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小 俠
(渭南師范學院 報刊社, 陜西 渭南 714099)
?
【圖書情報與編輯傳媒研究】
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與作者的溝通能力建設
馬 小 俠
(渭南師范學院 報刊社, 陜西 渭南 714099)
經(jīng)濟市場化的深入使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面臨的溝通對象之一——作者的意識、觀念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在社會變革、人們思維多變的今天,需對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與作者的溝通能力進行持續(xù)培養(yǎng)。高校學報編輯與作者的溝通在編輯工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有:與初審稿作者的溝通,與退稿作者的溝通,與碩士研究生的溝通等。與此相應,編輯溝通能力的建設對策需實現(xiàn)多樣化,需與作者換位思考,樂于付出,與作者共同分享,以增強其對修改稿件的認識;同時,還應解決好編作矛盾,與作者融洽溝通,構建編輯與作者的長效溝通機制。如此以來,才能實現(xiàn)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與作者間的良好溝通。
普通高校學報;編輯;溝通能力;建設
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和經(jīng)濟文化化的時代,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面臨的溝通對象之一——作者的意識、觀念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這就對普通高校學報編輯的工作能力尤其是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編輯由于工作責任心不強,疏于溝通,使得優(yōu)質(zhì)稿件流失;有的編輯則是由于缺乏溝通的藝術和技巧與作者產(chǎn)生分歧,致使溝通短路;[1]有的編輯由于長期地重復相似的工作,以至于對工作產(chǎn)生了惰性,敷衍了事,無視溝通的重要性,使得作者敬而遠之。因此,在社會變革、人們思維多變的今天,需對普通高校學報編輯的溝通能力進行持續(xù)培養(yǎng)。
溝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人群中的傳遞或交換的過程,目的是激勵或影響人的思想或行為。其實質(zhì)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傾訴傳遞和反饋過程。它是人際間交往的媒介、橋梁,通過溝通,聯(lián)絡對象雙方可分享知識、傳遞思想、消除誤解。編輯的溝通貫穿于整個編輯工作流程的始終,其中,編輯與作者的溝通最直接、最接地氣,是編輯溝通能力中的重中之重。[2]一個好的溝通者就像甘泉水一般,潤物細無聲,且對于作者,總是有容乃大,也像沙子一般,能根據(jù)容器的不同形狀變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最終使得作者走上一條現(xiàn)代旅游主義者之路,即每發(fā)現(xiàn)與自己不一致的東西,就感到新鮮、愉悅和有批判性的接受。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具體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1與初審稿作者的溝通
編輯初審稿件時,首先,要在文章總的布局、格式體例與論證方面把好關,如有的文章邏輯結構松散,有的圖表不清,有的說服力不強,有的比較平淡、沒有趣味、軟弱無力等,這個時候,編輯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與作者和諧溝通。其次,在論述部分,其表現(xiàn)主要為:立論基本正確;論據(jù)不足;部分論點有錯誤;論點謬誤。在計算部分,其表現(xiàn)主要有:部分定理和證明有錯誤;定理和證明有嚴重欠缺;定理和證明都是錯誤的等,編輯要與文章內(nèi)容有這些方面弊端的作者進行互動,需改的就讓改,該退的就要及時退,這其中就要注意通知修改稿與退稿作者的技巧。舉個近因效應的例子,讓一個人吃一百?;ㄉ渲杏芯攀帕:玫?,只有一粒變質(zhì)的,吃完后讓他評價這些花生的質(zhì)量。這就有先吃好的還是先吃壞的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恰恰相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不同的結論呢?這就是最近的影響占據(jù)了優(yōu)勢,從而影響了對整個事件的評價。因此,在與這些作者交流時,要講究溝通藝術,先指出文章的閃光點,再指出需加強之處。多優(yōu)點,少缺點。揀主要的說,可忽略次要的。[3]溝通時,編輯應注意不專門探討一個確定的主題,著意于在各種見解之間建立一種互生、互惠與互利的需求關系,在交談、互動中碰撞出一種智慧互動的火花,找到其中的真理所在(見表1)。
表1 作者需求與表現(xiàn)特征
1.2與退稿作者的溝通
退稿不是簡單的退,它是編輯提供的一份服務,一份帶有工作技能和工作熱情的責任,它反映了編輯的職業(yè)修養(yǎng)和服務意識,它需編作之間進行合理而融洽的溝通以達到退稿的順暢性。
