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原
湯先生親自撰寫的《我們三代人》近日終于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讀著先生的書,好像先生又回來了,我們可以繼續(xù)向先生匯報思想,聆聽先生的教誨。
《我們三代人》一書是先生人生之樂之憂之情之愛的真實寫照,也是先生對其祖父、父親道德文章的梳理與總結,同時也是對自己思想的概括,讀后使人頗有得湯學心傳的自豪??梢哉f,我們要理解古士大夫的人生情懷,讀此書,從雨三公湯霖身上即可得以體會,真正理解“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真諦,從中也覺得孔門弟子為何對于仕途之孜孜以求,發(fā)出不仕無義的強音。濟世為民走仕途當屬最直接的途徑,若無此機緣則隱于野,在隱野之中力所能及,修身齊家,恩澤鄉(xiāng)里,以表達作為士者志在為民的情懷。
閱讀先生的《我們三代人》,對我們有更大啟發(fā)的應該是我們通過三代人的變化,感受中國歷史的變遷、文化的演變,然而在湯氏三代中卻有一條始終不變,即古士大夫的情懷未變,“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使命感未變。
在雨三公湯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為民請命,造福一方,廉潔自律,“在野則憂其君,在朝則憂其民”的歷經(jīng)宦海沉浮的士大夫。在雨三公湯霖留下的家訓中,除了“事不避難,義不逃責”而外,還有“素位而行,隨適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樂”,從中我們自會體會到一些酸甜苦辣,順逆窮達,也似乎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然而可貴之處正在于“素位而行,隨適而安”的豁達態(tài)度,無怨無悔,不怨天不尤人的超然胸襟。即便在這樣一種處境下,仍要對社會、對他人盡職盡責。孟子說:“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矣!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矣。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這種思想、情懷、責任,到了錫予公時仍然可見一斑。一次,時值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國家前途渺茫,錫予公與吳宓先生討論起國亡時“吾輩將何作”的沉重話題。吳宓先生說:“上則殺身成仁,轟轟烈烈為節(jié)義死,下則削發(fā)空門,遁跡山林,以詩味禪理了此余生,如是而已。”錫予公則言:“國亡之后不必死,而有二事可為:其小者,則以武力圖恢復;其大者,則肆力學問,以絕大之魄力,用我國五千年之精神文明,創(chuàng)出一種極有勢力之新宗教或新學說,使中國之形式雖亡,而中國之精神、之靈魂永久長存宇宙,則中國不幸后之大幸也?!卞a予公這段話令當時的吳宓深為嘆服,今天讀后仍令我輩后學贊嘆不已。此種理想不正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精神之傳承嗎?
到了先生時,先生在青年時追隨政治上的進步,理想仍在為民服務,學以致用。先生雖對自己在“梁效”之時擔任毛主席的秘書班子成員,深以為內疚,造成了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很多人被整、挨整的局面。然而置身于當時社會的背景,誰又逃避得了呢?何況是跟著毛主席?今天歷史又將再次證明毛主席思想的偉大英明超過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所有的領袖。改革開放之后,先生又組建“中國文化書院”為復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學術方面的梳理與培養(yǎng)人才工作。后來又號召青年學者參與到與亨廷頓文明沖突的對話當中,以期消減亨氏理論給儒家文化圈與伊斯蘭文化圈帶來的負面影響。再后來先生又領導編纂《儒藏》,旨在進一步為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奠定更大的基礎。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月還召開學術會議,討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以期馬克思主義儒家化,按先生的說法“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是支流”,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主流,支流必將歸于主流之中。如此的作為,其精神仍在“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古士大夫胸懷天下、修齊治平的理想,在先生的身上表現(xiàn)得如此充分。
