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不爭
《三國演義》的疏漏
文_宗不爭
魯迅曾言,“諸葛多智而近妖”,近人多斷章取義,以至于,言及諸葛孔明,或則奉若神明,或則鄙薄多疑。
魯迅此語,出自《中國小說史略》,原文為:“……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句話,本意是批駁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刻畫人物的手法,太過于夸飾浮華,沒有節(jié)制,以至于不能客觀地表現(xiàn)人物,反倒是令人覺得虛假。
魯迅不遺余力,整理國故,尤其為歷代文論所不重視的“小說家言”正名,并無批判之意。如果說有,也只是他認為“小說”被視為“末流”,不被文史學(xué)家所重,是一大缺憾 ,應(yīng)當(dāng)撥亂反正。只是時人多記住他“打倒孔家店”的野心,認為他批判“吃人禮教”的同時,連帶著認為他也在批劉備、批孔明,實屬謬誤。
諸葛多智,世所公認?!度龂萘x》中,諸葛亮屢出奇招,施計用兵,幾可通神。向天借東風(fēng),以草船借箭,以空城退敵,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羽扇綸巾”,本是形容周瑜周公瑾的,卻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中意外地安置在了諸葛亮的形象上。這種錯位在《三國演義》中比比皆是,以至于,我們很難拋棄掉《三國演義》為我們建立起來的初始印象,而去歷史中探尋相對真實的人物形象到底為何。
在《三國演義》里,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但史實中并無關(guān)于張飛相貌的記載,如果張飛確實異于常人,不應(yīng)沒有記述。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為妻,世稱大張后、小張后,相貌應(yīng)當(dāng)不俗。歷史上的張飛善草書,喜畫美人,是文武雙全的英雄。
對比張飛關(guān)羽二人,《華陽國志》卷六說二人“勇冠三軍,俱稱萬人之?dāng)场保谛愿裆蠀s各有差異,關(guān)羽善待卒伍而驕士大夫,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中華書局今本。原為魯迅在北京大學(xué)授課時的講義,后經(jīng)修訂增補成書,主要講述中國古代小說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是中國第一部小說專史
日本電子游戲系列《真·三國無雙》中出現(xiàn)的諸葛亮形象,錯安“羽扇綸巾”且風(fēng)格鬼魅,可以認為是誤解所謂“近妖”之說的一種表現(xiàn)
諸葛亮彩像,故宮武英殿藏本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張飛遷為車騎將軍,領(lǐng)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同年,劉備為了給關(guān)羽報仇,發(fā)兵征東吳,張飛也在閬中準備出兵與劉備會師江州。史載劉備曾告誡過張飛,“刑殺過差,鞭撻健兒,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張飛沒有醒悟,終被部下殺害,其部將張達、范強(《三國演義》中作“范疆”)“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quán)”,二人本欲到孫權(quán)那里去邀功請賞。走到云陽時,聽到吳蜀講和的消息,便慌亂把張飛的頭顱丟入長江之中,當(dāng)?shù)厝说弥菑堬w將軍,遂厚葬,修祠立廟?,F(xiàn)存閬中張飛廟與云陽張桓侯廟,因此有了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的說法。
閬中張飛墓 相傳“身葬閬中”之冢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為何要如此夸大其詞?竊以為,一是羅貫中本人仍是受了“話本”的影響,刻意要凸顯人物的特色,以便與傳播流行,不免媚俗。二是宋元之后,禮教下延,儒家思想逐漸被條陳僵化,去本意漸遠,在創(chuàng)作與闡釋之間,不免有所齟齬。
劉關(guān)張與諸葛亮,是羅貫中按照“智、仁、勇”的特點來刻畫的。劉備仁愛,諸葛亮多智,關(guān)張驍勇,再貫穿以忠義之旨,就是蜀國能得以三分天下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
之所以如此說,得自《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亦有,“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儒家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的五?;蛭宓?,成型于獨尊儒術(shù)的漢朝,孔子時代,則是智、仁、勇,《論語·子罕》載:“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钡搅嗣献訒r代,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即孟子最為著名的“四心說”、“四端說”,容納了仁、義、禮、智四端。
單說諸葛亮,何為“智”呢?
《荀子·正名》中說:“知而有所合謂之智?!泵献觿t稱:“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先秦,“智”通“知”,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按儒家的說法,它的基礎(chǔ)是“是非之心”。是非,字面上看就是“是”或者“不是”,某物“是其所是”,是它的存在之根源,需要格物致知方可確知“物之理”。
因此,這個“智”可以下延到最基本的術(shù)與技,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里寫:“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敝T葛連弩、木牛流馬在今天看來,算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其實諸葛亮只是因循萬物之理,妙手偶得。至于八陣圖,則是奇門遁甲之術(shù),亦是上古流傳的奇術(shù),諸葛亮只是參悟修正。《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智慧,基本上集中在這個關(guān)乎謀略巧思的層面。這個層面雖是末流,但卻能夠提供最多的故事素材,能夠引人入勝。小說家于此處用力,也情有可原。
“是非”亦可引申至“對錯”,對錯不同于是否,它的依據(jù)來自綱常倫理。因此,智在更高的層次上通于仁。大智必是大仁。仁者,愛人。仁是儒家至高的倫理追求,自然也是“是非”的判斷依據(jù)。這層“智慧”,《三國演義》中便不太明顯,在《三國志》中倒是有所顯現(xiàn)。“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逼渥⒁段菏洗呵铩罚骸傲磷靼藙?wù)、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xùn)厲臣子?!敝T葛亮之功,在攻占征伐,治國平天下,亦在灑掃應(yīng)對,修身齊家。
孫中山在《軍人精神教育》第五課中,援引“智仁勇”三種精神以教化軍人,稱:“〔軍人精神〕第一之要素為智,能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無不如志?!贝颂幹爸恰保讶话N豐富,不僅是計謀而已了。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一直乃謀士文臣形象,他逝世后,卻謚號為“忠武”,其一是因為他生前即為“武鄉(xiāng)侯”。其二是因為遵從“謚法”:“危身奉上曰忠?!薄皠倧娎碇痹晃?,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保ā兑葜軙罚┢淙齽t是因為文事武備,武事文備,文武不分家,諸葛亮能諫言獻策,亦能征伐攻討,謚為“忠武侯”當(dāng)之無愧。
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民國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