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獻軍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神劍》雜志原主編
說不盡的“兩彈一星”
文/伍獻軍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
《神劍》雜志原主編
九死不悔的忠貞,舍身忘我的獻身,這就是涌動在中國優(yōu)秀知國分子身上的血脈,這是一種比核爆炸更加強大的力力,這是一種比原子彈的影響更為久遠的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 。
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川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在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鄧小平
1999年9月,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概括了“兩彈一星”精神。江澤民在大會上講話指出:偉大的事業(yè),產生偉大的精神。
我從調到國防科工委那一天起,就與“兩彈一星”結下了不解之緣,長年累月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兩彈一星”的人物和故事。尤其是當1997年6月,領受了軍委首長交予的拍攝“兩彈一星”大型文獻紀錄影片的任務后,我和攝制組的同志們一起,更是走進了一個神秘而神圣的世界。2001年10月,《東方巨響——中國兩彈一星實錄》獲得第21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不少人喜歡遵循西方的習慣,去尋找中國的導彈之父、原子彈之父、航天之父……其實,真正鉆進“兩彈一星”的歷史之后,我深切地感到,西方的這種習慣稱謂不適用于中國的國情,尤其不適用于“兩彈一星”的實踐。我以為,把“兩彈一星”的成功比作一部電影巨片更為形象和貼切??偛邉澥敲珴蓶|,總導演是周恩來,一大批將帥和領導干部是分集導演和制片主任,主角是科學家,領銜的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名著名專家,配角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部隊官兵和工人。就是這個從領袖到普通士兵的英雄群體,共同拍攝了“中國兩彈一星”這部當今世界無與倫比的歷史巨片,共同譜寫了足以流芳百世的輝煌、雄渾、悲壯的神劍鑄煉曲。
新中國成立后,核威脅的陰影時刻籠罩在中國人民的頭上。1950年,在朝鮮戰(zhàn)場上損兵折將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揚言,要對中國東北扔30到50顆原子彈。中國不怕原子彈,中國反對原子彈,可是,嚴峻的現實卻迫使中國的領袖們不得不考慮研制自己的原子彈。
從“原子彈是紙老虎”到“這是決定命運的”,毛澤東思考了8年。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了中國要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號召,一個月后他又強調:“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p>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巨響,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備感揚眉吐氣。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毛澤東又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為了將黨中央的重大決策落到實處,周恩來鞠躬盡瘁、殫精竭慮。從精心安排海外科學家回國,到對他們委以重任;從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到“文化大革命”給予特殊保護,無不浸透著周恩來的智慧和心血。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回國前,已于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為了保護他安全回到祖國,1949年11月15日,周恩來致電新華社駐布拉格分社社長吳文燾并告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囑咐他們給李以入境便利,并予以保護。
在1954年4月26日~7月21日舉行的日內瓦會議上,雖然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討論未取得好的結果,但經過周恩來的努力,中美就中國科學家回國的問題達成協(xié)議。核科學家李正武、郭永懷、王承書等分別于1955 年9月、1956年11月從大洋彼岸回到祖國。
周恩來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幾十年來一直是尖端科研試驗的指針,而他本人,堪稱率先垂范的楷模。他的嚴謹細致,多少年后也難以有人能與之媲美。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回國,更是周恩來外交努力的結果。1950年7月,錢學森決定以探親的名義回國。得知此消息后,美國將錢學森夫婦拘留關押在洛杉磯特米諾島的聯邦調查局的監(jiān)獄里。1955年6月,錢學森夫婦避開特務的監(jiān)視,在寫給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了給當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先生的一封信,請求祖國幫助他回國。陳叔通收到信后立即送到周恩來手中。經過外交努力,9月17日,錢學森一家終于踏上了歸途。
周恩來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幾十年來一直是尖端科研試驗的指針,而他本人,堪稱率先垂范的楷模。他的嚴謹細致,多少年后也難以有人能與之媲美。
