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明
中華文明的光明喜氣
薛仁明
(薛仁明先生,1968年生,臺灣臺南南部漁村茄萣人,系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薛氏來臺第十二代。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shù)學研究所畢業(yè)。19歲開始,有心于儒釋道三家。關(guān)注的焦點,是生命之修行與文化之重建。著有《胡蘭成·天地之始》《論語隨喜》《這世界,原該天清地寧》等。)
據(jù)現(xiàn)場錄音整理,未經(jīng)講者確認,僅供參考
整個大陸這些年來在發(fā)展國學,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國學里面有一個非?!爸匾钡氖?,好像也是一個一直有爭議的問題,關(guān)于“有規(guī)矩”。因為這個,我們今天來做一個調(diào)和,談一談中國文化的喜氣。
《論語》開始的時候說“不亦說(yue)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世界所有的重要經(jīng)典里面,只有中國的開篇就是悅和樂。
我講一個最形象、最簡單的說法:你學國學,學了半年之后,最簡單的一個判斷方法就是你看旁邊的人,他看起來正常,你應該高興,這就對了。如果這一點我們把它講得再更準確、范圍更小一點,就是回家看看,看到人都順眼,你的國學基本就上道了。
國學講了很多東西:“為萬世開太平”,要怎么樣改變世界云云,可是,回過頭,看我們另外一半的時候,還是怎么看怎么討厭,可能就有問題。學問里面真、假、虛、實都有,學任何再好的東西都容易掉進一些虛的、假的誤區(qū)。
一個點就是:中國文化本質(zhì)上是一個養(yǎng)人的東西。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把你的整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給養(yǎng)好。所謂“養(yǎng)好”的意思是什么?是整個生命狀態(tài)更好,然后你跟旁邊的人相處更好,現(xiàn)在整個狀態(tài)比以前好。我們把它歸根結(jié)底,歸結(jié)到最簡單最簡單的,是你跟你相處。如果你能清楚,你就可以知道它有一點是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里面它是最了不起的,它時時刻刻告訴你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定要先“修身”,一定要先從“齊家”做起,都齊不了家,還在那邊講報效社會?
國學的原點,它一定有一個目的,一定要有一種喜氣。要避免苦大仇深,苦大仇深的那種我們基本上勸他別再學了。
大家知道,很多人讀書腦子里的東西很糾結(jié)。我最喜歡跟北大人講一個事:我來北大后上了幾次課,我的心得是,北大的本科生一般而言長得比研究生好看,研究生長得比博士生好看,博士比他們老師好看。有一點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基本上還是可以成立??梢猿闪⒌囊馑际鞘裁??有些人讀書讀壞了,這個時代特別多。所以老子講“絕圣棄智”,我覺得成都尤其是這樣,成都可能是全中國極少數(shù)不求長進、散漫、胸無大志的地方,看起來它是缺點,但在今天這個時代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背后它是不是有一個特別大的智慧?
一開始跟大家講悅和樂,這個喜氣不是《論語》特有,它遍布整個中國文明的每一塊。
孔子講:“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跟他的學生講:“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夫子鼓勵大家讀詩,用盡了各種方法來“忽悠”大家趕緊讀詩,他講讀了詩可以“興”,什么叫“興”?就是狀態(tài)很好,精神抖擻,整個人有喜氣。
讀了詩可以“興”??墒悄銈?nèi)グ阎袊F(xiàn)代詩所有詩人的詩全都拿來,不管誰的,北島、海子等等,讀一讀你就郁悶,開始有一種自殺的沖動……中國的現(xiàn)代詩人,平常怎樣不知道,拍照片一定是清一色的郁悶,對不對?一個現(xiàn)代詩詩人,只要拍得郁悶,就顯得有深度。
有一個長沙的記者跟我講,說他前一天晚上因為工作去采訪了一個話劇,是根據(jù)張愛玲的《金鎖記》改編的。沒有去看戲之前其實心情挺好,看完之后就突然步伐沉重,吃飯不香,喝茶不進,睡覺睡不好。我說你是因為工作需要,自己要小心一點,因為你做這個工作每天就跟那些文藝青年打交道,不要太陷進去。什么叫文藝青年?就是沒事情把自己搞得很沉重的年輕人,對吧?
