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弘道書院_王化橋 宗不爭(根據(jù)錄音整理,有刪節(jié))
“人之初,性本善”釋義
——兼談傳統(tǒng)兒童閱讀的價值
成都弘道書院_王化橋 宗不爭(根據(jù)錄音整理,有刪節(jié))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大家都在倡導閱讀,營造書香校園、建立學習型社會等等。但諷刺的是,近年來知識分子自殺的越來越多,青少年抑郁也越來越多。今年開春,華東師大的青年學者和西安的天才少年都特別愛閱讀,究竟怎樣閱讀才能讓我們的生命更美好、更健康、更快樂,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閱讀是怎樣展開的,因此,成都弘道書院宗爭博士和王化橋院長為我們帶來一場專題講座——
千百年來,《三字經(jīng)》開篇這兩句,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立教之基,是兒童啟蒙的第一教材。90年代新加坡出版的英文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加以推廣??梢?,它是有價值的。
但我們從行業(yè)里知道,很多一線老師對于教育局要求兒童讀《三字經(jīng)》比較反感,認為古代的教條會束縛孩子的思維。而且,這也有可能違背《幼教指導綱要》的某些規(guī)定。更多的是家長不理解,有家長對開篇第一句就有疑問:憑什么說人性本善呀,我家小兒子一生下來就特別自私。前些年,有些學校在倡導“狼性教育”,認為現(xiàn)代社會競爭很激烈,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在社會上會很吃虧。前幾年,深圳南山區(qū)學府小學在廣場上立了一群張牙舞爪的巨狼雕塑。
可是,我們想一想,人與人之間只有競爭嗎,父子、母女之間難道沒有天性的愛嗎?同學、朋友之間難道不需要幫助嗎?沒有合作,憑什么在殘酷的市場中競爭。再說了,現(xiàn)代社會能保證每一個小孩長大了都成功嗎?不一定,萬一這個孩子沒有成為大老板,萬一他遇到挫折怎么辦,他是不是還需要一些更基本的品質(zhì),比如樂觀、幽默、善解人意。為什么要把狼性放在首位。
更多的是知識分子反對“性本善”:認為人首先是動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動物界的基本法則。西方人確信性本惡的,所以崇尚法治,提倡權(quán)力制衡,不相信圣人和青天大老爺,表現(xiàn)在宗教上,就是人有原罪,所以在制度設(shè)計上,是要防止人們這種傾向。
中國則相信人性是善的,所以強調(diào)道德感化,從而忽視了法律制度的約束作用。近代中國加強了法制建設(shè),但仍然擺脫不了人治的痕跡,老百姓仍寄希望青天政治,要求人人向圣人標準看齊,其實可能把人變成偽君子。中國人認為的“性本善“,與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有密切關(guān)系,在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活動中,足以應(yīng)付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基本無需展示原始的本能,取而代之的是人的社會性占主導?!按嫣炖?,滅人性”是這一現(xiàn)象的寫照。西方是游牧民族,人性惡的原始本性更能展現(xiàn)……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可惜,這位知識分子對“性本善”的理解根本是錯的,翻遍中國的經(jīng)典,圣人從來沒有說過,人性就是善的。其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古代中國真的只是農(nóng)業(yè)社會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是干什么用的,兩宋時期,國家的工商業(yè)收入一度占國家財政的八成。相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明確反對商業(yè),而提倡農(nóng)業(yè)。西方第一個經(jīng)濟學派正是法國的“重農(nóng)學派”。
說到“存天理,滅人欲”,朱子的原話是什么,“一夫一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每天大魚大肉,這是人欲,長期這樣也會生病,是不是應(yīng)該存天理,滅人欲?
