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亞楠, 周雪, 趙師磊, 黃丹丹, 張凱新, 李磊
?
臨床論著
腦性癱瘓兒童下頜運動障礙的臨床研究
莊亞楠,周雪,趙師磊,黃丹丹,張凱新,李磊
目的了解不同類型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兒童下頜運動障礙情況。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收治的不同類型腦癱患兒43例為觀察組,其中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18例,痙攣型25例。同期選擇佳木斯市某幼兒園就讀正常兒童40例為對照組。采用《下頜運動功能測評調(diào)查表》觀察、測評和記錄兒童的下頜運動能力。結果觀察組測評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01)?;旌闲图安浑S意型組與對照組比較,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01)。痙攣型組與對照組比較,除下頜前伸運動、下頜左右連續(xù)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混合型及不隨意型組與痙攣型組相比,除下頜前伸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痙攣型組得分均高于混合型及不隨意型組。結論下頜運動障礙是腦癱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構音器官運動障礙,不同類型的患兒其下頜運動障礙的形式及嚴重程度也有明顯差異。
腦性癱瘓;下頜運動障礙;構音器官運動障礙;兒童
下頜運動是由下頜骨、顳下頜關節(jié)、肌肉及韌帶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導下完成的復雜空間三維運動,參與咀嚼、吞咽、語言、表情等最基礎的生理活動。下頜運動障礙也是構音器官運動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常見的下頜異常運動模式包括下頜運動受限、下頜運動過度、下頜轉換運動障礙、下頜分級控制障礙。下頜的發(fā)育水平?jīng)Q定著唇和舌運動的成熟水平。下頜運動障礙直接影響言語的清晰度[1-2]。有文獻報道,60%以上的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構音及構音器官運動問題[3]。因此,了解腦癱兒童下頜運動障礙的類型及特點,有針對性的在其言語治療過程中矯正下頜異常運動,促進舌和唇的正確運動至關重要,對改善其構音清晰度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1.1臨床資料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收治的不同類型腦癱患兒43例為觀察組,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2~6歲,平均(3.47±1.18)歲;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18例,痙攣型25例。同期選擇本市某幼兒園就讀正常兒童4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6歲,平均(3.63±1.17)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上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4]。
1.3納入標準(1)符合腦癱的診斷及分型標準;(2)Gesell發(fā)育量表評價認知水平12個月至5歲;(3)病情程度為輕、中度;(4)年齡2~6歲;(5)被調(diào)查家長需長期照料兒童,并對兒童的病情及生活習慣有全面了解;(6)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排除標準(1)構音器官嚴重畸形者;(2)存在口腔疾患無法完成下頜運動測試者;(3)存在精神疾患、智力缺陷及相關病癥,無法理解及配合本調(diào)查研究者。
1.5調(diào)查方法采用《下頜運動功能測評調(diào)查表》觀察、測評和記錄兒童的下頜運動能力。其中下頜運動功能評分標準參考Frenchay構音障礙評定法[5]。
2.1兩組下頜運動功能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下頜運動功能比較±s,分)
與對照組比較,at=2.19,2.30,P<0.05;bt=8.67,8.65,11.0,21.41,4.76,4.76,5.92,7.52,P<0.01。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下頜運動功能測評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01)。
2.2兩組間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比較及與對照組比較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組與對照組比較,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01)。痙攣型組與對照組比較,除下頜前伸運動、下頜左右連續(xù)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旌闲图安浑S意運動型組與痙攣型組相比,除下頜前伸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痙攣型組得分均高于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組。見表2。
表2 兩組間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比較及與對照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1;與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組比較,cP<0.01。
有文獻報道,60%以上的腦癱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構音及構音器官運動問題,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患兒的口唇、舌、下頜、軟腭、鼻咽腔肌肉、聲帶、呼吸肌等構音肌群的運動受限或不隨意運動[6]。言語障礙表現(xiàn)為發(fā)聲困難、發(fā)音不準、吐字不清、聲響、音調(diào)及速度、節(jié)律等異常和鼻音過重、呼吸異常等,同時伴有咀嚼、吞咽和控制流涎的困難。因此構音器官運動功能障礙的矯治是解決腦癱兒童言語障礙的關鍵。從口部運動治療的觀點來看,下頜是最基本的、活動的口部結構。它的大運動帶動整個口部結構開始運動,它的發(fā)育水平?jīng)Q定著唇和舌運動的成熟水平。如果下頜運動功能受限,舌的運動也會大大受限[7]。下頜運動訓練是構音器官運動訓練中的重要訓練內(nèi)容。本研究采用參考Frenchay構音障礙評定法[5]編制的《下頜運動功能測評調(diào)查表》對混合型或不隨意運動型組、痙攣型組及對照組3組兒童的下頜運動能力水平進行觀察、測評和記錄。分別進行整體和各組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各組間比較。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這些腦癱兒童的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及總分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下頜運動障礙是腦癱兒童中常見的一種構音器官運動障礙類型,且臨床表現(xiàn)形式可包括下頜形態(tài)結構及位置異常、咬肌肌力不足、下頜各個方位運動受限、下頜上下連續(xù)運動受限、下頜左右連續(xù)運動受限等多個方面,嚴重影響腦癱兒童的言語功能及咀嚼吞咽能力。各組間比較結果顯示,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組得分最低,且與對照組比較,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及總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01);與痙攣型組比較,除下頜前伸運動測評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下頜運動測評分數(shù)及總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混合型及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兒童的下頜運動功能存在多方面障礙,且程度較為嚴重,這可能與該類型腦癱兒童腦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部位以及其臨床表現(xiàn)特點密切相關?;旌闲图安浑S意運動型腦癱兒童以錐體外系、周圍神經(jīng)系損傷較為常見,導致其肢體不隨意運動型及肌張力異常,構音器官同樣受累。