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 摘編_陳俁
希臘的誘惑
文_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 摘編_陳俁
【編者按】:
本文選自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獲救之舌》一書。在瑞典文學院給他的授獎詞里,有這樣的話:他成長起來的獨特環(huán)境,他所經(jīng)歷的許多引人注目而動人心弦的遭遇,以及他為求廣博知識而獨一無二的受教育過程,都在他的自傳體作品中別具一格、非常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本文正是卡內(nèi)蒂童年教育生活的一段記錄,他在其中回憶了古希臘文明帶給自己的第一次沖擊,回憶蘇黎世學校教育給他留下的恒久觸動??▋?nèi)蒂自幼熱愛閱讀,曾坦言奧德賽是他一生的燈塔。古老的英雄故事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我們倘若能在作家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剖析中捕捉到一二,再反觀自己的生活,許多事情也許就變得清晰了。
從一九一七年春季開始,我進了萊米街上的州立學校。每天上學去和放學回來的路變得很重要了,在這條路的起點,剛剛穿過奧提克爾街之后,我總碰到一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一個長著一頭美麗白發(fā)的先生在那散步,身板筆直,神情恍惚,他走一小時路,就停下來,尋找什么,然后又換一個方向。他有一條雪山救人犬,他總是對它喊道:“紹多,到爸爸這兒來!”有時那條狗跑過來,有時它接著往前跑,它就是那個爸爸要找的東西??墒撬麆倓傉业剿土⒖逃职阉?,仍像先前那么精神恍惚。他的樣子在這條相當平凡的大街上顯得有點怪異,他不斷重復的呼叫聲惹得孩子們大笑,但是他們沒當著他的面笑,因為他身上有某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東西,他傲然前視誰也不看。孩子們只是回到家中說起他來,或是當他不在場,或是他們在街上玩時才笑。他叫布索尼,就住在拐角的房子里,我后來才知道他的狗叫基歐拖。這兒所有的孩子都談論他,可不是作為布索尼,因為關于他,他們一點都不知道,而是當作“紹多,到爸爸這兒來”來談。那條雪山狗使他們著迷,但是更主要的是因為這位英俊的老先生把自己說成是它的爸爸。
圣伯納犬
上學的路大約走二十分鐘,我一天天接著編長故事,可以編幾個星期。我講給自己聽,聲音不太大,但是可以聽見我喃喃自語,如果我碰到使我覺得不舒服的人,就壓低聲音。我對路很熟,可以根本不用注意我周圍的事,不論是左邊還是右邊都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但是也許在我眼前,也許在我的故事里卻有許多特別的事情。故事編得非常動人,如果冒險經(jīng)歷十分緊張,出乎意料,使得我不能再保留在自己心中,我就講給弟弟們聽,他們急切地想知道下邊怎么樣了。這些故事都與戰(zhàn)爭有關,具體地說,和結束戰(zhàn)爭有關,要打仗的國家必須受到教訓,即常常被打敗,直到他們投降。其他的國家受到和平英雄的激勵,團結起來,他們強大得多,最終勝利了。但是勝利來之不易,要經(jīng)過無數(shù)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總有新的花招和陰謀。這些戰(zhàn)役中最重要的是死者總會復生,為此發(fā)明并使用了特殊的魔法,每當所有的死者,包括不肯停止打仗的壞的一派的死者突然從戰(zhàn)場上站起來,又復活了時,總給我的小弟弟們——一個六歲,一個八歲——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這些故事的結尾都是一樣。在講述冒險的戰(zhàn)爭故事的這幾周內(nèi),我一再感到勝利后的歡樂和光榮,講故事的人得到真正報酬的時刻,是所有人毫無例外地重新站起來,得到生還的時刻。
