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wèi)東
1967年出生
1985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筑系(學士)文筑國際創(chuàng)始人
日本a+u雜志董事,a+u亞洲版主編
我是1985年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高考狀元的成績,進入建筑系五年制德語班的(當時同濟的建筑系分為四年制英語班和五年制德語班)。在同濟求學的5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各種學術思潮以強勢頭、通過各種途徑、急不暇擇地涌入校園并影響著我們。去福州路外文書店買復印的國外原版書;晚上去學校的電教科看國外的錄像小電影;聽來自各地的老師播放著不知從哪里翻拍的相同幻燈片的講座,這是至今仍留存在腦海中的三個最有趣的課外活動。較之現(xiàn)在,當時我們的物質條件雖艱苦,但內心卻非常自由,是一個可用“青春年少,狂野無忌”來形容的大學時代。如今回想起來,同濟的這一段經(jīng)歷,其實已為我之后留學回國、并堅定地從事建筑媒體的工作埋下了一顆種子。當時回國時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國外優(yōu)秀且比較全面的建筑資訊,及時并盡可能完整地帶給國內的學子們,所以我在回國后,于2005年先后將日本的a+u和西班牙的El Croquis引入國內,開始發(fā)行這兩部世界優(yōu)秀建筑雜志的中文版。
中國未來建筑的發(fā)展
2016年3月,我作為客座編輯,剛剛完成了日文版a+u(中國專輯:百家爭鳴)的編輯工作。記得我在2003年編輯a+u(中國專輯:百花齊放)時,由于我們國內的建筑師缺乏足夠優(yōu)秀的項目資源,所以80%的篇幅介紹的都是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項目。然而,時隔13年后的今天,新一輯中國專輯的情況卻一反當年:國內建筑師們獨具匠心且出類拔萃的作品非常之多、舉不勝舉,以致在最后選編時,不得不設定“須由來自中國內地的建筑師設計”這樣一條很無奈的硬性條件來選擇入書作品。由此,我切身地感到中國建筑在這期間的發(fā)展與變化是巨大的。最終,我們?yōu)樾聦]嬤x定了來自26家事務所/團隊的27個作品。這些作品,有的位于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有的坐落在廣袤的鄉(xiāng)村;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改建或增建的項目;有的是宏大的文化設施,有的是幾米見方的小型移動空間……作品百構百態(tài)、各有千秋,共同拼合形成當代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新圖景。
曾與世界脫節(jié)的中國建筑,現(xiàn)已從容趕及全球建筑行進的隊伍。2012年王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2014年馬巖松贏得芝加哥的盧卡斯敘事博物館國際競賽,2016年李翔寧在哈佛GSD任教……這些雖是國際建筑界的幾個零星事件,但在中國建筑“接軌”國際方面卻具有更深刻的意義。毋庸置疑,當代中國建筑的長足發(fā)展舉世矚目,無論是設計理念抑或技術手段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顧歷史,新中國早期的建筑實踐多由國家主導,但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多元文化的涌入,中國當代建筑有了更明顯的世界性與多樣性。然而,居于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中國建筑如何表達自有性格與立場話語,如何與“世界建筑”保持差異化?這是中國未來建筑要思考并決策的。如日本建筑,它雖處在世界建筑的語境下,但仍然形成并保持了自己鮮明的特點。李翔寧曾評價中國的當代建筑在某種意義上仍是典型西方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變體,鮮有一種自成一格、歷日彌久的建筑語言。然而對當代中國建筑師來說,這個客觀自評的結論恰是我們思索與發(fā)展的契機。現(xiàn)今的世界文化,也許已經(jīng)淡化了純粹意義上的中西之別,但也正因如此,在全球化的大熔爐中提煉“在地性”,即所謂的地域特色變得更為重要。中國當代建筑應重新審視一度被冷落的中國傳統(tǒng),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作品根植于文化底蘊中,堅持民族和地域特點,惠及民族與地域,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吸收創(chuàng)新,相信會得到國際建筑界更大的尊重,并成為其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當代建筑發(fā)展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縱觀建筑學的發(fā)展,它一直是一個有關空間、功能、形式和技術的呈螺旋狀推進的過程。更具體地說,它是一個在“形式與功能” “功能與組織”“組織與技術”“技術與經(jīng)濟”“經(jīng)濟與政治”“政治與社會”等關系之間迂回往復的綜合話題。作為建筑領域的永恒課題,它被不斷討論著。
回歸我們正身處的當代階段,建筑實踐主要面臨三大挑戰(zhàn)。其一是文化的挑戰(zhàn),即要在全球的“一體化”中,發(fā)現(xiàn)并維護各地域的個性與色彩。人們對于現(xiàn)代與外來文化的沖擊總存有一定的困惑感,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然的抵抗或接納。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建筑都須在世界與本土、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博弈中探求平衡,并建立起可以安身自強的核心價值。其二是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即面對著愈加匱乏的資源和愈發(fā)惡化的環(huán)境,建筑需要切實地回應生態(tài),可持續(xù)地發(fā)展。盲目開發(fā)的大時代已然遠去,當代建筑設計須通過更謹慎、更智慧的方法去營造親環(huán)境、甚至改善環(huán)境的建筑形式。最后是時代與科技的挑戰(zhàn),即面對21世紀日異月殊的科技進步,建筑須與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時代的產(chǎn)物相結合,以利用科技創(chuàng)造更舒適的生活。東西方對于舒適的定義雖不盡相同,但科技兩面性的背景使我們對于它的思索又須重回第一個挑戰(zhàn)——如何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兼顧文化傳統(tǒng)、激活地方個性,比如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形制已很難再滿足現(xiàn)代的生活要求。應對文化、環(huán)境、科技與時代的挑戰(zhàn),沒有既定答案,也無普適方法,同其他經(jīng)典的建筑課題一樣,它們仍需要我們去不斷地探索與實踐?!?/p>
MA Weidong
1《日本現(xiàn)代住宅12選》(寧波出版社,2005)
2《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3《西班牙建筑1997-2007》(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7)
4 a+u(中國專輯:百家爭鳴 ,日文版 ,2016)
5 a+u(中國專輯:百花齊放 ,日文版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