大家知道臺灣有一個著名的舞蹈劇團:云門舞集,林懷民。在臺灣是一個神話,什么叫神話呢?就是演出的時候,一兩千人的大劇場,他們在臺上面開始跳,通常大概過段時間,劇場里就會聽到輕微的打呼聲,再過一會而打呼聲就開始此起彼伏。再過半個小時之后,整個劇場估計一半的人都睡著了。而這神話的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一半以上的人睡著了,最后燈光打開的時候,全場熱烈鼓掌,都說太好了。更了不起的是什么?這些人是買票進來看的,這個不是神話,是童話,是皇帝的新衣。他們?yōu)槭裁纯锤栉??因為看這個代表自己的水平,是有文化、有身份的一個象征。
孔子講“興于詩”,可是北島、海子的詩你讀下來不會“興于詩”,這個問題在哪里?這個問題在于他們都是在用中文,寫西洋作品。現(xiàn)代詩基本上都是用的中文,里面全部是西文?!芭d于詩”是需要被界定的,哪些詩才會“興于詩”。不管是《詩經(jīng)》,還是李白、王維,那時候中國人為什么可以寫“興于詩”的詩呢?因為當時中國有重要的一個精神狀態(tài):要活得精神抖擻,要活得開心。
記得我第一次肅然起敬是聽說當年“汶川大地震”,整個四川震到七零八碎之后,成都人開始打麻將。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說實話我肅然起敬。中國文明它是很特殊的一種“興于詩”,那一種“悅樂”,那一種“喜氣”,一種力量,處處都在,雖然中國文化里面其實也有陰晴圓缺。
魯迅講的中國文化很多都沒有喜氣,魯迅講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但魯迅其實是把中國文化里少數(shù)的情況放大了一些,他講的不是不對,而是他講的更多的是個案、特例,或者說少數(shù)情況。
云門舞集《九歌》劇照
經(jīng)典是先圣、先賢他們從他們的生活、生命中所提煉出來的東西。生命狀態(tài)才是源頭活水,到現(xiàn)在中國還有這種鄉(xiāng)下老太太,八九十歲了,生命狀態(tài)好得很。沒讀過書,可是他們明白事理,他們對生命的掌握有時候特別好,怎么來的?一方面是他們很多人的生活、生命經(jīng)驗,另一方面就是以前任何人都看戲曲。戲曲對整個中國文明的提升和鞏固所發(fā)揮的能量其實遠遠超過四書五經(jīng),因為讀四書五經(jīng)的沒那么多,但中國每個人都看戲。所以我常常鼓勵學生的家長、小孩要看戲,不僅這樣講,我自己也以身作則。
程硯秋與昆曲大師俞振飛合作《春閨夢》劇照
2014年,當代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張火丁復出演出《鎖麟囊》,飾薛湘靈
我有一本書叫《人間隨喜》,最后倒數(shù)幾篇,有一篇里面有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是我兒子,大家可以看看我兒子長什么德行。他笑得很開心。不是因為面對鏡頭才這樣,他平常差不多就是這樣,當然被打的時候不是這樣。他的喜氣怎么出來的?他從小在老家,人群關(guān)系特別豐富,從小特別習慣祭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他是戲迷,一個京劇迷,從小接觸京劇,胎教有影響。
現(xiàn)在中國家庭,孩子一生出來就早教,從幼兒園開始補小學的東西,小學一二年級趕快讀小學四五年級的東西,不讓小孩輸在起跑線上。結(jié)果小孩學了不少知識,但是大家知道學所有的知識都是在概念上學的,在腦袋里學,但生命里面最重要的學習并不是概念的學習。
我的小兒子他還在娘胎的時候,有意無意的,一直是戲曲,一直有京劇。他出生沒多久后遇到了一個問題,他小時候有嚴重的氣喘,他喘起來嚴重到要送醫(yī)院急診,小兒科的醫(yī)師已經(jīng)把氣管擴張劑用到了最大劑量,他還是完全沒有緩解的跡象,問題很嚴重。小孩氣喘就是哭、鬧,他當時不管是氣喘還是平常生病、感冒,總要哭。那時候我內(nèi)人就抱著他,把電視打開看昆曲,看京劇,尤其京劇的那個京胡的聲音響起,他就緩和下來了。這個很有用,做父母的可以試試看,但更重要是你們要從自身做起。
