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劉軍,王文麗,姚飛,沈靈娜,李玲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嘉興中醫(yī)醫(yī)院,浙江嘉興314000
艾盒灸神闕佐治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脾虛證)臨床觀察
陳潔,劉軍,王文麗,姚飛,沈靈娜,李玲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嘉興中醫(yī)醫(yī)院,浙江嘉興314000
目的:觀察艾盒灸神闕佐治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脾虛證)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沉(ESR)、血小板計數(shù)(BPC),D-二聚體高凝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將63例脾虛證輕、中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柳氮磺胺吡定腸溶片(SASP)、雙歧三聯(lián)活菌膠囊口服的同時予甲硝唑氯化鈉加入SASP、錫類散保留灌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艾盒灸神闕輔助治療,比較2組臨床療效、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標準(DAI)、腸鏡積分及CRP、ESR、BPC、D-二聚體4項主要指標的變化。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94%,對照組73.3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前后DAI、腸鏡積分均較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DAI、腸鏡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CRP、ESR、BPC、D-二聚體均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CRP、ESR、BPC、D-二聚體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艾盒灸神闕是輕、中度脾虛證潰瘍性結腸炎有效、安全的佐治方法,治療組在對臨床療效、DAI、腸鏡積分以及高凝狀態(tài)的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
潰瘍性結腸炎;脾虛證;艾盒灸;神闕;血沉(ESR);血小板計數(shù)(BPC);D-二聚體;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標準(DAI)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腸道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被WHO列為現(xiàn)代難治病之一。據(jù)推測,我國UC患病率為11.6/10萬[1],每年約有1/4的患者會出現(xiàn)病情反復。近年研究提示,炎癥及高凝狀態(tài)[2]是導致UC治療效果欠佳、病情反復的主要原因。中醫(yī)中藥治療在本病治療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2010,蘇州)》,其中脾虛證UC包括本診療指南中所指的脾氣虛弱證、脾腎陽虛證、肝郁脾虛證以脾虛為主UC患者[3]。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初發(fā)型、慢性復發(fā)型輕-中度活動期的UC住院患者;②年齡18~65歲;③病例經(jīng)結腸鏡確診病變部位在直腸、乙狀結腸;④治療前1周停用影響UC的藥物,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重度UC、慢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結腸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腸道腫瘤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血液、內分泌系統(tǒng)等疾病、精神病者;③孕婦、哺乳期婦女、對水楊酸制劑過敏者;④有胃腸道手術史者。
1.4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嘉興中醫(yī)醫(yī)院消化科住院治療的輕-中度UC(脾虛證)患者63例。采用隨機法分為艾盒灸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艾盒灸治療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20~61歲,平均(37.48±9.34)歲;病程0.5~3年,平均(2.33±1.65)年;發(fā)病部位:直腸19例,乙狀結腸14例;輕度15例,中度18例;其中治療組中醫(yī)辨證分型屬脾氣虛弱證11例,脾腎陽虛證12例,肝郁脾虛證10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8~59歲,平均(38.52±8.67)歲;病程0.7~4年,平均(2.52±1.71)年;發(fā)病部位:直腸20例,乙狀結腸10例;輕度14例,中度16例;其中中醫(yī)辨證分型屬脾氣虛弱證11例,脾腎陽虛證10例,肝郁脾虛證9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和病變范圍、中醫(yī)辨證分型比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予柳氮磺胺吡定腸溶片(SASP,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 g,每天4次(三餐飯后及睡前);雙歧三聯(lián)活菌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每次420 mg,每天2次,口服。同時予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安徽雙鶴制藥有限公司)加入SASP 1 g、錫類散1 g(杭州胡慶余堂制藥廠),每天1次,保留灌腸治療。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艾盒灸神闕,每天1次(中午11時)。
2組療程均為4周。所有患者在用藥期間避免使用美沙拉嗪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止瀉藥等。治療期間均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及粗纖維性食物,少食多餐,補充維生素制劑。
3.1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②疾病嚴重程度及活動度評分,見表1。參照文獻[4]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標準(DAI)。將DAI各項分數(shù)相加,所得數(shù)據(jù)≤2分為癥狀緩解,3~5分為輕度活動,6~10分為中度活動,11~12分為重度活動。③腸鏡檢查分級變化,見表2。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1周內行腸鏡檢查,并根據(jù)Azzolini內鏡下UC活動度分級標準來記錄積分[5]:腸段分為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回盲部,評分標準如表2,將以上各項分數(shù)相加,所得數(shù)據(jù)0~4分為輕度活動,5~9分為中度活動,10分及以上為重度活動。④生化指標檢測:治療前后隨訪觀察血沉(ESR)、血凝分析、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P)、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指標情況。并監(jiān)測和記錄所有發(fā)生的不良事件。
表1 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標準
表2 Azzolini內鏡下潰瘍性結腸炎活動度評分標準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分析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4.1 療效標準①臨床療效標準:完全緩解: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主要臨床癥狀消失,腸鏡復查黏膜病變基本消失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95%。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明顯減輕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70%。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有所緩解,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有所減輕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30%。無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或加重,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30%。②療效評定標準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病變活動指數(shù)積分-治療后病變活動指數(shù)積分)/治療前病變活動指數(shù)積分]×100%。