痙攣型組與對照組比較結果表明,除下頜前伸運動、下頜左右連續(xù)運動功能外,其他各項下頜運動功能也存在普遍障礙,符合該類型患兒的病理及臨床表現(xiàn)[8]。綜上所述,下頜運動障礙是腦癱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構音器官運動障礙,不同類型的患兒其下頜運動障礙的形式及嚴重程度也有明顯差異。因而對其進行矯治時,應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目標、選擇訓練方法。在下頜運動的訓練方面,下頜促進治療是下頜運動障礙的主要治療方法。它包括咀嚼法、下頜控制法、下頜抵抗法和咬住物體法,其可用來增強下頜的感知覺,增加下頜運動幅度及其靈活性,提高下頜穩(wěn)定性,提高咬物和咀嚼的力量,延長下頜持續(xù)運動時間,為言語發(fā)展提供精細的分級運動模式[9-10]。但現(xiàn)有的下頜運動訓練技術大部分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對于理解能力差或下頜運動控制重度障礙的患兒,下頜運動訓練技術的臨床運用則面臨很大困難。因而在下頜運動訓練中,應考慮設計及合理使用相應的輔助器具,以達到改善訓練效果的目的。此外,本研究的病例數(shù)量有限,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在日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補充改善,為探尋更為合理有效的臨床康復治療方法做出努力。
[1]萬鴿.小組語言訓練在腦癱合并語言障礙患兒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1):238-239.
[2]盧紅云,金野,黃昭鳴,等.下頜運動障礙及其治療技術[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9,18(6):34-36.
[3]阮景顏,代早榮,梁琪,等.學齡期腦癱兒童構音障礙與癱瘓類型、運動功能、智力和語言發(fā)育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54-356.
[4]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31.
[5]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1.
[6]盧紅云,曹建國,郭新志,等.發(fā)音器官運動障礙矯治結合構音訓練治療腦癱兒童言語障礙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12):897-899.
[7]夏連凱.下頜運動的研究進展[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2):331-332.
[8]許曉燕,侯舒,盧曉妹,等.兒童腦室周圍白質(zhì)軟化磁共振表現(xiàn)與臨床的關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7):1347-1350.
[9]袁園.腦癱語言障礙的研究現(xiàn)狀與思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23):3192-3193.
[10]趙曼,王國英,殷永清,等.輕度智力障礙兒童構音矯治個案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6,29(1):113-117.
(本文編輯:劉穎)
Clinical study of mandibular movement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ZHUANGYanan,ZHOUXue,ZHAOShilei,HUANGDandan,ZHANGKaixin,LILei.
TheCollegeofRehabilitationMedicine,JiamusiUniversity,Jiamusi154002,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mandibular movement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erebral palsy(CP).MethodsChoose 43 ca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erebral palsy who had been in the Cerebral Pals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5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luding 18 cases of mixed type and dyskinetic type, 25 cases of spastic type. At the same time, 40 normal children in a kindergarten in Jiamusi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Mandibular Movement Funct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observe, evaluate and record the mandibular movement ability of the children.ResultsTh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0.0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ndibular movement test scores of the mixed and dyskinetic type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0.0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except that mandibular protrusion movement and the left and right movement test score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other differences in the mandibular movement test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in the spastic group. Compared with spastic group, except that mandibular anterior extension evaluating sco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ther differences in the mandibular movement test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in the mixed and dyskinetic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the spastic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mixed and dyskinetic group.ConclusionMandibular movement disorder is a kind of articulation organ movement disorder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m and severity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mandibular movement disorders.
Cerebral palsy;Mandibular movement disorder;Articulation organ movement disorder;Children
佳木斯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XSYM2014-103)
154002 黑龍江 佳木斯,佳木斯大學康復醫(yī)學院2012級康復治療學專業(yè)本科生(莊亞楠,趙師磊,黃丹丹,張凱新,李磊);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言語治療部(周雪)
莊亞楠(1992-),女,康復治療師。研究方向:兒童腦性癱瘓構音障礙的矯治
周雪,E-mail:350664657@qq.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6.04.007
R742.3
A
1674-3865(2016)04-0393-04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