退稿無論對哪一位作者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也是作者最不愿得到的消息,作為主體地位的編輯應講究退稿策略,具備較深的人文涵養(yǎng)和對作者的誠摯情懷,對專家教授反饋的審稿意見要變通其中的詞、語氣等,以便于作者心悅誠服地接受。一是給作者提供的審稿意見不能完全復制粘貼專家教授的審核評價建議,應把自己的初審意見、專家教授的審核意見合理而恰當?shù)亟Y合在一起。二是溝通時允許作者表述并耐心聽取他們的想法與看法,即使再稚嫩的稿件也有它的可取之處。編輯告知作者時先要贊揚其文稿的獨特、創(chuàng)新之處,再以誠懇的語氣指出文章的不足,把刊物發(fā)表論文的標準、定位甚至是熱點欄目趨勢等告知作者,做到退之有據(jù),且讓其能在退稿意見中領悟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使之樹立再次投稿的信心。三是在給本單位作者退稿時,不要當著第三者的面批評作者稿件中的問題與不足,否則會傷害其自尊心。即使是電話通知,也不要言語過激、過偏,先要聊上幾句題外話,施以體諒、鼓勵的話以減輕作者的心理負擔,同時也表現(xiàn)出編輯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四是若作者脾氣暴躁、態(tài)度蠻橫時,編輯要用溫和寬容的態(tài)度來“迎戰(zhàn)”對方各種甚或是強硬的攻擊,要柔聲細語,使得作者的“吵鬧”無用武之地,如此也就使得二者之間的矛盾在和風細雨中化解開來,達到與退稿作者的和諧溝通。[4-6]總之,聰明的編輯應學會設置“浮漂”,它好比汪洋大海上的救生圈,給作者帶去無限的希望。
1.3與碩士研究生的溝通
許多碩士研究生為了增強自我競爭力,督促自己,嘗試在高校學報上發(fā)表文章,他們?yōu)楦咝F诳峁┝艘慌|(zhì)量稍顯稚嫩的稿件,是普通高校期刊要特別關注與扶持的作者群。由于他們的一只腳剛踏入科研工作之門,初步接觸學術論文寫作,對學術論文的體例要求還不是完全了解,因此,不但其質(zhì)量參差不齊,就一篇文章而言,從頭至尾,其內(nèi)容表述的也未必一致,有些部分論述深刻,有些部分則論述淺??;有些部分旁征博引,有些部分則“捉襟見肘”等等。有新見解、學術價值較高、文章結構合理的論文比例較小,一般存在的問題是選題具有前瞻性,且有一定的理論和實用價值,但分析不夠全面深入,更談不上深刻與創(chuàng)新。具體表現(xiàn)在:(1)表達不夠規(guī)范,如自然科學方面的有些論文,不分層級標題,論述缺乏邏輯條理性,眉毛胡須一起抓,只是簡單的文字堆積。(2)部分論點有錯誤,拿不出論據(jù)來,或論據(jù)不確鑿。(3)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學習研究不夠,缺乏科學嚴謹性。(4)相對于其他作者,研究生作者積淀過少,經(jīng)驗欠缺,知識體系不夠完整,投稿時他們信心不足,他們希望被關注、被支持、被肯定,因此,編輯要更加注意對他們心理狀態(tài)的把握和引導。對待這一類的成長型作者,編輯要持有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不光要有助稿扶人之心,還要善于運用助稿扶人之心,嘗試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標準、高度、視角參照標準等看事物,以便能從對方的視角來體驗其思維方式與知識積累的深淺程度。編輯如能站在對方的觀點立場上細心耐心傾聽,就能縮小彼此間的距離,使其感到愉悅而溫馨。理解幫扶呵護是溝通的催化劑。編輯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心胸,甘當研究生作者群學術新秀的扶持者。具體應做到:(1)對退稿作者要誠懇,簡明扼要地提出其要繼續(xù)提高的地方。(2)對修改的稿件要提出具體修改意見,通過編輯初審、專家審閱等不同層次環(huán)節(jié)的指點、審核和把關,挖掘其潛在的學術價值,讓其在文章質(zhì)量上再下功夫。(3)有的論文需作者進行較大的修改后還要請專家復審,編輯這時要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般的耐心,與作者同思考,使其最終成為質(zhì)量較高、表達規(guī)范、可讀性較強的論文。
另外,與修改稿作者溝通時,除了參考以上兩種溝通方式方法外,還要委婉且堅定地講清論文修改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作者意識到科學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不僅與刊物的質(zhì)量有關,更與作者的自身利益、學術水平和聲譽直接關聯(lián)。[7-8]
普通高校學報編輯的溝通能力塑造是一個系統(tǒng)的素質(zhì)工程,一個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編輯人才的造就,需多方面、多渠道、堅持不懈地下功夫。編輯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只在點、線、面上,而且還需充實飽滿的立體化構建。
