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老上海雜憶 新老城隍廟
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俺勤颉笔堑澜趟鶄魇刈o(hù)城池的神,唐代以來各地皆祭城隍。
曩時上海有兩個城隍廟,如今老廟尚在,但連云路上的新城隍廟已無痕跡。據(jù)說在今永嘉路12號處原有個上海地區(qū)最早的宋代城隍廟(淡井廟)舊址,因行祠內(nèi)有口味淡而略甘的水井得名。明代永樂年間知縣張守約把坐落在縣中心方浜北岸祀奉漢代大將軍霍光的金山廟改建后祀奉上海城隍秦裕伯。明清時的上海在每年的清明節(jié)、七月半、十月朔,滬人抬著城隍偶像出巡,俗稱“三巡會”,是舊時上海的風(fēng)俗文化活動。1924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上海城隍廟在舉行巡會時不慎碰翻燭臺失火燒毀,邑人在城外法租界的呂宋路(即今連云路北延中綠地附近)建造了上海臨時城隍廟,一時香火旺盛,后被稱作新城隍廟。
20世紀(jì)50年代至60年代筆者住在新城隍廟附近,廟前狹弄內(nèi)的民間玩具小鋪是我們小學(xué)生經(jīng)常光顧之地。在這里能看到上?!鞍紫喙佟保ㄍ婢撸┑闹谱鬟^程,一些上了銀色、紅色漆的木制龍刀、寶劍靠在墻邊,五彩游戲棒正在染色,橡皮筋是用自行車內(nèi)胎由鍘刀一根一根切成。還有紙做的野狐貍(假面具)、竹制地嗡、扯鈴、雞毛毽子、萬花筒、紙吹球等。如今五六十歲的老上??赡苓€記得這些有著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上海本地民間玩具曾給那個年代的兒童帶來歡樂和激動。記得連云路邊幾條狹弄通往西面的盡頭是新城隍廟的大殿建筑,殿前有一個古舊大香爐,只見青煙裊裊,燭光閃閃,聽大人講后殿有兇神惡煞像,很嚇人的,當(dāng)時我們小孩都不敢入內(nèi),有一天我壯著膽倚在大殿門口好奇地向里窺探,看到煙霧繚繞中矗著幾尊儀態(tài)威嚴(yán)、色彩灰暗的神像,一個老太太伏在地上磕頭,口中喃喃有聲。
連云路北口的洪長興羊肉館是京劇名角馬連良的二伯馬春橋創(chuàng)建于光緒17年,馳名申城。斜對面,南方傷科名醫(yī)石筱山診所求醫(yī)者熙熙攘攘。著名武術(shù)大師王子平老人寓居黃陂路口,常能見到他在此悠然散步。
從前,連云路一帶原為新城隍廟放生和供花的花鳥魚攤麇集成市,游人徜徉其間任意玩賞,怡然可得半日閑,路邊樹陰下青苔湛綠的木盆中錦鱗戲水殷紅可喜,花肆木架上春蘭秋菊、夏荷冬卉芳菲不斷,鶯鶯燕燕舒人眼目,金陵西路街角的盆景小院更是野趣宜人,老梅殘樁虬屈偃蹇,看朽木半劈令人神骨俱清,觀水石盆景宛若古澤巨浸,對之大有逸致,寂靜中時聞鳥鳴一聲,恍如置身山中。玩累了的小孩可花一分錢憩坐在街邊小人書攤那烏亮的舊矮凳上翻看老式連環(huán)畫小書,或瞇只眼一睹西洋鏡中的奇奇怪怪,路邊不時飄來油炸臭豆腐干的鮮香,不亦樂乎。如今,新城隍廟地區(qū)已經(jīng)消失的街景,留給人們的只是淡淡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