本文作者: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英籍作家。保加利亞出生的瑟法底猶太人小說家、評論家、社會學家和劇作家,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德語寫作。有長篇小說《迷惘》等。1981年,作品《迷茫》獲諾貝爾文學獎 。
蘇格拉底
我的學校一年級人還不少,我誰也不認識,當然我一開始總注意和我興趣相同的少數(shù)同學。如果他們掌握了什么我所缺少的本領,我就欽佩他們,密切注視著他們。岡茨霍恩的拉丁文特別優(yōu)秀,雖然我從維也納來已經(jīng)占了優(yōu)勢,他可能還愿意和我較量一番,然而這是極少數(shù),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掌握了古希臘字母的同學。他是為自己學的希臘文,因為他寫了好多,就把自己看成詩人,希臘文成了他的秘密文字。他寫滿了一本又一本,一本寫完了他就交給我,我翻著本子,一個字也不認識。他不把本子放我這兒放太久,我剛剛說出欽佩他的才能的話,他就把本子從我手中拿走,飛快地把一本新的悄悄放到我的眼前。他像我一樣迷上了希臘歷史。給我們講課的歐根·米勒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是當我關心希臘的自由時,岡茨霍恩則想著希臘的詩人。他不愿意說他對希臘語言還什么都不懂,也許他為了自己也已經(jīng)開始學了,因為每當我們談到從三年級開始我們將分道揚鑣——他想進文科中學——時,我總懷著崇敬而又有點嫉妒的心情說:“那你就有希臘語課了。”這時,他總高傲地解釋:“我能更早就會念?!蔽蚁嘈潘?,他不是個說大話的人,他宣布要做什么,總能干到底,還能做出許多甚至他沒說過的事。他對于一切慣常事情的蔑視使我回憶起我在家里就看慣了的那種態(tài)度,他只是不說出來,如果談到一個似乎不值得稱作詩人的對象,他就轉過身去,沉默不語。他的腦袋又細又長,好像擠扁了似的,抬得很高,歪著,有點像一把打開后沒關上的折刀。岡茨霍恩從不會說一個下流的壞詞,在班級里他顯得和別人的距離很遠,大概沒有一個抄他作業(yè)的人會想到,他是裝得仿佛沒有發(fā)覺,不把本子挪近一點,但是也躲不開,因為他允許這種行為,讓別人隨便抄。
當我們講到蘇格拉底時,全班都開玩笑,把蘇格拉底當成我的外號,也許是為了輕松一下。這事就這么簡單,沒什么更深的意義,但是一直這么叫下去了,岡茨霍恩卻把這個玩笑往心里去。有好長時間我看見他忙著寫什么,同時還不時用考查的眼光打量我,并莊重地搖搖頭。一周后他又寫完一本,可這次卻說他想念給我聽。那是一個詩人和一個哲學家的對話,詩人叫克爾努拖圖姆,這就是他,他喜歡用拉丁文的翻譯稱呼自己,哲學家是我。他從后邊開始念我的名字,于是成了兩個丑陋的名字,賽勃·伊特納庫斯,這根本不像蘇格拉底,而是一個惡劣的詭辯家,那些反對蘇格拉底的人們中的一個。但這還是對話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詩人從各個方面使可憐的哲學家難看,最后終于把哲學家擊敗,把他駁得體無完膚。岡茨霍恩于是滿懷勝利信心給我朗讀,我可一點也不覺得受到傷害。因為顛倒了的名字跟我毫無關系,要是涉及我真正的名字,那我會很敏感地作出反應的。我很滿意,他從他的本子中找出一本讀給我聽,我覺得自己地位提高了,仿佛他向我透露了希臘神話的秘密。我們之間沒有什么變化,當他過了些時候——就他的情況來說,是有些遲疑地——問我,想沒想到寫一篇反駁的對話,我實在大吃一驚。他的確說得對,我站在他一邊,一個哲學家站在詩人旁邊是什么樣呢?我好像也根本不知道應該在一篇反駁對話中寫什么。