2.1認識融洽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與協(xié)調(diào)如同空氣和水一樣無不存在于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中,普通高校學報編輯亦是如此,溝通能力不僅是編輯外在言行的具體表現(xiàn),而且是編輯內(nèi)在素質(zhì)的重要體現(xiàn),它是編輯知識、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在編輯工作中,每加工設計一份得意之作,每選擇一份優(yōu)秀作品,每看到一份優(yōu)質(zhì)的稿件,看到一個最新的研究成果,每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一名有才華的作者,編輯就自然調(diào)動出極高的職業(yè)熱情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作者的才能確實借由編輯而開花結果,那是很大的使命與喜悅,編輯通過自己的存在聯(lián)系各種人,那也是一項光榮而重要的任務。
2.2與作者換位思考
在與作者交流溝通時,措辭不要過于犀利,要更多地站在作者的角度,要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一根青蔥有它獨特的味道,一粒細沙也可成為建筑高樓的材料,一棵小草有它的一份新綠,每一位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人們欣賞的地方。編輯要經(jīng)常換位思考,只因為我們也一直是作者。泰戈爾說:“鳥兒愿為一朵云,云兒愿為一只鳥?!泵恳豁椆ぷ?,干的時間長了,難免在一段時間或某一時刻產(chǎn)生困惑,或產(chǎn)生了職業(yè)倦怠,總是羨慕別人的工作。編輯要克服對工作的倦怠癥,多為作者著想,摒棄那種編輯與作者間的工作關系,要經(jīng)常與作者保持情感、智慧與信息的交流。這樣,編輯自己也輕盈了身體,滌蕩了心靈。
2.3樂于付出,與作者共同分享
摒棄一味索取,甘于失去,學會付出,就會擁有越來越多的愿意付出、愿意分享、愿意給予和愿意幫助的收獲。孩提時代,老人們講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手里有一個橘子,那么千萬不要在伙伴面前將它吃掉。如果一個人將橘子吃了,你吃的只不過是一個橘子而已,你得到的只是一種水果,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相反,如果你和周圍的伙伴共同分享,你將可能得到一個香蕉、一個梨、一個桃子等等,在你得到多的不同水果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真摯的友誼。當單位有什么好消息或自己有什么好消息時,可分享于作者。如《渭南師范學院學報》已入選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2015年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刊物連續(xù)5次在全國和陜西省高校學報評優(yōu)活動中獲“全國高校優(yōu)秀社科期刊”“陜西省高校優(yōu)秀社科期刊”;“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欄目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工程”,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編輯部獲“陜西省高校優(yōu)秀社科期刊編輯部”等多項榮譽,編輯就可及時地將這些喜訊告知于自己的忠實朋友——作者。當編作之間的友誼達到一定程度時,作者就會將編輯看作摯友。如,一個作者給筆者的QQ留言是這樣的:“老師,我剛申請下來了個國家獎學金, 超激動的!”然后與筆者關于期刊、文章的話題,聊了將近半個小時,這豈不是將編輯當作摯友的真實例子??梢?,只要樂于付出,就可與作者共同分享彼此間的愉悅。
2.4解決好編作矛盾,與作者融洽溝通
與作者溝通,難免會產(chǎn)生矛盾,有些作者可能理解編輯,甚至肯定編輯的工作責任心與辛苦付出,但有的可能產(chǎn)生記恨。怎么辦,有了矛盾應及時解決,矛盾拖得越久,對各自的工作、學習均不利。分析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有的則是編輯自身原因,有的則是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所致,關于文章內(nèi)容之爭只是由于心情所致,只是產(chǎn)生矛盾的導火索。解決這些矛盾的具體做法是:
(1)找作者心情好的時候,可單獨談談(見表2)。首先要肯定作者文章中應該肯定之處,既然你是本著解決問題來的,作者就不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冷靜的作者在獲得自信后,就會分析對錯,也會適時地給編輯留有余地,或者說一些以后自己應注意的地方。
表2 交談時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
(2)當作者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應盡力去做,消除其誤會,再進一步向作者說清楚文章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達到雙贏或互利。
(3)編輯自身心情不好、身體欠佳或事情雜而多時,盡量避免與作者溝通或者減少互動次數(shù),實在有話要說,就應長話短說,切記不要將不良情緒轉(zhuǎn)移于作者。朱子曰:“怒于甲者,不易于乙;過于前者,不復于后?!辈粡椭普迟N、轉(zhuǎn)化遷移自己的怨氣(見表3)。
表3 幾種阻礙溝通有效性的溝通心態(tài)
