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萍
1.寫作教學要注重讀寫結合,構建高中作文訓練序列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未能很好地融會貫通,形成了閱讀與寫作“兩張皮”現(xiàn)象。有研究者建議從寫作角度切入教學,將“閱讀——寫作”的學習順序調整為“寫作一閱讀”的學習順序,從“以寫促讀”的角度引導學生研究文本,設計與課文有血肉聯(lián)系的“寫”的內容,達到以寫促讀、以寫帶讀、讀寫雙贏的教學目的。有的教師針對讀寫如何結合的問題,提出了“高中作文序列訓練”的框架,橫向上,以寫作知識能力、思維能力、思想內涵積累為緯,細化三個方面的具體訓練點;縱向上,以學年段為經(jīng),按照先記敘、后說明、再議論(兼顧散文)的順序,將現(xiàn)行閱讀教材二度開發(fā)為寫作教材,從而更好地發(fā)揮閱讀教材對作文教學的指導作用。另外,通過美文的視寫、改寫、仿寫、續(xù)寫、引寫等實現(xiàn)讀寫的良性互動。
2.文言文教學要鼓勵學生課外多閱讀一些文言文著作
學生僅憑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那可數(shù)的幾篇文言文就想學好文言文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除了課堂外,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外多閱讀一些文言文著作。哪怕對著作不能全理解,或者理解得很少都無所謂。英語中有一種學法叫“瘋狂英語”,其實主要就是放開聲音無所顧忌地大聲讀,然后培養(yǎng)語感。古人讀書講究在搖頭晃腦的同時讀出聲音。我們可以在即使還不太明白的情形下大聲地讀出來。多讀,熟讀,在擴大視野的同時,理解力就在無形中增強了,積累就漸漸于無形中完成了。當然,老師還需要積極引導。老師可以先列出一部分書目讓學生參考,從簡單到繁難循序漸進地展開閱讀。通過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拓展、遷移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將課內外知識整合起來,課內外相得益彰,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文言文,才真正有益于文言文教學。
3.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在動機結構中,行為決定因素的大小與心理距離的遠近成反比。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心理背景可能表現(xiàn)為悅納狀態(tài),也可能表現(xiàn)為疏離狀態(tài),或表現(xiàn)為無奈的心態(tài)、厭煩的心態(tài)。我們要使學生以悅納的心態(tài)參與建構教學過程,就要努力縮短師生問、學生間的心理距離,以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教學中,筆者充分運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發(fā)揮師愛作用,提出“三帶”進課堂——把微笑、激勵、競爭帶進課堂。在教學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實現(xiàn)教與學的“同頻共振”。
4.關于課堂提問
4.1教材的重點。所謂重點,應該是文章的精髓之所在,或是內容方面的,或是表現(xiàn)技巧方面的,或在某一局部,或在幾個語段。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彼此關聯(lián),前后呼應,重點明確,使所有問題合在一起構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系統(tǒng),讓學生對整篇文章留下深刻完整的印象。
4.2文章的點睛點。即課文內容和中心的聚焦點。這種點睛之筆,往往有窺視中心、統(tǒng)帥全文的藝術作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結構交織縫合、內部意義脈絡貫通。于此處設置問題,自然有助于輻散溝通,把握題旨,理解主題。
4.3作者的動情點。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發(fā)點,情與景的焊接點,同時也是意境的落腳點。這些動情點往往存在于議論和抒情的句子中。抓住議論句和抒情句,于動情點處設問,有助于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會文章的情感意境。
5.利用電子白板的批注和回放功能,提高師生互動的頻率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中所占分量最重的一部分,但是傳統(tǒng)的講授無法記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思維碰撞痕跡,使得閱讀教學走進了“一言堂”或“模式化”的誤區(qū)。交互式電子白板為我們提供了書寫和繪畫功能,可以輕松記錄學生思考和想象的思維痕跡,為課堂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便利。這種邊思考邊批畫的學習方式,及時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維成果,便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評價,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互動頻率。如在教學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出示課文,并隨時和學生們做批注,當講到“越國以鄙遠”時,我出示本文的背景圖片,然后利用白板的批注功能,請一個學生標注出秦、鄭、晉三國的地理位置,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了“鄰之厚,君之薄也”和“闕秦以利晉”的含義。
6.開設利用選修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中外教育經(jīng)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將語文學習僅僅局限于必修課、精讀課,既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利于他們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修課是保證人才培養(yǎng)基本要求和質量的課程,選修課是發(fā)展學生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滿足學生興趣的課程。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學派,他們的論著代表著中華文化精神,對后世發(fā)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開設《先秦諸子論著選讀》課程,對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好學深思的探究態(tài)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除完成教材選編課文之外,我校語文教師還通過開設一系列《中華經(jīng)典名著選講》的課程,在增加傳統(tǒng)文化學習篇目、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文化素質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所負載的精神價值的理性認同,培育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7.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教師需從課程高度上提高對做筆記的認識,把做筆記納入語文教學的整體設想之中。備課時有指導學生做好筆記的策略性思考與設計;授課時有明確的做筆記的提示或要求。關注課堂教學推進中學生的筆記情況,有檢查、交流、評價筆記的制度性工作,甚至是對學生的筆記進行批改,促使學生做好筆記,養(yǎng)成做筆記習慣。專題指導提高做筆記的能力。如筆記的課后復習,應指導學生對知識性內容進行審視、標記、分類、整理,知識內容清楚完整;對方法、技能性的內容,要反思與再實踐,提高能力;對素材性內容,應思考、記憶或運用,達成有效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