大家知道現(xiàn)在京劇已經(jīng)沒落,幾十年前,在京劇黃金時代的時候有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曾經(jīng)有一時間段,四大名旦里面梅蘭芳被程硯秋給壓倒。結(jié)果到現(xiàn)在,梅派其實它的整個聲勢是遠遠在程派之上的。
為什么當時程硯秋會壓倒梅蘭芳,而現(xiàn)在只要講到京劇,我們一定先想到梅蘭芳?這個里面有一個小原因,是因為當時程硯秋他特別擅長演悲劇,而且演得好,在民國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時間,他反映出了社會的不公。可是事過境遷,中國人對這種興趣不大,他的演出讓人家看著心里沉重,大家就不愛看。程硯秋一輩子,為他量身打造的戲基本上全是悲劇,只有一出例外,晚年的《鎖麟囊》。這一出戲不是悲劇,而是典型的大團圓。結(jié)果到現(xiàn)在程派人最常演的就是《鎖麟囊》,只要演《鎖麟囊》基本就是票房的保證。
幾十年來,不知道多少人演過了,觀眾樂此不疲,為什么?因為臺灣那邊雖然一些人他們喊“臺獨”,可是臺灣的人骨子里面還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有一套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習慣。是什么?中國人喜歡大團圓,中國人習慣沒有那么多苦難,即使有苦難,中國人喜歡講:沒事。
中國人面對苦難,特別有能力把它翻過去,所以中國人喜歡講“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你感覺已經(jīng)沒戲唱了,中國人就相信肯定還有戲唱,這是我們這個文化的最根本的明亮,那個“喜氣”。中國以前的悲劇里面,可能最多我們看的應該是哪部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悲劇,可是演到最后,還是要把梁山伯和祝英臺變成兩只蝴蝶,比翼雙飛,飛著飛著大家又開心了。
可是古希臘時代,希臘人最擅長的就叫做希臘悲劇,這是希臘的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的西方人。所以現(xiàn)在所有的戲劇一定就是我剛才講的,你開開心心地進劇場,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出劇場,這個才是一出成功的戲,這是西方意義下的戲。
準確地講,不是西方的戲,是西方所有的藝術(shù)都是這樣。所以大家開開心心去看梵高的畫,通常也會拖著沉重的腳步出來。除非你看不懂。有人告訴我說:不會,我看著很好看,看得很開心。我說:恭喜你,你可以多看,因為你看著沒事。
如果你真的看得懂,你看著看著,你會看到一個顫抖的靈魂。你突然再看旁邊這個世界,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線條都是扭曲的,都在微微地顫抖。然后如果你看懂了,被感動了,還整天閑著沒事情去看,你走出去外面看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對勁。這個時候好處是什么?你開始有藝術(shù)修養(yǎng)。壞處是什么?你離癲狂或者離自殺近了。
所以現(xiàn)在中國有一些藝術(shù)家就是這樣,把自己搞得精神分裂的樣子,覺得這個才是一個像樣的藝術(shù)家。要是他說話心平氣和、開開心心,就不行。我們感覺藝術(shù)家反正一定要是個精神崩潰的狀態(tài),你才覺得他把生命的某些東西發(fā)揮出來了,這是西方概念。這就是為什么西方的藝術(shù)家不是癲狂就是早死,西方藝術(shù)常常這樣。
而如果回到中國,只要是一流的水墨家,譬如齊白石,譬如張大千,不到80歲以上,人家會問你到底夠不夠本事。畫家肯定要活到80歲以上,書家可能要活到90歲,為什么?因為中國的藝術(shù)跟西方藝術(shù)不同,他們的藝術(shù)是為了反映生命的困境,中國藝術(shù)他知不知道生命有困境?其實也知道,可是中國這種文化基本上把這種困境要么不當回事,就像成都人打麻將一樣;要么我們把它往后一翻,告訴你還有更要緊的事情。