希臘神話:佩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禮
我受路德維希·艾倫博根的影響是通過另一條途徑,他和母親來自維也納,他也沒有父親。威廉·艾倫博根是奧地利國會議員,一個著名的演說家,他的名字我在維也納時就常聽說,我向這位少年問起此人,他使我吃了一驚,他平靜地說:“那是我叔叔?!甭犉饋砗孟駥λ麃碚f無所謂似的。不久,我知道了他在各種事情上都這樣,他顯得比我大,不僅是個子高,因為差不多大家都比我年長。他對那些我根本一點不懂的東西感興趣,可這是在偶然的機會順帶得知的,因為他不賣弄這一點。他不高傲也不謙虛,這樣他的好勝心就不在班級里表現(xiàn)出來了。他比較健談,參加每一次談話,只是不喜歡把他的東西拿出來,也許因為我們中間沒有人熟悉那些。我們的拉丁文教師畢萊特爾和其他教師樣子不同,不光是因為他長了個甲狀腺瘤。艾倫博根和他作特殊的簡短談話,因為他們讀同樣一些書,互相說得出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聽過的那些書名,一起深入討論、評價,而且常常意見一致。艾倫博根說得很客觀、平靜,沒有年輕人的激動,倒是畢萊特爾情緒變化無常。每當這樣的對話開始后,全班都聽著,卻一點也不懂,沒有一個人知道談的是什么。直到最后艾倫博根還像開始時那樣無動于衷,畢萊特爾卻可以看出對這些談話是比較滿意的,而且在艾倫博根面前他有一種敬佩心情。對艾倫博根來說,在學校里學什么并不重要,我確信,艾倫博根反正什么都懂,畢萊特爾實際上并不把他算在其他學生之中。我喜歡他,可更多是像喜歡一個成年人那樣,而且我在他面前有點害羞,因為我對于有些東西,特別是我們在歐根·米勒的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有那么強烈的興趣。
在這個學校最初打動我的真正的新的課程是希臘歷史。我們有歐克斯利寫的歷史課本,一本是關于一般歷史的,一本是瑞士史。我同時讀兩本歷史,兩本的課文銜接得這么緊,使我覺得完全是結合在一起的。瑞士的自由使我想到希臘的自由,對于在漫泉關的犧牲,摩爾加藤戰(zhàn)役的勝利為我作了補償,瑞士的自由我是作為一種現(xiàn)實親身經(jīng)歷了的,而且有切身感受。因為他們自己決定,不服從任何一個皇帝,所以他們做到了不投入世界大戰(zhàn)。作為戰(zhàn)爭最高統(tǒng)帥的皇帝們我并不覺得可怕。其中的一個,弗蘭茨·約瑟夫,幾乎引不起我的注意,他很老,說話很少,每當他出來,一般只說一句話。我站在爺爺一邊,覺得皇帝是個沒生命的東西,無聊得很。我們每天給他唱頌歌“上帝養(yǎng)育”“上帝保佑”,他好像顯得非常需要這種保護似的。我們唱頌歌時,我從來不看掛在祭壇后墻上的皇帝肖像,而且腦子里也盡量不想他的模樣。也許我從范妮——我們的波西米亞保姆那里接受了對他的反感,每當提到他時,范妮臉上都沒有表情,仿佛他對于范妮不存在似的。有一天,我從學?;貋?,她嘲諷地問:“又給皇帝唱頌歌了吧?”我看見畫上的威廉,德國皇帝身披閃閃發(fā)光的盔甲,還聽見他針對英國的充滿敵意的言論。如果英國參戰(zhàn),我總站在英國一邊,根據(jù)我在曼徹斯特理解的一切,堅定地相信,英國人不要戰(zhàn)爭,是他通過進攻比利時挑起的戰(zhàn)爭。我同樣反對俄國沙皇,我十歲在保加利亞做客時聽到過托爾斯泰的名字,人家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把戰(zhàn)爭看成謀殺,而且不怕把這個看法對他的皇帝說出來。人們說起他來還像他沒有真的去世一樣,雖然他已經(jīng)死去好幾年了?,F(xiàn)在我第一次在一個共和國里,遠離一切皇帝統(tǒng)治,滿懷喜悅地學習這個共和國的歷史。不要皇帝是可能的,人必須為他的自由而斗爭,早在瑞士人以前,希臘人很早就成功地起來反抗可怕的權勢,宣布他們贏得了自由。
