的數(shù)量將其分為四項“把”字句、三項“把”字句、二項“把”字句,再分別揭示各類的成句和使用動因,確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和順序;成文(2014)以教學為出發(fā)點,考察了“A把BV了”的使用條件;崔淑燕(2014)運用構(gòu)式語法理論,討論了特殊句式“把”字句的教學。endprint
此外,該階段還出現(xiàn)了對兒童一語的“把”字句習得研究,如龔少英(2007)調(diào)查了4~5歲幼兒“把”字句和被字句句法意識發(fā)展的特點;楊小璐和肖丹(2008)試圖回應早期句法習得的一個核心問題:早期句法發(fā)展是基于規(guī)則還是基于使用?作者通過個案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在兩歲左右就已經(jīng)開始對“把”字結(jié)構(gòu)的句法、語義特征敏感,而基于使用的句法發(fā)展理論則很難解釋漢語“把”字句的發(fā)展。
(五)“把”字句的方言研究
“把”字句的方言研究主要是針對方言中的某一語義類型或者特定格式的“把”字句展開的??傮w上看,研究呈現(xiàn)出散點狀特征。蔡勇(2002)與胡德明(2006)分別研究了安山方言中帶雙受事格的“把”字句和安徽蕪湖清水話中的“無賓‘把字句”。李藍和曹茜蕾(2013)介紹了近年來處置式“把”字句研究在標準語、漢語史及漢語方言領(lǐng)域的一些進展,并討論了“把”字句的功能擴展和區(qū)域消隱的問題。
(六)漢外對比研究
從事“把”字句漢外對比研究的學者大多來自外語界,這些學者主要討論了“把”字句的翻譯問題,涉及到漢英對比、漢韓對比和漢日對比等。
王蕾(2008)通過收集英漢/漢英對照語料,歸納分析出了與漢語中各類“把”字句相對應的英語句式,并用Talmy的致使義理論進一步驗證得出,這些英語句式與相對應的“把”字句類型表達了相同的致使義。胡開寶(2009)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莎劇《哈姆雷特》梁譯本和朱譯本中“把”字句的使用頻率高于許多漢語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而朱譯本中“把”字句每千字使用頻率是梁譯本的1.7倍。作者認為,上述譯本中“把”字句應用的動因主要是認知、句法和語用等??艽x(2010)指出漢語“把”字句的句型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英譯時,譯者必須首先具備扎實的中文文法基本功,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依據(jù),以國內(nèi)翻譯界公認的翻譯標準為導向,嚴謹、周密地對目標語句進行句義、句型結(jié)構(gòu)的邏輯分析,這樣方可避免誤讀誤解,準確、通順地實現(xiàn)轉(zhuǎn)換目標。王艷(2010)提出“把”字句是語言主觀性的一種表達手段,通過從英漢平行語料中對比“把”字句的英語表達,作者指出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主觀性時運用的手段是不同的。胡顯耀和曾佳(2011)通過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把“字”句的使用頻率在漢語文學翻譯語料和原創(chuàng)語料中存在顯著差異:漢語翻譯中的“把”字句使用頻率明顯較高,“把”字結(jié)構(gòu)更長且結(jié)構(gòu)更傾向于多層次復合化。作者認為該現(xiàn)象可能與英語原文的SVO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王蕾(2013)發(fā)現(xiàn)漢譯英時有一些“把”字句被譯成了被動句,這說明“把”字句在一定條件下其處置性語義可能會弱化。作者通過觀察這類“把”字句在語法、語義及語篇層面上的特點,對“把”字句處置性弱化的原因進行了闡釋。
漢韓對比研究成果主要有:金英實(2007)考察了韓漢兩種語言格角色在句法成分中的配位和同一格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并從語義指向的角度探討了韓國語的相關(guān)表達形式,從而揭示了以韓語為母語的學生在非受事“把”字句習得過程中的困難所在。金英實(2010)還認為“把”字句、述賓句和韓國語“O?(賓格)+VP”句之間存在交叉對應關(guān)系。作者考察了3種句式NP的定指性、及物性、全面性、話題性、省略性、復雜程度和VP的處置性強弱程度、復雜程度以及韓國語“O?(賓格)+VP”句對應“把”字句的一些條件,以深化韓國學生對“把”字句特點的認識。
漢日對比研究成果主要有:董永杰和余弦(2008)認為“把”字句是漢語的典型句式之一,其組合一直是研究者關(guān)注的課題。在過去的研究中,一些“把”字句被視為非(法?。┚?,如“他把張三推了/他把桌子推了”“媽媽把他哄睡了”“我把房子蓋了”等等。然而,作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非句并非真的就是錯句,它們在現(xiàn)實交際中可以使用。
(七)其他研究
隨著計算機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新的研究理論的出現(xiàn),“把”字句的研究也與時俱進,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成果。葉狂和潘海華(2012)從類型學的角度論述了“把”字句與其他作格語言逆動句是同一種句法操作,可以歸入語言共性的行列;于啟宏(2013)認為“把”字句的屬性、功能都與節(jié)奏有密切關(guān)系;滿海霞(2013)嘗試訓練計算機從自然語言處理的角度學習和“理解”“把”字句。
三、結(jié)語
