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D
Real Story
情緒“糟糕”嗎
當你快樂的時候,世界是那么美好,一切都讓人愜意;當你憤怒的時候,你幾乎忘記了一切,只剩下狂躁的怒火……很多人回想起自己的各種情緒時,也許會開玩笑地說,一定有一個情緒小人控制了自己的大腦。電影《頭腦特工隊》就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小姑娘萊利從出生之日起,她大腦中的一隊情緒小人(“快樂”“憂傷”“憤怒”“害怕”“厭惡”)就和她一起成長。他們共同操控著萊利的大腦中樞,在不同的境況下發(fā)揮作用,建立起萊利心中“家庭”“友情”“調(diào)皮”等五個人格島嶼,讓萊利在明尼蘇達州的童年過得幸??鞓贰R驗榘职值墓ぷ靼l(fā)生變動,萊利一家搬到了舊金山,萊利迎來了新家、新學校、新同學,但這一切卻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和原本寬敞美麗的小院子相比,新公寓骯臟逼仄;萊利在新同學面前自我介紹時,又緊張又憂傷,當眾哭泣;以前的好朋友有了新朋友,萊利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情緒小人們手忙腳亂地應(yīng)付新狀況,“快樂”和“憂傷”不小心被卷出了總部,無法發(fā)揮作用,“憤怒”出了個餿點子,讓萊利離家出走……其實,這部影片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和神經(jīng)科學知識,筆者就選其中幾個小細節(jié)與你共同賞析。
在電影的前半段,觀眾也許會非常喜歡“快樂”,而對“憂傷”有些厭煩。
“快樂”總是讓萊利非常高興,讓她表現(xiàn)得樂觀、外向、自信,獲得的記憶球閃爍著美麗的金光;“憂傷”則讓萊利情緒低沉,獲得的記憶球發(fā)著幽幽的藍光。
當“快樂”和“憂傷”一起流落在外時,“快樂”總是勇往直前、不屈不撓,“憂傷”總是垂頭喪氣、自怨自艾。
大家都認為,因為“憂傷”侵蝕了快樂的記憶,萊利才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甚至被“憤怒”控制,離家出走。但是,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們會發(fā)現(xiàn),“憂傷”才是解決這一團亂麻的局面的鑰匙。這讓你意外么?
其實,電影的情緒小人來源于心理學中一種理論。保羅·艾克曼從研究表情出發(fā),將人類共同擁有的情緒分為7種,電影選用了其中5種,并巧妙地讓情緒小人與人們在實際中可能采取的行動結(jié)合起來。
比如,當萊利面對可能有危險的事物時(電線和插座),“害怕”立刻搶過了控制權(quán),讓她繞過危險。萊利討厭吃西蘭花,“厭惡”掌握了控制臺,最后讓“憤怒”爆發(fā),萊利開始哭鬧……
沒有哪種情緒是無用的,哪怕它看起來好像對你不利。
情緒可以引起不同的生理反應(yīng),比如“害怕”和“憤怒”可以讓你快速地提高心率,升高體溫,釋放腎上腺素,讓你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做好應(yīng)對的準備。
情緒能夠表達,“憤怒”帶來面色變紅、肌肉緊張等外表的改變,會讓與你沖突的人明白,你到了忍耐的極限,確保雙方明白彼此的意圖;“憂傷”讓你皺眉、嘆氣,甚至哭泣,讓人明白你正處于困境之中……
就好像電影的結(jié)局,“憂傷”接手控制臺,讓萊利的核心記憶都染上悲傷的藍色。當萊利哭泣著說出自己這段時間的痛苦時,她與父母之間重新架起了溝通的橋梁,“親情”“友情”等本已墜落的人格島嶼,在染上憂傷之藍色的回憶中復活了。
萊利這一天的記憶球混合了金色和藍色,不再只有單純的快樂或憂傷,而是不同情緒的結(jié)合。而這也暗示了我們的成長:從某個時期開始,我們就從幼年時只能體會非黑即白的簡單情緒,轉(zhuǎn)變?yōu)閾碛胸S富多彩的復合情緒。簡單情緒與生俱來,復合情緒卻是在后天的社交和認知中形成的。
電影里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快樂”和“憂傷”在儲存記憶球的長期記憶區(qū)里遇到了工作小人,他們特別喜歡萊利年幼時聽到的一段口香糖廣告中的“神曲”,一有機會就把它發(fā)送到總部,導致留在總部的情緒小人想要播放一段記憶時,不小心就會放出這段“神曲”,讓萊利不由自主地哼起它的旋律來??吹竭@里,你是否也會心一笑,想起自己無意識中哼出來的曲調(diào)?
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大腦已經(jīng)發(fā)育出了與處理音樂的功能相關(guān)的部分。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天生具有樂感。在嬰兒睡覺時播放音樂,嬰兒的大腦會計算節(jié)拍、音調(diào)和旋律的變化。而且,嬰兒能分辨和諧音與不和諧音,而且強烈地喜歡和諧音,抵觸不和諧音。節(jié)奏感強、旋律簡單重復、高音調(diào)的和諧音,就是嬰兒的音樂偏好。
電影中,萊利大腦里的口香糖廣告“神曲”就具有這樣的特征,所以它雖然不是萊利的“核心記憶”,卻總是冷不丁地冒出來,忘也忘不掉。想想看,你平時無意哼出的“神曲”,是否也是這種類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