今天說這些我聽起來也覺得平淡無奇,因為當時我正為這種新觀點所陶醉,我用這個觀點向和我談話的每個人游說,我給馬拉松和薩拉米斯的名字編出野蠻的曲調(diào),我在家里無數(shù)遍地唱這些調(diào)子,總是只唱這樣一個名字的三個音節(jié),一直唱到母親和弟弟頭昏腦脹,逼我住口為止。我們的歐根·米勒教授的歷史課,每次也有同樣的效果。他給我們講希臘人,他那雙睜得很大的眼睛好像是一個陶醉了的先知的眼睛,他根本不看我們,而是看著他說到的內(nèi)容,他的話說得不快,可是不中斷,他的演說有一種猶如徐緩的海浪的節(jié)奏,拍打著海岸或涌向水中,使人總覺得像在海里。他用指尖抹抹滲出的額頭,有時也撫摸卷曲的頭發(fā),像一陣風掠過一樣。時光就在他咂咂作響的激情演說中流逝,每當他換一口氣達到新的興奮時,都好像大口啜飲。
但是有時也浪費時間,也就是他提問我們的時候。他讓我們寫作文,給我們講評,這使人感到遺憾,不然他就會把我們帶到海上去了。我常常舉手回答他的問題,這樣那種不快很快就會過去,同時也為了向他證明對他講的每一句話的熱愛。我的回答聽起來很像他自己激情演說的一部分,而且使其中有些反應稍慢的同學們不高興,他們不是來自一個帝國,希臘的自由對他們沒有更多的意義,自由在他們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事,用不著先由希臘人代表他們?nèi)ペA得。
希臘盲詩人荷馬
在這段時間里有這么多事情通過學校記在我心中,而往常只是通過書本。我從老師口中學到的東西始終保持著他講出來時的生動形象,并且在我的記憶中一直屬于他所有。也有這樣一些老師,我從他們那兒什么也沒學到,然而他們通過他們自身,他們特有的形象、動作、說話的方式,特別是通過人們感覺到他們的好惡,給我留下了印象。有各種程度的友善和溫暖,我回想不起來有哪一個人不為正義而努力。當然并非所有人都善于使反感或友好完全隱蔽起來,再說,內(nèi)在力量、耐性、敏感、期望也有所不同。歐根·米勒由于他講授的對象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激情和講故事的才能,另外他還表現(xiàn)出了超出這些義務之外的東西,因此我從第一節(jié)課起就迷上了他,每周都扳著手指數(shù),渴望上他的課。
德語教師弗里茨·洪齊克爾碰到的困難要大些,他這個人比較枯燥乏味,也許是受了他那發(fā)育不良的身材的影響,稍稍有些嘎嘎作響的嗓音,也沒能改善那樣的身材引起的后果。他個子很高,胸膛狹窄,好像立在一條長腿上,每當他等著我們回答時,總是耐心地沉默不語。他不指責誰,也不干涉誰的事,他的保護措施是揶揄的微笑,他堅持這樣笑,甚至在不合適的場合也常這樣。他的學問四平八穩(wěn),也許是過于刻板,學生不會被他牽著走,但是他也不會把人引上歧途。他非常注意分寸和實際的行為舉止,很少有早熟和亢奮狀態(tài),我覺得他是歐根·米勒的反面,這個看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后來,他離開一段時間后又來到我們中間時,我發(fā)現(xiàn),他博學多識,只是他的博學缺少自信和激情。
