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似曾相識燕歸來
現(xiàn)代刑偵可憑筆跡辨人,因為一個人再怎么修飾、偽裝,筆跡如同流在身體里的血,是不會變的。筆跡如是,文章亦如此,于書山稗海中沉潛含玩,鉤沉抉隱,一旦發(fā)而為文,縱有千般隱匿萬般修飾,字里行間顯現(xiàn)的風流個性,總是不可抑勒。
普魯斯特早年發(fā)表過的一些小說與評論,與舉世聞名的《追憶似水年華》自然相差頗多,不論語氣還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細品味,他對于細微事物的那種體察自始至終都融在文章里。他的風格就如同他的氣味,別人模仿不來,他也去除不了,無論作品是什么內(nèi)容,“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總是揮之不去。
試想想,很多大師生活的時代離我們?nèi)绱诉b遠,如果沒有這些可以彰顯其風骨的經(jīng)典之作,他們又怎能令我們熟悉、喜愛與景仰?
所以,不論是作家還是普通人,一旦拿起筆寫下字,就相當于把自己的思想與人格的一部分展現(xiàn)出來。歷史的洪流可以湮沒人的生理性存在,卻永遠無法改變?nèi)说乃枷氪嬖?,文字便是傳遞思想與精神的最好載體,一個人留在文章中深層次的精華會在時間的積淀下長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戲弄世人、隱藏自我也無妨,因為雖然句式可以轉(zhuǎn)換,語氣可能改變,但文字中埋藏的個性和獨有的特點,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表露出來,讓讀者瞥見端倪。
“似曾相識”的絕不只是表達方式,還包括一個人思想的烙印、思考的方式,這一切就像一個人獨特的指紋會出現(xiàn)在每一個手印中一樣。
就如伍爾芙自然流露的女權主義思想,哪怕是在《墻上的斑點》中也略有體現(xiàn);而福樓丁的細致與抑郁,即使在“我注定了要做詩歌風琴的手搖柄,而你要為你愛的生活而生”這樣一首明快的情詩中都能有所流露;更不必說“大先生”的戰(zhàn)斗、批判與血性,艾略特的哲思與反省。據(jù)說,法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曾模仿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筆法,挑戰(zhàn)意識流小說,惟妙性肖,但讀者最終仍從一個個細微之處看出了與喬伊斯不同的風格。畢竟,“似曾相識”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感覺,它能讓人們循著氣味,找到曾觸動自己的那只“燕”,因為那種熟悉早已匯入血液。
紀伯倫曾寫道:“死亡所改變的,只是覆蓋在我們臉上的面具,林居者依然是林居者,農(nóng)夫依然是農(nóng)夫,而將歌聲溶入微風中的人,他同時也會對著運轉(zhuǎn)的星球歌唱?!币粋€人的作品就如同那個微風中歌唱的人,無論面具怎么變換,你仍然可以看見那最本質(zhì)的東西,生出“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慨。
點評:
開篇自然引出觀點,表達富有意蘊。
以普魯斯特為例論證觀點,有說服力。
呼應文題,強化主題。
論述深刻。
過渡自然。
事例豐富,說服力強。
巧妙引用名言,自然導出結論。
首尾呼應。
作文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則為文局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要求:
1.題目自擬,觀點自定。
2.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
3.不得少于800字。
4.不得抄襲、套作。
整體評價:
這是一篇主題鮮明、立意深刻、內(nèi)容充實、語言生動的考場佳作。標題“似曾相識燕歸來”巧妙別致,富有深意。文章以“文品如人品”為主題,分兩個層次進行分析,首先舉普魯斯特的事例,論證作品風格彰顯作者風骨;然后通過列舉伍爾芙、福樓丁等人的事例,證明表達方式可以改變,作品風格很難改變或模仿。豐富的事例和引用,彰顯出考生深厚的閱讀積累。
(王淦生 評價)
敗
真相
僅憑一個人的文章就能斷定他的人品好壞嗎?特別是現(xiàn)在這個網(wǎng)絡時代,又有多少人說的是真話呢?
一個人寫的文章能反映出他的人品。但是用文品來衡量人品,我認為是不恰當?shù)?。因為文字本身是不確定的,既可以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也可以是虛偽的表達。一個品行低劣的人也可能說出高尚的話,因此,很多時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
漢代才子司馬相如的人品讓人不敢恭維。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塑造了著名的吝嗇鬼夏洛克,生活中的莎士比亞卻正如他諷刺過的夏洛克一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吝嗇鬼。英國哲學家培根寫書教人們追求真善美,他自己的人品卻令人懷疑。李敖曾經(jīng)當面批評金庸,認為他是言行不一的人。對于這樣尖銳的批評,“金大俠”只是報以淡淡一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應該算一本好書,他的《山居筆記》寫得也很有文采。有一次,我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對余秋雨的人品進行質(zhì)疑,雖然真假難辨,卻也影響了我對他的喜愛程度??梢?,文章寫得好的人,不見得就是品德高尚之人。對此,我覺得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要因為這個人人品差,就不去讀他的作品,這樣做,受損失的是你自己。
也有的人,人品沒有問題,卻因為一些世俗的原因,寫出了一些爛文章。就像現(xiàn)在的一些寫手,為了賺稿費,寫一些廣告軟文,你能因此懷疑他們的人品嗎?在當今這個網(wǎng)絡時代,人品和文品的關系更復雜。很多人在網(wǎng)上經(jīng)常更換馬甲偽裝自己,誰都不知道他發(fā)表的言論哪個是出自真心,哪個是做做樣子。
那么,人品和文品到底哪個更重要呢甲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
點評:
開篇設問,引人思考。
觀點前后矛盾,表達不夠簡潔。
事例敘述過于雜亂,缺乏條理。
沒有圍繞主題展開論述。
聯(lián)系現(xiàn)實,但話題比較分散。
結尾偏離了主題。
題目解析:
這是一個思辨型的文題,討論的主題是文品與作者的人品是否一致?!叭似贰敝競€人的品質(zhì)與修養(yǎng),“文品”指文章所表露出來的品位與格調(diào)。
材料中兩段文字給出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且都有一定的理論論據(jù)支持。事實上,人品和文品相一致或相背離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上都不乏其例。作文時,可以表達“文品與人品相一致”的觀點,指出文學作品大都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功名之土,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以文觀人可見一斑。支持這一觀點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柴田豐的詩樂觀積極,正如她孩童般的心境;三毛的作品充滿靈性、無拘無束,正是她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汪曾祺的作品流露出一種靜氣,其人亦平靜曠達。也可以表達“文品與人品相背離”的觀點,指出寫作是一門技藝,無關乎人品,有的人人如其文,有的人卻寫一套,做一套,“所言之物,可以飾偽:巨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想要從文章中讀出作者的品格是一種過度解讀。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jù)也不少,如,寫下“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的初唐詩人宋之問,因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殺害岳飛、稱臣于金的宋高宗,曾寫下激情洋溢的愛國詩篇;變節(jié)投敵的汪精衛(wèi),也有《慷慨篇》流傳一時。
文題要求闡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寫成以議論為主的文章更符合要求。
整體評價:
考生以“人品和文品”為題,探討人品和文品的關系,指出“很多時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文章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內(nèi)容缺乏梳理,較為散亂;論述沒有緊密圍繞主題展開,缺乏說服力;有些事例敘述過于詳盡,模糊了文體特征。此外,離題的結尾,也是文章的一處敗筆。因此,文章被評為下等文。
(周子玉 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