強將手下無弱兵。在總導演周恩來的麾下,還有一大批驍勇善戰(zhàn)從炮火硝煙中沖殺過來的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將軍和功臣,順應時代的潮流,走進向科學進軍的行列。他們拜專家為老師,以戰(zhàn)場上攻克敵人堡壘的頑強意志學習高科技知識,在實踐中漸漸由外行變?yōu)閮刃?。同時他們把戰(zhàn)爭年代進行大兵團作戰(zhàn)的經驗和作風運用到現代大科學工作上來,在“兩彈一星”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奇跡。
聶榮臻元帥年輕時曾懷著科學救國的志向留學法國,當鄧小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征詢他對工作的意見時,聶帥毫不猶豫地表示希望抓科學技術工作,不久他就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和國防科委主任,成為我國科技戰(zhàn)線的領軍人物。1962年3月21日,我國設計生產的第一發(fā)中近程導彈發(fā)射后僅飛行了69秒,就墜落在距離發(fā)射臺600米的沙灘上。聶帥說:“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要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zhàn)”,并請錢學森專程到基地指導參試人員分析失敗的原因。后來,修改設計后的“東風二號”導彈終于發(fā)射成功。
張愛萍在他擔任副總參謀長主管全軍武器裝備時就參與了制定科學規(guī)劃的工作,從那時起,這位將軍便和“兩彈一星”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多次重大試驗的關鍵時刻,他都出現在第一線,擔任現場總指揮?!皷|風起舞,壯志千軍鼓,苦斗百年今復主,英雄矢志伏虎?!睆垚燮紝④姷脑娋湟宴澘淘诤吮牡募o念碑上。
導彈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員是孫繼先中將,這位在長征途中指揮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紅軍營長,率領著剛從朝鮮歸國的志愿軍將士們在巴丹吉林浩瀚的沙海中開始了又一次強渡。
核武器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是曾任西藏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李覺將軍,他剛從世界屋脊下來,便受命率領科技大軍開始了另一座高峰的艱難攀登。至今許多人仍然記得他下的第一道命令:把新建的樓房給科技人員,干部一律住帳篷。
↑ 1964年參加核試驗的科學家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合影(前排左起:王汝芝、張?zhí)N玉、程開甲、郭永懷、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亞、張愛萍、劉西堯、李覺、吳際霖、陳能寬、鄧稼先)
核試驗基地第一任司令員是張?zhí)N鈺將軍,這位上甘嶺戰(zhàn)役中的軍參謀長,在羅布泊荒原上展開了又一次艱苦卓絕的戰(zhàn)役。他組織核試驗的論文,后來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動情地說起“兩彈一星”:“我們要感謝科技工作者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和爭得的榮譽。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
的確,祖國和人民感謝他們,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為我國研制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們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每個民族,都有頂天立地的英雄;每個英雄,都有精彩絕倫的故事。新中國的誕生,極大地激發(fā)了包括海外學子在內的全體炎黃子孫的愛國熱情。他們從中國共產黨和年輕的人民共和國身上看到了民族復興、祖國富強的希望。1950年3月18日,朱光亞等52位留美學生在紐約《留美學生通訊》第3卷第8期上發(fā)表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中這樣寫道:“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文明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正是在這種愛國之心的感召下,數以千計的海外學子包括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紛紛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物質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條件,義無返顧地回到祖國,他們把對新中國無限的熱愛,自覺轉化為無私奉獻的報國行動,其中許多人成為“兩彈一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老一輩物理學家趙忠堯在回國途中被駐日本的美軍非法關進監(jiān)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界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他用在國外省吃儉用省下的錢購買了一批科研器材,為原子能研究所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對當時的科研攻關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及夫人何澤慧在新中國誕生前回國工作,還帶回約里奧·居里贈送的寶貴的放射性元素,他們?yōu)樾轮袊斯I(yè)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著名航天材料專家姚桐斌從海外歸來時說:“我回來不是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為我國的國防事業(yè)獻出力量?!?/p>
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在英國留學10年,獲得兩個博士學位,是第一個在英國取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有人問他為什么回國,他擲地有聲地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