(4)有時作者對于編輯或?qū)<业慕ㄗh有歧義,編輯要有耐心與誠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可粗暴地否定其觀點或?qū)χ岢雠u(見表4)。
表4 幾種常見的錯誤反饋方式
(5)有時編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未考慮作者的感受,可能用詞不當,挫傷了作者的自尊心,作者指出后或編輯本人只要意識到了,就要改正過來,努力做到,過耳不究,聞過則喜,知過能改。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這樣說過:“如果我每讀一遍對我的指責就會做出相應的辯解,那我還不如辭職算了?!比绱苏f來,這樣的“道歉”“解釋”往往不是真的有損自己,更多的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工作歷練,個人修養(yǎng)。這樣,每一次矛盾的解決都是一種理性的面對,在一次次的談話中,編輯練就一份清醒的思考和平釋的情懷,并由此而形成的氣質(zhì)與境界,可謂是整個認知的蛻變。[9-11]
總之,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感情建立就像織毛衣一樣,建立的時候一針一線,千針萬線,針針線線,小心而漫長,拆除的時候只要輕輕一拉便一發(fā)而不可收拾。[12-13]因而,編輯應鉚足干勁,開動腦筋,尋找最有利于作者,又利于矛盾化解的解決方法,以自己的原則把握好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在處理問題時游刃有余,進退自如。
2.5構建編輯與作者的長效溝通機制
不播春風,哪得夏雨?要獲得編輯技能的鍛煉提升,作一名既具有創(chuàng)造性理性品格,又具有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的編輯,就要滿腔熱情地與作者互動溝通,了解其工作如研究方向、研究實力和生活實際等,以一腔熱情和執(zhí)著的追求去尋求最為合適的作者,具備這樣良性的溝通可使作者對編輯產(chǎn)生認同感、親切感和信任感,使越來越多的作者像原子團一樣聚集在他們的核周圍,不斷涌入的新鮮血液使編輯的選題和鞏固品牌欄目做起來得心應手。[14]因此,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敏銳的個性思考、文化感悟去關注高校期刊的發(fā)展方向,將終極關懷意識貫穿于編輯的全過程,傾聽作者的訴求,與作者建立良好的長效溝通機制。期刊出版后,編輯可定期向過往的作者發(fā)送刊物目錄和本刊最新的發(fā)展情況等信息,以保持良好溝通的連續(xù)性。編輯的這種通過文化感知和對作者境況的了解,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碰撞出的融洽溝通之火花,是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恰似柳樹梢頭、草色遙看的一抹新綠,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
“果實的事業(yè)是尊貴的,花朵的事業(yè)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yè)吧?!?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要心甘情愿地自我琢磨,默默奉獻,細致嚴謹,勤于思考,甘做人梯,沉下心來,耐住寂寞,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情,全心全意為作者服務,堅持自己的選擇。[15]要切實履行自身承載的社會責任,以篳路藍縷的精神與毅力去開拓文化傳承的深井,與一個又一個立意不凡的選題相遇和,與一個個執(zhí)著追求的作者相邂逅,給工作對象以人文關懷。迎難而上,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挑戰(zhàn),在工作中的不同階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豐富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自己的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用堅定的信念支撐精神,用頑強的毅力實現(xiàn)夢想,用理性避免各種危機,用寬容對待每一位作者,用工作激情挑戰(zhàn)人生,把握編輯出版季風候雨的價值判斷力和專業(yè)敏感力。強化貫穿編輯工作過程始終的溝通意識,注重立體化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具備深厚的人文知識積淀與關乎生命的關懷品格,爭取在編作之間達到“白云謙卑地站在天邊,晨光給它披上壯麗的光彩”的境界,力做一個成熟而富有學養(yǎng)、激情而有理性操守的編輯。
[1] 宋倩華.溝通技巧[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2] 吳永華,周禮,鄭玲,等.科技期刊編輯機制創(chuàng)新與編輯文化建設[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12):279-281.
[3] 張鳳新.科技編輯期刊在約稿環(huán)節(jié)的稿件質(zhì)量控制與溝通技巧[J].科技與出版,2012,(5):47-48.
[4] 申海菊.編輯加工活動中修改權與編輯的人格追求[J].編輯學報,2010,(6):480-482.