現(xiàn)在來說一說“性本善”究竟是什么意思。
性,《說文解字》曰:性,人之陽氣也;性,善者也。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董仲舒曰:性者,生之質(zhì)也。從心,生聲。
本,是樹木的根,枝葉、花朵則是末。“本末”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洞髮W》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苯K始、先后、本末等,中國人一向更為重視“本”,“本固枝榮”,“本立而道生”。本是源頭,末是流變。無根之本的花朵,很快就枯萎了。萬事萬物都有“本末”,比如說,媽媽是本,女兒是末。父親是本,兒子是末。舊時代當媒婆的有一句粗話,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買雞要買肥屁股,相親要相老丈母”。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話丑理端。
母親拿著書在教小孩子讀,而父親躲在樹后面。
同樣,中國人講性情,性是本,情是末。這個性,不是男女之性,不是性感的性。而是人性、天性、天理。代表形而上本體的性。這即是佛教所講的“明心見性”的性。宗教家稱之為上帝,或者叫如來藏、自性、法性等等。
“情”是什么東西呢,是本性在后天發(fā)展出來的,傳統(tǒng)文化所講的“七情六欲”,中醫(yī)“情志論”分成七個方面:喜、怒、哀、恐、愛、惡、欲。“六欲”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有的,即“色、聲、香、味、觸、法”。
孟子所言的性善是從本源、從人的先天上來說的,荀子的性惡論是從流變、從后天的情上來說的。即,人如果不約束自己,不加以教育,縱容性情的自然發(fā)展,不遵循天理,每天暴飲暴食,好吃懶做,每天晚上夜總會嗨皮,必然帶來惡果。
善是什么意思呢?
《說文解字》曰:善,吉也。從言,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即:善,吉祥。
簡單說,善就是好的意思,和尚經(jīng)常說“善哉!善哉!”。從造字的本義來說,是“神態(tài)安詳,言語親和”的意思。這一點,我想每位當家長的可能都有體現(xiàn),我們的孩子剛一生下來,有沒有兇神惡煞的?有沒有窮兇極惡的?有沒有一臉傲慢、一臉瞧不起人的,恐怕沒有吧,這都是后天發(fā)展出來的。
更具體講,人的本性有四個善端。仁的四個善端是什么?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即是同情心,孟子舉“乍見孺子將入井”為例:一個孩子掉井里面,不管誰家的孩子,看見了都想伸手去救,這一念頭就是惻隱心。羞惡之心:比如你不穿衣服你會害羞。辭讓之心,謙讓,并不想什么事都搶先。最后是這個“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最好辨認,我想凡是帶過孩子的家長都有體會,有一位爸爸帶三歲小孩第一次坐飛機,飛機上天了,孩子很緊張,不敢說話,很久了才說“爸爸,我沒有變小”。孩子在地上看見天上的飛機很小,以為自己也變小,結(jié)果在飛機上吃驚地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變成小不點。這就是孩子的是非之心,他想知道自己的判斷對不對,是不是這么一回事。這個“是非之心”,現(xiàn)在的說法是好奇心,這個善端,你否認不了,這正是兒童學習成長的基礎(chǔ)。
好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就講完了,但它的教育意義在哪里,它的依據(jù)又是什么,我們用東西方的經(jīng)典來印證。
這句話源自中國的圣經(jīng)《中庸》和《孟子》?!吨杏埂烽_篇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大家覺得它像什么?像個人,頭很大的人,為什么?中國人認為天長得像人,這和《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里說:“按照我們的形象造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的本性來自天。
中國文化里現(xiàn)在還留著有關(guān)“天”的詞匯,認為“天”是我們的家里人,稱“老天爺”。天這個詞在商周時期是至上神,稱之為“上帝”,《詩經(jīng)》《尚書》里有大量的上帝。南方人稱“上帝菩薩”。
中國人愛說“天理良心”,人得天理,成其為良心,但人心并不盡良。因此需要學習和教育,人一有善端即擴充之,一有惡念即消滅之,像剛才那位小孩的是非之心、好奇之心,老師要利用它來求知。
那么,天理、天德有哪些呢,簡單說,首先是“天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管你是男人、女人,好人、壞人,小貓、小狗。老天爺一視同仁,一樣有陽光雨露。
其次,天就是誠,“誠者,天之道”。 《大學》:“誠,不自欺也”。蘇格拉底說,世上沒有壞人,只有自我欺騙的人?!罢\者,天之道也” ,在老天爺看來,你是什么就是什么,真的假不了,堂上父母可欺,你不可以欺天,也欺不了自己,因為人心即是天心。