從上述七個方面的梳理來看,新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把”字句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研究的細化。這是這一時期“把”字句句法研究的主要特點,比如在“把”字句的非典型句式研究中,許多學者開始有意識地對具有某一特征的“把”字句展開多方面的研究,像“把個”“嵌入”等。第二,研究理論的更新。從過去15年的成果來看,研究“把”字句的理論推陳出新,從早期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格語法、配價語法、框架語義學、構(gòu)式語法、范疇化理論、語言類型學到近期的自然語言處理、音韻語法、界面理論等,“把”字句的研究也隨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不斷引入而持續(xù)發(fā)展。第三,應用研究的凸顯。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把”字句的本體研究中,關(guān)于語用方面的研究為傳統(tǒng)的“把”字句研究注入了活力。另外,“把”字句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領(lǐng)域中的研究成果也十分引人矚目。
雖然2000年以來的“把”字句研究與之前的研究相比,在研究深度、研究理論和研究的側(cè)重點上都有了新的變化,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應用研究還不夠。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看,本體研究對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幫助,但其成果大多并不能直接用于教學實踐。目前,我們在語用研究和第二語言教學研究方面的成果雖然相當豐富,但具體到教材的編寫和課堂教學實踐上,這些研究成果的吸收率和轉(zhuǎn)化率并不高。教材的重點大多放在了“把”字句的結(jié)構(gòu)和句子成分的介紹上,對“把”字句的使用條件(語境、語體、文化差異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說明,導致出現(xiàn)學生即使學過“把”字句也不主動使用的情況,“把”字句的教學仍然充滿挑戰(zhàn)。其次,量化研究仍需加強。雖然該階段也出現(xiàn)了一些心理實驗研究、基于語料庫的統(tǒng)計研究和自然語言處理研究,但總體上,仍是以舉例和內(nèi)省為主要研究手段的定性研究較為常見。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未來的語言研究應重視定量研究以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endprint
參考文獻:
[1]曾常紅. 現(xiàn)代漢語中“被”字與“把”字套用的句式[J].語言研究,2004,(1).
[2]蔡勇.安山方言帶雙受事格的“把”字句[J].語言研究,2002,(S1).
[3]成文.“A把BV了”的使用條件——對“把”字句教學的再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
[4]崔淑燕.構(gòu)式語法理論下的特殊句式“把”字句的教學[J].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14,(1).
[5]丁崇明,榮晶.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應學的“把”字句及其變換[J].語言文字應用,2007,(S1).
[6]董永杰,余弦.“把”字句中的所謂非句——兼與日語比較[J].外語學刊,2008,(6).
[7]杜文霞.“把”字句在不同語體中的分布、結(jié)構(gòu)、語用差異考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8]高立群.“把”字句位移圖式心理現(xiàn)實性的實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2,(2).
[9]高立群.漢語“把”字句認知表征圖式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4,(1).
[10]龔少英.4-5歲幼兒“把”字句和“被”字句句法意識發(fā)展的特點[J].教育科學,2007,(1).
[11]胡德明.安徽蕪湖清水話中的“無賓‘把字句”[J].中國語文,2006,(4).
[12]胡開寶.基于語料庫的莎劇《哈姆雷特》漢譯文本中“把”字句應用及其動因研究[J].外語學刊,2009,(1).
[13]胡文澤.“把”字句語法意義在“把”字結(jié)構(gòu)句中的不均衡表現(xiàn)[J].語言研究,2010,(1).
[14]胡文澤.也談“把”字句的語法意義[J].語言研究,2005,(2).
[15]胡顯耀,曾佳.從“把”字句看翻譯漢語的雜合特征[J].外語研究,2011,(6).
[16]黃月圓,楊素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把”字句習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4,(1).
[17]黃自然,肖奚強.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韓國學生“把”字句習得研究[J].漢語學習,2012,(1).
[18]金英實.“把”字句和述賓句與韓國語“O?(賓格)+VP”句的異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3).
[19]金英實.非受事“把”字句與韓國語相關(guān)范疇的對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
[20]寇代輝.中文“把”字句英譯認知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0,(3).
[21]雷雨.有定直賓雙賓句與可轉(zhuǎn)換“把”字句對比[J].漢語學習,2015,(1).
[22]李藍,曹茜蕾.漢語方言中的處置式和“把”字句(上)[J].方言,2013,(1).