[5] 梁秋野,郭青.注意把握作者心理,做好稿件退修等編作溝通工作[J].科技與出版,2009,(12):43-44.
[6] [美]格羅斯.編輯人的世界[M].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
[7] 劉東信.綜合性科技學術期刊審稿人的選擇和外審經(jīng)驗談[J].編輯學報,2010,22(6):521-522.
[8] 王青,胡巍.溝通技巧與領導力開發(f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3
[9] 姚萍,韓鋒,徐永紅.重視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溝通學[J].編輯學報,2012,24(6):518-520.
[10] 高偉,哈若蕙.編輯的人文精神與理性品格[J].編輯之友,2005,(6):39-42.
[11] 馬小俠.構建思政教育對話模式 促進教育主體間融洽互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30(16):90-93.
[12] 余秀才.微信傳播的馬太效應、木桶效應與涓滴效應[J].編輯之友,2015,(12):51-54.
[13] 宮福滿.科技期刊編輯與作者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J].編輯學報,2005,17(5):364-366.
[14] 倪集裘.科技期刊縱橫談[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15] 肖建洲,鄧德紅,黃登懷.論技術類期刊編輯開展互動型服務的策略[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4):68-71.
【責任編輯牛懷崗】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MA Xiao-xia
(Periodical Pres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The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 market makes the editors be confronted with the author’s consciousness and views quietly changing. 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thinking,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authors should be sustainably developed. It includ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authors with the manuscript,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authors with the rejected paper,and ev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postgraduates. Therefore,the means of the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various,which needs to be transpositional consideration,ready to devotion and sharing with the authors,to enhance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vised versions. Meanwhile,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authors,so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uthors should be improved to construct the long-term communicating mechanism. Hence,the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would b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authors.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 communicating capacity; construction
G232
A
1009-5128(2016)12-0077-06
2015-12-23
陜西省軍民融合研究基金項目:軍民共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機制(13JMR10);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學術期刊與數(shù)據(jù)庫良性發(fā)展模式研究(16SKYM08)
馬小俠(1964—),女,陜西合陽人,渭南師范學院報刊社編輯,主要從事編輯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