再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冬去春來,寒來暑往,老天爺從不偷懶,老天爺不會說,今年我偷懶一下,春天過了直接來冬天。
孔子在《周易·系辭》的乾卦里詳細地闡釋了天德,在坤卦里闡釋了地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也就是“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原理。一般國學界認為,后世的儒家文化發(fā)揚的是乾卦所象征的天德,而道家文化所發(fā)揚的是坤卦的地德。
康有為曾經(jīng)說,《道德經(jīng)》只得了孔子《系辭》的一半。但是,在孔子、孟子這個源頭上,儒道沒有分家,兩漢以后才有了儒家、道家的分流。
現(xiàn)在,我們再用西方經(jīng)典來印證,翻開《圣經(jīng)》的第一頁是《創(chuàng)世紀》1-26,來看看人是怎么來的,是不是猴子變的。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在希伯萊原文里,這位“造男造女”的神,名為耶洛因,是復數(shù)。翻開《圣經(jīng)》第二頁里,在伊甸園,造亞當?shù)纳衩幸腿A,耶和華是先造了亞當,再用亞當?shù)睦吖窃炝讼耐?。是不是有不同?/p>
造男造女,意謂著上帝最初造人,男女是一起造的,男女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男人、女人都是人。
而在歐洲中世紀的教會里,更強調(diào)女人是男人的肋骨造的。在傳統(tǒng)天主教和原始佛教里,女人是不潔的,女人不能成佛,女人不能參與祭祀。
在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里,只有男性公民才算是人,女人、小孩、奴隸不是人,與豬馬牛一樣,只是人的財產(chǎn)。
再來看看中文經(jīng)典里對人的理解。《說文解字》,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兜赖陆?jīng)》里有天地人的三才觀,“天大,地大,人亦大”,講宇宙萬物人最貴,強調(diào)人與禽獸的不同,具有與禽獸沒有的良知、禮儀等等。這些觀念和講法,其實是一套很特殊的講法。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體現(xiàn)在語言習慣上,在中國,人是沒有分類的。不管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成都人、河南人等等,都沒有分類的,都是人。比方說我們叫人:“張老師,外面有人找!”
這里的“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是普遍的人。粗通一點英語的都知道,英文沒有這樣的表述,一說到人都要指具體的人,是BOY還是GIRL,MAN還是WOMAN。是日本人,還是英國人,必須是確指,不能含混地稱人。
第二,在認識和思維模式上,西方社會從古至今都是把人分類的。把人分類,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歷史包袱,是西方一直在揚棄的,舉例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貝克漢姆的頭發(fā),它是什么顏色?大家網(wǎng)上搜索后,答案一定參差不齊。維多利亞的頭發(fā)又是什么顏色呢?答案是統(tǒng)一的黑色。
從歷史說起,古羅馬將軍凱撒征服了大不列顛島,從此英國有了自己的文明史。古羅馬把當?shù)赝林Q為凱爾特人,凱爾特人典型的體貌特征是紅頭發(fā)。
日耳曼人又征服了古羅馬。簡單說,英國有兩大族源: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特征是頭發(fā)金黃色,顏色越淺,越是“純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中國讀者對《哈利·波特》最耿耿于懷的是,赫敏為什么不能嫁給哈利,最后嫁給了紅頭發(fā)的羅恩。赫敏是褐色頭發(fā),是民族融合后的“雜毛”。她下嫁于紅頭發(fā)的羅恩,是文明和進步,是英國讀者喜愛和接受的。而哈利是黑發(fā),黑發(fā)是古羅馬高貴血統(tǒng)的象征。
這樣就能理解,貝帥的婚姻有一段時間經(jīng)常緋聞不斷,但一直穩(wěn)定的原因了。維多利亞是高貴的黑發(fā),她當初是下嫁。貝克漢姆的頭發(fā)是褐色的,隨著代言廣告和化妝師的要求,時而金色,時而淺灰,時而黑色。
因為中國人沒有種族概念,所以不能理解頭發(fā)背后的“時尚”。在中國,張惠妹、徐若瑄大家不用想,都覺得她們是中國人。但是,如果以英國人眼光看,首先要分類,張惠妹是當?shù)氐耐林澳先?,徐若瑄是賽德克·巴萊人,血統(tǒng)上相近于太平洋諸島上的民族,但是,她們的感情生活有過民族的困擾嗎。
第三,在中國,人沒有分類,唯獨男人女人是分類的,按乾坤兩儀的位份進行分類,以“男女有別”,來達成男女實際上的平等。有人會說,西方更尊重女性,講的是“LADY FIRST”,電影《泰坦尼克》號里有表現(xiàn),真的嗎?LADY的拉丁文詞根是什么意思,學過英文的都知道,這里不多講了,真實的“泰坦尼克”號事件里,三等艙婦女的生還率,遠遠低于頭等艙的男士。