中國文明的喜氣強大到什么程度?佛教當年傳進中國的時候,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再到南北朝開始興盛起來。最早的時候,魏晉南北朝,越早的佛像越像佛陀原來的樣子,那種樣子現(xiàn)在在哪里能看得到呢?在東南半島,東南亞小乘佛教的佛像。小乘佛教的佛像跟我們中國的佛像長得不一樣。第一個不一樣的是,他們的佛都沒有中國的佛那么圓潤,他們的佛,臉比較消瘦。第二個差別是,他們的佛都比較憂郁,有一點苦相,“苦集滅道”??墒牵覀儸F(xiàn)在看到的佛像基本上看不到有苦相,為什么?因為中國人不喜歡那樣,所以就幫佛陀整形,這個是一個集體無意識的過程,我們給他整形一千多年,到最后我們看,現(xiàn)在每個佛像都是帶有一個淺淺的微笑,好像不笑就沒有資格成佛。
梵高自畫像,1889年9月作,畫布,油彩,65厘米×54厘米,藏于巴黎奧塞美術(shù)館。這是梵高眾多自畫像中的最后一幅,無題。背景使用灰藍色的連續(xù)曲線,產(chǎn)生如旋渦般的效果,畫中梵高身著與背景色調(diào)一致的服裝,木然的神情與變動的背景形成對比
因為中國人的審美,覺得本來就該這樣,你沒事情苦著臉干嗎,笑吧。佛陀應眾生之情,他慢慢地笑了,眾生的“愿力”讓佛陀展開笑容,這個是中華文明的光明喜氣最了不起的一個改造。唐代佛教完成了中國化,什么叫“中國化”?最具象的說法,就是佛陀開始有了笑容。
接下來談一個大問題,為什么中華文明特別明亮,有這樣多喜氣,可其他的文化不是這么回事?這里面有比較復雜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現(xiàn)存的人類古文明都有大洪水的歷史記憶:《圣經(jīng)》里有諾亞方舟;佛教不斷講“渡”,到彼岸,為什么要“渡”?因為有洪水;中國《尚書·堯典》一開始講:“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日本神話《古事記》,都明明白白記載著大洪水。
當我們在這個劫難中時,可能還沒太大感覺,等到劫難過去,突然,我們就感覺自己像是變了。這個過程類似修行者所說的“開悟”,經(jīng)歷了“開悟”之后,看這個世界不一樣了。
簡單講,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整個精神都處在一種“無明”的狀態(tài)。佛教講人生苦海,因為人有“無明”?;浇涕_始則講“原罪”。佛教、基督教所談的,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底色,“食色,性也”,一輩子無非追求食物、追求繁衍后代。就像一只狗,從來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每天就忙著這兩件事,它也不需要知道。
但新石器時代人類打開了“慧眼”,明白了生命里面有另外一個東西。新石器的革命,是把人從“無明”帶到了“文明”?!拔拿鳌奔词恰兑捉?jīng)》所說的“天下文明”,有文采,有明亮。
新石器開創(chuàng)了這個文明。開始有音樂、陶器、天文……他們看這個世界覺得有新鮮感,有一種好意,意識到生命有一種莊嚴、一種非常棒的能量,它不是“無明”,它是明亮的、可以讓人悅樂的。這也是孔子所說的“興”。
據(jù)胡蘭成先生的說法,這場革命的主導者是女人,所以新石器時代清一色的都是母系社會。女人是根據(jù)什么意識到(文明)的?根據(jù)直覺。不是根據(jù)思維,也不是概念,而是根據(jù)我所說的“氣場”,用“感”,直接感覺。女人遠遠壓倒男人的一點是直覺能力。
云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頭部。云岡石窟是北魏(386—534)滅北涼后,內(nèi)遷修建麥積山石窟的涼州僧人開鑿的石窟。最初的曇曜五窟(第16—20窟)開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高13.7米的主像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以大佛為代表,云岡早期石窟佛像的服飾仍反映鍵陀羅造像和中亞游牧民族服裝的特點。云岡石窟晚期的造像開始流行“秀骨清像”,表明開始受南朝漢文化的影響