《我們三代人》一書,人分三代,精神則一。這個一,從小而言是湯氏三代之精神,其名曰“家訓”;從大處而言則上可追溯孔孟,是中華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一以貫之的情懷理想。
此外,讀先生的《我們三代人》也是學習錫予公湯用彤先生學術思想的捷徑。至少我們從中可以確立錫予公以下的學術觀點:
(一)以中國文化為主流,兼容西方、印文化。正如他所言:“取他國之淳粹,爐鑄于本國之精神?!边@一觀點在他的《道德為立國本議》一文中體現(xiàn)得更為充分。他說:“勵行孝悌,移之以愛國,推之以合群”,“中國立國,首重孝悌。故教育之實,始自家庭;而道德之源,肇于孝悌……道德為國之大本,實世界所公認。”他還總結羅馬滅亡的原因實在在于失去本國固有之精神。他說:“古者羅馬領袖全歐,因醉心希臘文化,失本國之精神,終以亡國。是則一國之興亡,非系乎甲兵、政事,乃視乎道德之高下,尤視乎本國固有道德之存亡。今吾國處世界競爭之中,強鄰環(huán)伺,情異勢殊。兵戰(zhàn)、商戰(zhàn)之失敗,實由于道德之不能戰(zhàn)勝。人民富藏,適為敵資。蹈羅馬之故轍而不自知,乃囂然謂:‘孝悌不足講,禮教不足取,孔道不足法,國粹不足保。舊日之道德,即澌滅于無形;新學之頹風,遂散于四土。變夏為夷,謂他人父;滄海橫流,莫知所屬。曩者亡于五胡、遼、金、蒙古,未成之事實,將真見于今日?!?/p>
錫予公當年之主張,伴隨歷史之演進,愈發(fā)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今日經(jīng)濟雖繁榮,但道德下滑,漢奸頻生,正如錫予公所言“適為敵資”。
(二)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主張理學為本,而不能以科學為本,在科學與理學之間,理學是本,科學是其次的。
他在《理學譫言》一文中說:“夫以古之理學與今之科學比,則人咸惡理學而求科學矣,不知理學為天人之理,萬事萬物之理,為形而上之學,為關于心的;科學則僅為天然界之律例,生物之所由,馭身而不能馭心,馭驅形骸而不能驅精神,惡理學而乞靈科學,是棄精神而任形骸也。國人皆惡理學,則一國之人均行尸走肉耳,國烏得國哉?”
今日讀此文,驚嘆先生對于中國文化理解之深刻,以及對于科學本質研究之透徹,而且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錫予公之治學濟世精神由此可見。在“五四”以來西學東漸并大有替代“中學”之潮流下,錫予公之遠見之深刻之力挽狂瀾之使命感,不得不讓人欽佩之至。
今日世界局勢,人類之生態(tài)危機、道德危機、霸權與恐怖日益激化危機、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危機,不正是由于人類趨物而不要精神、不要“心”所積累下的惡果嗎?
(三)在學術研究方面,提出“統(tǒng)計全局,精考實事,平情立言”,以及“故如僅憑陳跡之搜討,而無同情之默應,必不能得其真”,“如徒于文字考證上尋求,而乏心性之體會,則所獲者其糟粕而已”。
今日之學者受科學思維影響,一則偏頗片面;二則唯物,將主客觀分離。做學問為達到自己觀點之確立,專門搜討能證明自己觀點的材料、資料,為立觀點而做學問,忘記了“志于道”的學術宗旨,甚至更為嚴重者,學問只為少數(shù)利益集團服務,以期獲取經(jīng)濟利益,使真理蒙上了灰塵,學術利益集團化,戕害社會,謀財害命。轉基因正是一顯例。
以上若干僅是《我們三代人》的大海之一粟,越讀越有滋味,讀得越多,讀得越細,還能挖掘出很多關于人生、教育、家庭、愛情、婚姻等諸多的人生啟示。希望大家了解國學、了解湯學、了解湯氏三代人的情懷與人生經(jīng)驗,從中汲取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滋養(yǎng)。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