一百多年來,女權(quán)主義在中國民間一直沒有市場。西方之張揚性解放、女權(quán)主義等,是因為中世紀教會長期的禁錮。上世紀70年代,哈佛、劍橋很多專業(yè)才允許有女生入讀。
而中國人講“男女有別,男尊女卑”。這并非《新華字典》解釋的“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低”。在中國,“尊卑”是主客關(guān)系,是人世的禮儀和風度。所謂“自卑而尊人”,卑是主位,尊是客位,在民間,稱別人的父為令尊,稱自己的父為家父。在夫妻關(guān)系中,妻在主位,夫在客位。男尊而女卑,父虛而母實,實則是女子出嫁之后在家庭倫理中的“反客為主”。
女人的權(quán)柄內(nèi)化在倫理關(guān)系里:“男主外,女主內(nèi)”,家里的事女人作主,因此,只有在中國文化里存在著“懼內(nèi)”的文化,其它文明里都沒有。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所有人,不管你是中國人,白人還是黑人,是人都有這個善根,都是可以被教育的,都可以成為君子,成為賢人。具體怎么做呢,我們簡單講一講傳統(tǒng)中國的家庭教育:
《哈利·波特》劇照
“幼兒養(yǎng)性,童蒙養(yǎng)正,少年養(yǎng)志,中年蓄德”。
那么,反觀我們的傳統(tǒng)之初,傳統(tǒng)蒙學的閱讀觀為我們敞開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其實,古代和現(xiàn)代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同。在古代的家庭當中,孩子并非由父親與母親共同教育。比方說,有個有趣的場景是,母親拿著書在教小孩子讀,而父親躲在樹后面。這典型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教子方法的一大特點。
一般而言,兒童的蒙學教育由母親或其他女性來承擔,而非父親。比如,《紅樓夢》中的大老爺會打罵賈寶玉,但只是給他出點題,看他水平如何,平時并不管他。這正符合中國古代的教子方式——由女性來教育?;诤秃⒆拥挠H密基礎(chǔ),女性在幼兒的蒙學教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兒子勤奮學習,不惜數(shù)次搬家,甚至割斷了尚未織完的布匹,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美談。
蒙學教育之后,等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古代人奉行的是易子而教。比方我們倆是朋友,我們就可能互相教育對方的孩子。人們選擇不直接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因為這可能降低教導和勸告的有效性。就像相聲演員郭德綱把兒子送到好朋友于謙那里教導,而于謙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郭德綱這里。而今天,這樣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失傳了,因為現(xiàn)在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由學校來教育。
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與一夫一妻制家庭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的,兩者都產(chǎn)生于黃帝時期。如漢字中的“家”字,上面是“宀,象征房屋,下面是“豕”——豬,表示在居住地養(yǎng)豬。這反映了家產(chǎn)生于定居之后,農(nóng)牧業(yè)出現(xiàn)的黃帝時期。又如《商君書·畫策》中所說:“黃帝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匹配之合”回,也就是規(guī)定了君臣、父子、夫婦的道德規(guī)范,其中包含了家教內(nèi)容。
中國素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追溯歷史,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家庭教育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中一直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最近幾十年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我們遺落了多少?今天我們再來講它們,實際上是帶著惋惜在講的。復原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的希望是能做一點是一點。
現(xiàn)在,成都很多學校里面推廣《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可是到底應(yīng)該怎么讀?今天學校講《三字經(jīng)》,講《弟子規(guī)》,應(yīng)有什么樣的關(guān)懷?有什么樣的意識?