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歸來的程開甲教授,在天山深處核試驗基地的“干打壘”平房中,默默無聞地生活了近20年。當有人說他如果當年不回國,在學術上可能會有更大的成就時,他非常自豪地說:“我不回國,可能在學術上會有更大的成就,但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幸福,因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p>
當蘇聯撕毀協(xié)議后,大批專家和技術骨干從祖國各地調入核武器研制和試驗的第一線。從1959年到1965年,僅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輸送的技術人才就達914人。人們贊嘆說: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孝”。
王淦昌得知組織上決定讓他參加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這位發(fā)現反西格瑪負超子的著名核物理學家毫不猶豫地回答:“愿以身許國!”從此,王淦昌的名字在學術界消失,而核武器研制隊伍中有了一位叫“王京”的領導者和學術帶頭人。
正在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呂敏、周光召等二十幾名中國專家,得知蘇聯撤走專家的消息,立即奮筆請纓,他們表示:“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一代科學家,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根據祖國的需要,經中央批準,他們很快回到國內,加入了“兩彈一星”的研制隊伍。
核物理學家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他1950年回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安門廣場瞻仰五星紅旗。在接受參加核武器研制任務后,他對妻子說:“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兩彈一星”事業(yè)是全民族的事業(yè),大漠深處的每一次騰飛,都凝聚著千百萬人的奮斗和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支援和協(xié)同。
九死不悔的忠貞,舍身忘我的獻身,這就是涌動在中國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身上的血脈,這是一種比核爆炸更加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比原子彈的影響更為久遠的傳統(tǒng)精神??傆幸惶欤吮幕鸸鈺牡厍蛏嫌肋h消失,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一代精英在這個偉大創(chuàng)造中爆發(fā)出的精神火焰將會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照耀。
“兩彈一星”事業(yè)是全民族的事業(yè),大漠深處的每一次騰飛,都凝聚著千百萬人的奮斗和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支援和協(xié)同。
圍繞第一顆原子彈的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冶金、機械、化工、電子、石油、建工、輕工、紡織、公安、交通等26個部委和2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九百多家工廠、院校、科研單位,展開了一場規(guī)??涨暗拇髸?zhàn),為原子彈的制造和試驗研制出十萬多種專用儀器、設備和原材料。
1964年五一勞動節(jié),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yè)青年車工原公浦加工出第一枚原子彈的高濃鈾核心部件。為了熟練掌握操作技術,他在半年的苦練中體重減輕了15公斤。
為了核試驗,5000名工程兵日夜拼搏。盛夏,地表溫度達攝氏五十多度,他們堅持作業(yè);嚴冬,氣溫在零下二三十度,他們照常施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全部154項特種工程。
執(zhí)行安全防護保障任務的防化學兵,頭戴防毒面具,身穿膠質防護衣,全副武裝在戈壁灘上堅持天天訓練,防護衣內溫度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他們以超人的毅力頑強跋涉,誰也說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汗水。
為嚴防無關人員誤入試驗禁區(qū),保證群眾的絕對安全,核試驗基地的7名警衛(wèi)戰(zhàn)士沿著羅布泊最荒涼的地帶徒步巡邏了8300里,在半年中每人磨爛了12雙鞋。
遵照周總理“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的指示,先后有10個軍兵種、26個部委共十萬多人來到核試驗場,來到蘑菇云升起的地方,觀察和研究核武器的毀傷效果及其變化規(guī)律,探索核戰(zhàn)爭條件下如何保護自己、保護生命。
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制中,參加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的單位就有五百多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的時刻,僅守衛(wèi)星通信線路的群眾就達60萬人。在以渭南衛(wèi)星測控基地為中心,遍及全國的衛(wèi)星測控網上,每一個電線桿下都站著一個值勤的民兵。
“兩彈一星”,是中國領袖與人民共同創(chuàng)作的傳世經典;“兩彈一星”,是中華民族用生命和智慧鑄造的鴻篇巨制。
在嘔心瀝血的奮斗中,一批老一輩科學家和將帥獻出了畢生的精力,無悔的人生凝固成一尊尊永恒的雕像。
在舍生忘死的拼搏中,許多科技人員、工人和士兵犧牲了年輕的生命,美好的青春鑄成了大漠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