4.2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傆行手委熃M93.94%,對照組73.3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32 組治療前后DAI及腸鏡積分變化情況比較見表4。2組治療前后DAI、腸鏡積分均較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DAI、腸鏡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42 組治療前后DAI及腸鏡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42 組治療前后DAI及腸鏡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治療組n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3 33 30 30 D A I 6.79±1.78 1.79±1.52①②6.77±1.98 2.73±1.96①腸鏡積分5.36±2.40 1.67±1.34①②5.07±2.46 2.57±1.79①
4.42 組治療前后CRP、ESR、血小板計數(shù)(BPC)、D-二聚體變化情況比較見表5。2組治療后CRP、ESR、BPC、D-二聚體下降,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CRP、ESR、BPC、D-二聚體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5 不良反應治療組在用藥期間2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白細胞減低情況,觀察組在用藥期間有3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納差、白細胞減低情況,經(jīng)對癥治療后均緩解。治療后,2組患者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查未見異常。
UC在中醫(yī)學中屬泄瀉、便血、久痢等范疇。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云:“由脾虛大腸虛弱,風邪乘之,則泄痢虛損不復,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币蚨⑻撌潜静“l(fā)病的基礎及中心環(huán)節(jié)。UC病程冗長,遷延難愈,癥狀反復,易“久病入絡”“久病致瘀”,UC現(xiàn)代研究表明[6~7],UC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通透性增加、腸道炎癥活動,進而繼發(fā)纖溶,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導致腸黏膜血管阻塞,血液淤滯,局部微血栓形成,加重腸黏膜缺氧損傷,致使?jié)兎磸桶l(fā)作,遷延難愈,微血栓的形成同時使抗炎藥物不能達到病變部位。這正與中醫(yī)學“血瘀”理論相一致。有學者研究表明,無論哪一型的UC患者,均有瘀血的存在,而虛證的UC患者,瘀血表現(xiàn)更明顯[8]。因此,在傳統(tǒng)抗炎治療的基礎上,對脾虛證的UC患者增加“補脾”治療同時通過“活血通絡”改善其高凝狀態(tài)、減少病變腸黏膜微血栓的形成,是治療UC的要點。
表52 組治療前后CRP、ESR、BPC、D-二聚體變化情況比較(±s)
表52 組治療前后CRP、ESR、BPC、D-二聚體變化情況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③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RP(mg/L)21.64±5.01 9.16±3.04①③20.98±4.87 12.19±4.36①ESR(mm/1h)20.56±11.76 8.76±5.49①②19.98±12.03 11.87±6.75①BPC(×109/L)320.14±106.15 224.17±87.66①②318.93±141.57 275.53±102.96①D-二聚體(μg/L)550.63±107.24 291.45±96.58①②524.19±98.17 350.47±101.31①
艾葉辛溫,具有純陽之性。神闕穴位于腹部,與十二經(jīng)脈相聯(lián),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經(jīng)絡、氣血運行豐富,局部可調整腸胃氣機,去血中瘀滯,并可通行全身氣血,是補脾要穴,同時具有天然熱敏穴的特點。艾灸神闕穴時艾的藥性可通過神闕穴滲透到體內,達到“小刺激大反應”的目的,通過激發(fā)脾胃之氣,達到補脾之意,并可行氣活血通絡、調整腸胃氣機、改善腸道微循環(huán)。
本研究在前期臨床實踐經(jīng)驗及上述理論的指導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艾盒灸神闕輔助治療UC,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增高,DAI積分、腸鏡下黏膜評分改善情況也優(yōu)于對照組。本研究同時觀察了與炎癥及高凝(血瘀)相關的指標,發(fā)現(xiàn)CRP、ESR、BPC、D-二聚體指標的改善情況也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使用艾灸神闕佐治不僅通過補脾提高了UC患者的臨床療效,又通過“活血通絡”改善了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腸道微循環(huán),進而改善腸鏡下黏膜情況。故艾灸神闕是輕中度脾虛證UC患者的重要佐治手段,且安全、價廉,值得運用。本研究限于研究周期,病例數(shù)較小,觀察隨訪時間不足,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探討。
[1]Ooi CJ,F(xiàn)ock KM,Makharia GK,et al.The 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ulcerative colit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3):453-468.
[2]Shen J,Ran ZH,Zhang Y,et al.Biomarkers of altere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as measures of disease activity in activ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gender-stratified,cohort analysis[J].Thromb Res,2009,123(4):604-611.
[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2010·蘇州)[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1,16(1):66-70.
[4]歐陽欽,Rakesh Tandon,KL Goh,等.亞太地區(qū)炎癥性腸病處理共識意見(一)[J].胃腸病學,2006,11(4):233-238.
[5]Azzolini F,Pagnini C,Camellini L,et al.Proposal of a new clinical index predictive of endoscopic severity in ulcerative colitis[J].Dig Dis Sci,2005,50(2):246-251.
[6]石晶,于素云,樊麗娟.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shù)改變的相關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9):912-913.
[7]郝麗君,唐文君,李海英.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二聚體、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纖維蛋白原的變化與意義[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0):4469-1171.
[8]呂永慈,鐘東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液流變學與中醫(yī)辨證關系[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9(8):977-978.
(責任編輯:劉淑婷)
R516.1
A
0256-7415(2016)08-0071-03
10.13457/j.cnki.jncm.2016.08.031
2016-03-15
陳潔(1982-),女,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