我們今天所談到的“閱讀”實際上裹挾著中西文化的沖突。西方的閱讀觀念進入中國之后,對中國的閱讀觀念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說,中國人在不知不覺中攜帶了西方文化的基因,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
近代中國處于一個大轉(zhuǎn)折與大變革時期,內(nèi)含于社會變遷環(huán)境中的家庭教育,一方面要試圖力保幾千年積淀和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尤其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與文化觀念。于是,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舊雜陳、中西并存的特點。
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兒子勤奮學習,不惜數(shù)次搬家。(李楊聲作)
三字經(jīng)
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如果說有其他內(nèi)容的匯入,也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期的消化期。但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進入如洪水猛獸一般,給人們的感覺就像是塞過來一個大饅頭,可是我們卻來不及消化。
回頭看,中國歷代都十分重視蒙養(yǎng)教材的編寫。在我們的傳統(tǒng)中,人們善于寓道德教育于知識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自周秦以來,尤其是宋代以后,各朝各代都編寫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蒙學教材,如 《三字經(jīng)》《百家姓》《干字文》《干家詩》 等等。
在傳統(tǒng)的蒙學教材中,單純的識字教材或禮儀教材并不多。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蒙學教材在識字的基礎(chǔ)上,將知識教育與禮儀道德教育很好地結(jié)合了起來。
以 《三字經(jīng)》 為例。相傳為宋末王應(yīng)麟所著,全書僅干余字,先講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講禮儀規(guī)范。此后,分別介紹了名物常識、讀書次序、歷史 知識、勤勉好學的范例。
那么,在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再來講閱讀。首先,什么是閱讀?所謂閱讀,即為有閱有讀。閱就是觀看,讀就是誦讀??词裁??看圖識字。讀什么?讀書識文。因此,看和讀結(jié)合起來,才是真正的閱讀。所以,“閱讀”的最佳載體是“書籍”,其次是“聲音”,再次是“圖畫”,絕不是以“音畫”來吸引人的“多媒體”。
閱讀的基礎(chǔ)是識字。對我們而言,就是認識漢字。漢字與字母,一種屬于象形文字,一種屬于拼音文字。有別于拼音文字所具有的高度抽象和強制規(guī)定的特點,漢字體現(xiàn)出了象形取義的內(nèi)涵。比如,一個“德”字,拆分開來便是“十目一”——五雙眼睛往一處看。底下加個“心”,便是心往一處想。旁邊再加個“彳”,便是心往一處想。所以,“德”就是眾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意思。由此可見,我們讀一個漢字時,同時也是在試圖汲取它的義涵。
龔鵬程在談及漢字時提到:拼音文字是記音符號,沒有一個跟語言、語音獨立的另外一套符號系統(tǒng)。只有中國才有跟語言有關(guān)系、但又是獨立的符號體系。這種符號可以和語言系統(tǒng)脫離,不同方言的人可以使用同一套文字。雖然大家用不同的音讀它,但都能懂,都能讀。漢字的語音跟語言相關(guān),但相對獨立。
今天我們在羨慕西方的拼音文字時,往往忘記了全世界只有我們發(fā)展出了一套文字符號系統(tǒng),所以說,漢字實為我們的一大財富。
《漢字聽寫大會》現(xiàn)場
其實在西方,哲學家笛卡爾、萊布尼茨在討論哲學問題時也意識到發(fā)明一種語言符號的必要性。這一靈感即來自中國文字。萊布尼茨曾說,漢字是聾子的語言,還是把漢字想象成語言?而德里達在其《論文字學》認為西方哲學一直走錯路子,陷入語音崇拜、語音邏各斯之中。于是,他重新提出這一段歷史,欲以探索建立文字學的可能性。