當時我們的這些女祖先憑著她們強大的直覺力創(chuàng)造了新石器文明,這個世界頓時煥然一新,變得明亮。但新石器文明有一個危機:經(jīng)過了幾百幾千年,沒有災難經(jīng)驗的人,感覺會模糊掉。這時候怎么辦?修行的人知道,一個人修出了某種狀態(tài),接著會遇到危機,會“退轉(zhuǎn)”。新石器文明也發(fā)生了類似的情況,面對這個危機,新石器文明走了三條不一樣的道路。
日本庭院楓樹
第一條路,就是慢慢黯淡下去,褪色,漸漸地會參雜一些舊石器的東西。大概目前全世界保留的新石器文明,基本上都是屬于這種形態(tài)。我住在臺灣偏僻的一個縣,我的鄰居是高山族之一,阿美族,很典型的母系社會,女人看起來人模人樣,男人沒幾個像樣。這就是新石器文明沒有經(jīng)過轉(zhuǎn)化,就這樣延續(xù)至今的形態(tài)。
第二個形態(tài),可能是最特殊的,這種形態(tài)全世界只有一個地方,日本。它基本上都保持著以前新石器文明的樣子,沒什么變動。外表上嫁接了一些中國的東西,骨子里面日本的東西原原本本,完好如初。現(xiàn)在去日本的人挺多,去了之后或多或少有些觸動。一方面是因為人家的“禮”很好,再來看到日本人的那種美感,實在是嘆為觀止。日本的所有東西,看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日本的文明底色的確是一個女人的模樣。
日本的東西,大家知道,都可以美到極致,美到讓你覺得不對勁,甚至有一種悲哀感,因為他們對美的執(zhí)念,產(chǎn)生強大的氣場。全世界,櫻花、楓葉只有在日本才種得那么漂亮。同樣的品種移栽別處,比如杭州、武漢、南京等地都有,但你看到時會覺得比不過日本。這是日本這個民族集體的“愿力”,改造了他們的楓樹跟櫻花。這其實不完全是開玩笑,大家知道人的氣場是會影響植物的。日本幾千年來,這樣集體的氣場,的確是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因為對東西的一絲不茍,所以德國人的工業(yè)產(chǎn)品才可以做到那個地步。日本一樣做得好,一樣是一絲不茍。但他們一絲不茍的不是對規(guī)矩、秩序、法的一絲不茍,而是情感上的一絲不茍。日本所有工業(yè)產(chǎn)品之所以做得那么好是因為:細心、體貼,他會幫你想,你應該會有什么需要。我以前去到我一個同學那邊住,他的冷氣機是美國西屋(Westinghouse)的,睡了一夜才知道美國人跟日本人實在太不一樣了,西屋冷氣機好像戰(zhàn)車一樣,一方面超級冷一方面實在是太吵,咣咣咣……日本的冷氣機就不一樣,尤其日立,就是強在幾乎沒有聲音。為什么?因為日本人最怕打擾人家,細心、體貼,有時候細心體貼得接近神經(jīng)質(zhì)。
而日本人對人之有俠情,簡直可怕。當年孫中山在日本搞革命,就有一群日本志士,他們圖孫中山什么?孫中山一無所有,將來孫中山真的革命成功了,封官加爵也輪不到他們??墒悄切┤毡九笥褜O中山的資助完全是沒條件的,為什么?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純粹是一份俠情。男人在幫別人的時候其實有時候會比較容易有目的性,女人卻是常常沒有目的性的,有時候純粹就是覺得她被你感動了,她是不圖任何東西的。
日本整個文明的底色就是女人的底色。這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女人文明,長處短處都有,可它就是非常有特色。
世界上的新石器文明走的第三條道路是什么?走這條道路經(jīng)過了一個特殊的轉(zhuǎn)化。
新石器文明是來源于直覺,直接“感”,用《大學》里面說的話這東西是“格物”?!案小笔且粋€“知其然”的東西,知其然的東西沒有經(jīng)過轉(zhuǎn)化就會慢慢模糊。后來,經(jīng)過了幾千年,在全世界開始有幾個地方,四個地方做了轉(zhuǎn)化的工作,讓“知其然”變成“知其所以然”,用《大學》里面的話講就是“致知在格物”?!爸渌匀弧本褪抢碚摴ぷ?,是學問的工作,這個工作由誰來擔當?男人。男人天生對理論有興趣,所以他做了這個理論化的工作,把女人知其然的東西說出一個所以然之后,一切都明白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二個偉大的革命。