[23]李藍,曹茜蕾.漢語方言中的處置式和“把”字句(下)[J].方言,2013,(2).
[24]李英,鄧小寧.“把”字句語法項目的選取與排序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3).
[25]劉承峰.能進入“被/把”字句的光桿動詞[J].中國語文,2003,(5).
[26]劉培玉.“把”的賓語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27]劉培玉.“把”字句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28]劉培玉.“把”字句研究評述[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29]劉培玉.關(guān)于“把”字句的語法意義[J].漢語學習,2009,(3).
[30]劉培玉.嵌入“用”字短語的“把”字句[J].世界漢語教學,2004,(4).
[31]劉培玉.嵌入“在L”的“把”字句[J].語言研究,2004,(2).
[32]劉培玉.語境對“把”字句句法結(jié)構(gòu)的制約[J].修辭學習,2001,(3).
[33]呂必松.“把”字短語、“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學[J].漢語學習,2010,(5).
[34]滿海霞.漢語“把”字句及相關(guān)句式的CCG形式計算[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35]孟艷麗.也論“把”字句的主題和焦點[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
[36]牛保義.“把”的“掌控”義的概念化研究——以使用為基礎(chǔ)的詞義研究視角[J].外語教學,2009,(5).
[37]牛保義.“把”字句語義建構(gòu)的動因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8,(2).
[38]杉村博文.論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把”的賓語帶量詞“個”[J].世界漢語教學,2002,(1).
[39]邵敬敏,趙春利.“致使‘把字句”和“省隱‘被字句”及其語用解釋[J].漢語學習,2005,(4).
[40]沈家煊.如何處置“處置式”?——論“把”字句的主觀性[J].中國語文,2002,(5).
[41]施春宏.邊緣“把”字句的語義理解和句法構(gòu)造[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6).
[42]施春宏.從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關(guān)句式的語法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2010,(3).
[43]陶紅印,劉婭瓊.從語體差異到語法差異(上)——以自然會話與影視對白中的“把”字句、被動結(jié)構(gòu)、光桿動詞句、否定反問句為例[J].當代修辭學,2010,(1).endprint
[44]陶紅印,劉婭瓊.從語體差異到語法差異(下)——以自然會話與影視對白中的“把”字句、被動結(jié)構(gòu)、光桿動詞句、否定反問句為例[J].當代修辭學,2010,(2).
[45]王蕾.“把”字句處置性的弱化——反觀英譯為被動句的“把”字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4).
[46]王蕾.致使義視角下的“把”字句及其英語表達形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1).
[47]王艷.“把”字句英漢表達差異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36).
[48]王幼華.半截子埋怨式“把”字句的結(jié)構(gòu)語義分析[J].語文研究,2008,(1).
[49]王占華.“把”字句的項與成句和使用動因——一個基于二語教學的“把”字句解析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11,(3).
[50]許光烈.維納斯句型——近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把”字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4).
[51]楊小璐,肖丹.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習得的個案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8,(3).
[52]葉狂,潘海華.“把”字句的跨語言視角[J].語言科學,2012,(6).
[53]葉狂,潘海華.“把”字句中“給”的句法性質(zhì)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5).
[54]葉向陽.“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4,(2).
[55]于啟宏.論節(jié)奏與“把”字句的關(guān)系[J].當代修辭學,2013,(2).
[56]余文青.留學生使用“把”字句的調(diào)查報告[J].漢語學習,2000,(5).
[57]俞志強.論“把”字句賓語屬性明確性與句子語境的匹配[J].世界漢語教學,2011,(1).
[58]張寶林.回避與泛化——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把”字句習得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10,(2).
[59]張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對稱與不對稱[J].中國語文,2001,(6).
[60]張伯江.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J].語言研究,2000,(1).
[61]張春燕.《紅樓夢》特色“把”字句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9,(3).
[62]張濟卿.有關(guān)“把”字句的若干驗證與探索[J].語文研究,2000,(1).
[63]張姜知.無定成分作“把”字賓語的限制條件及語用功能[J].外國語,2013,(2).
[64]張黎.漢語“把”字句的認知類型學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7,(3).
[65]張廷遠.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語義特征及語用價值[J].北方論叢,2006,(3).
[66]張誼生. 近代漢語“把個”句研究[J]. 語言研究,2005,(3).
[67]趙春秋. 基礎(chǔ)階段“把”字句的教學設(shè)計[J].語言文字應用,2006,(S2).
[68]趙志清. 對話體語料中“把”字句的使用情況考察——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研究[A].漢語國際傳播與國際漢語教學研究(下)——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69]鄭杰.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研究綜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5).
[70]鄭偉娜.漢語“把”字句的及物性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1).
(郝冰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1008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