回到我們自身而言,人們對于漢字拼音化的爭議持續(xù)了一個世紀之久。去年,第七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在正文部分收入字母詞就引發(fā)了廣泛的爭議。近日,央視播出的《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wèi)視推出的《漢字英雄》等漢字節(jié)目再次引發(fā)了媒體對于漢字本身的關(guān)注。
有人認為,漢字造成了近代中國科學的發(fā)展滯后,要廢漢字、要拼音化、簡化漢字等等。諸如此類的爭論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還有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fā)展,包括漢字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科學的興起都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
但是,認為中國科學不發(fā)達是對中國科學的不了解。實際上,中國科學長期以來都領(lǐng)先世界,而且不是一點點。對比來看,西方現(xiàn)代文明不過是在這兩三百年之間發(fā)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一向是中國執(zhí)自然科學之牛耳??墒强偸怯腥藭穯?,為什么我們的科學會落后?是不是我們的傳統(tǒng)思想有問題?總是有人要找理由來說中國科學不發(fā)達。甚至將這些理由置于漢字之上。
不過,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許多好的現(xiàn)象,比如最近一些比較大型的、富有實效的辯論。從觀點的對抗中,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此外,隨著繁體字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對漢字的感覺也進一步地慢慢被喚醒。通過這些方式,人們能夠漸漸回到漢字之初,重拾漢字之美。如果說古代文化的價值和現(xiàn)代的思維不同,那么所有這一切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與認知。
那么,重新回到老師的擔憂,家長的疑慮,孩子讀《三字經(jīng)》時,讀的是什么?
近日,我們不幸聽到有學者自殺的消息。為什么讀書人最后會選擇自殺或變得抑郁?是否是因為沒有“童蒙養(yǎng)正”,沒有“少年養(yǎng)志”,因此成了“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這即是說,一個人讀了很多書,但是他的心不在當下,不在此時此地。沒有立志,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古人之所以重視子女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出發(fā)點還是著眼于子女的“養(yǎng)正”教育。如宋代朱熹提出的“習與知長化與心成”的思想,主張“古者小學教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欲其習與知長,化與心成,而無捍格不勝之患也?!庇纱丝梢?,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是以修身為根本的。
立志是修身之基,古人十分重視立志、持志在修身中的作用,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論述。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蹦诱f:“志不強者智不達”;東漢時期的鄭玄說:“德行立于己志”;嵇康說:“人無志,非人也”;陸九淵認為“患人無志耳”;楊繼盛要求子女“第一先立起志氣來”;王夫之說“家統(tǒng)一卷書,唯在汝立志”;張履祥認為“少年立志要遠大”;孫奇逢則說:“父母于赤子,無一件不是養(yǎng)志”。所以這些都說明立志、持志、養(yǎng)志在人修養(yǎng)和成才中的作用。
再者,中國人講氣。我們形容一個人好看,也是用氣。如,秀氣,霸氣等等。《黃帝內(nèi)經(jīng)》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如果我們把氣丟了,我們讀書,閱讀,沒有去培養(yǎng)正氣、浩然之氣,讀再多的書也是沒有用了。
因此,我們說,在識字、誦讀《三字經(jīng)》時,孩子對漢字的感覺會不會被慢慢喚醒,會不會重新認識漢字的可愛,會不會使得自身如活潑潑的小泉,汩汩而出?會不會在他日自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于是,更注重“持志養(yǎng)氣”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