米開朗基羅壁畫《創(chuàng)世紀》局部,《逐出伊甸園》,1508-1512年,意大利,油彩壁畫,570cm×280cm,現(xiàn)存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大廳天頂
做理論工作需要一個工具,文字。直覺是不需要文字的,直覺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有很多十七八歲光芒萬丈的女作家,常常寫兩本驚天動地的書,彗星一樣,到了三四十歲就不寫了,沒了,為什么?因為當初她寫出那么了不起的東西是憑著直覺寫的。后來文字用多了,思考多了,妨礙了她的直覺。男作家少有這樣的情況,因為男作家的寫作主要憑的不是直覺。結(jié)果男人開始主導這場歷史革命,開始做學問,所以后來的這幾個文明變成了父系社會,就是后來的四大古文明。
一開始的路就不同,不同在中國的理論化過程中,我們好像一直記得那個源頭活水,“致知”的源頭是“格物”,所以中國的致知格物之間沒有斷裂。西方是 “致知”獨立出來,他們的理論開始繁衍,學問理論越來越龐大,一直發(fā)展出一種學問叫做抽象學。所以西方人擅長邏輯思考,西方人的形式邏輯很強大。而中國的東西為什么永遠不清不楚,是因為我們的“致知”跟“格物”還是綁在一起。
分道揚鑣還有一個非常好的證明,就是雙方使用不同的文字。中國是表意文字,文字它本身既是一個符號,本身是有美感的。在沒有簡化以前,中文字都有表情,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沒有表情的。它只是組成詞來代表某一個概念,本身沒有表情。中文字的“致知”和“格物”是綁在一起的,西方它是斷裂的。這種斷裂造成后來西方文明的一個特征,就是西方文明里的所有東西都是二元論。
如善惡對立,常常西方會提到某某是“正義的化身”,要對抗邪惡,所以西方發(fā)展出西醫(yī),面對病毒是要消滅。大家應該知道中醫(yī)基本上不講消滅病毒,不會說要把那些壞的東西殺死,中醫(yī)講“扶正祛邪”,把正氣扶起來,壞的東西姑且由它,和它和平相處,時間一久,不見了。
西方講“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把神跟人之間分得清清楚楚。中國人就分不清楚,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孔子到底信不信神?不太清楚。“祭神如神在”,到底在不在,不知道。中國到底信不信神?其實信的,可是外表看起來又不信,很含混。
這種中西方的截然不同,回到光明喜氣上來,正是因為西方的那種分離,本質(zhì)上是由于他們的“致知”脫離了“格物”。西方神話里,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被趕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吃了禁果,很多人說禁果就是發(fā)生男女關(guān)系,這個說法應該是胡思亂想。男女關(guān)系堂堂正正,沒有男女關(guān)系世界就要滅種。這是天經(jīng)地義。上帝如果因為這個要趕他們出去,那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所謂偷吃禁果,我的理解,基本上是他們吃了理論學問知識的“果”之后,后來覺得不對勁,好像他們做錯了什么。為什么?因為脫離了原來的“格物”。脫離了原來那個光明喜氣的狀態(tài)??墒腔夭蝗?,所以他們把那個隱隱約約遙遠的記憶,叫做黃金時代。
中國很多時候也有這個危機,恰恰是因為有這個危機,老子很早以前就告訴大家“絕圣棄智”,其實就是擔心大家追求知識、追求學問,而忘了什么是根本。是讓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變好,讓我們的生命中煥發(fā)出那一個光明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