拉丁語教師畢萊特爾更有個性,他每天帶著那個大腫瘤出現(xiàn)在班上的勇氣,迄今仍使我欽佩不已。他喜歡待在教室的左角,在那里他可以使頭上有腫瘤的那邊少朝著我們一些,左腳抬起來,放在一只矮凳上。他講課很流利,聲音柔和、輕盈,沒有過分的激動,即便他生氣了——有時他也有理由生氣——也不提高聲音,只是說得稍稍快點。他教的拉丁文基礎課肯定使他覺得無聊,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全部行為舉止才這么富于人情味。懂得較少的人中沒有一個人會有受到他的壓力、甚至全完了的感覺,拉丁文學得好的人也不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他的反應從來都不能預測,可是也根本用不著害怕,一句短小、稍稍有點嘲諷意味的評語,實際上就是他給一個學生作的全部評價。有時學生不理解,那評語好像是他只為自己使用的含義豐富的一種私人措辭。他狼吞虎咽地讀書,可是我從沒聽他說過他在讀什么書,因此,我沒記住一個書名。他喜歡愛與他交談的那個艾倫博根,艾倫博根也有和他一樣的沉思、不動感情的習慣,只是沒有嘲諷,而且不過高評價我們從畢萊特爾那兒學到的拉丁文的意義。畢萊特爾感到我走在全班的前邊不合理,有一次他十分明確地對我說:“你比別人學得快,瑞士人發(fā)展得慢點,可是以后他們會趕上來的,你將來會吃驚的?!彼山^不是排外,我在他和艾倫博根的友誼中已經(jīng)看到了。我察覺到畢萊特爾對于人有特殊的開闊胸懷,他的思想是世界主義的一種,我相信,他必定也要——不僅為了私人目的——把它寫出來。
教師的性格的多樣性令我吃驚,這是我頭一次意識到一種生活中的多樣性。他們?nèi)绱碎L時間地站在我們面前,他們每一個行動都處在我們一覽無余、不停頓的觀察之下,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的,總是我們注意的真正的對象。他們在我們面前擁有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使人眼光敏銳,有批判眼光和狡黠,我們必須對付他們,同時又不使自己太為難;他們平時生活中的秘密,在他們不作為表演者站在我們面前的全部時間里的秘密;他們換著登臺,一個接一個地上臺,在同一地點,演同一個角色,抱著同樣的目的,這樣使我們可以比較優(yōu)劣——這一切合起來的作用是一所學校,完全不同于本來意義上的學校,即一種人的多樣性的學校,如果再說得準確一些的話,就是第一所有意識的人的知識的學校。
研究這以后的生活可能并不困難,也許還挺吸引人。人們又碰上哪些叫其他名字的教師,學生喜歡什么樣的人,哪些人由于過去的反感只被他們放在一邊,由于早期的認識會作出什么抉擇,要是沒有早期的認識也許會做出另外什么事,等等。早年學到的幼稚的動物類型學一直還留在心中,現(xiàn)在又重疊上了新的教師類型學。每一個班上都能找到對老師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學生,他們給其他人表演。一個班級要是沒有這種教師模仿者就有點死氣沉沉的。
當我現(xiàn)在回想他們時,我驚訝那些蘇黎世的老師們性格竟然如此豐富多彩,各不相同。我從許多老師那里學到不少東西,這和他們的心愿相符。奇怪的是,五十年后我對他們的感激竟越來越強,而且,就是那些我從他們那兒沒學到多少東西的老師,他們作為人的形象也如此清晰地出現(xiàn)在我面前,以至我正為此對他們感到有點內(nèi)疚。他們是我后來作為世界的本源,作為世界的居民接受下來的最初代表,他們是獨特的,不會混淆的,在質(zhì)量上屬于最高一級的。他們同時也是人物形象,具有各自的不容抹煞的個性。在個性化和類型化之間的流動是詩人的真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