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耀健
圓行方止不辱使命
文/楊耀健
一部來源于生活的真實報告,一種不植根在此就不能如此的文學作品。
《我在日本鈴木當團長》
劉凡君著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這是一本長篇紀實散文,是重慶作家劉凡君奉獻給讀者的第九部文學專著。作者運用日記體形式,同步記錄了赴日研修生在日本工作、生活、學習的特殊經歷及成長變化,并以此為切入點,透視日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人文等方方面面,既寫出了研修生的喜怒哀樂,又寫出了一個真實的日本。作品視角獨特,構思巧妙,行文流暢,可讀性強,是一部了解赴日研修生生活,認識日本社會,集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勵志讀物。
重慶軍工作家劉凡君的長篇紀實散文《我在日本鈴木當團長》,最近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其獨特的寫作樣式,波瀾起伏的故事,引起學界和讀者的關注。
作品敘述的是作者本人的一段親身經歷。1998年,劉凡君作為團長,帶領本廠20名青年工人前往日本鈴木汽車公司接受培訓,度過了難忘的173天。臨行前,廠長對他說:“你必須安全地將人給我?guī)Щ貋?,并且做好表率,為下次派團打下基礎。”潛臺詞不言而喻,要好去好回,出不得半點差錯,尤其不能有一個人滯留日本。歷經種種復雜局面,以及大量細致的工作,編號為B-16團的人員不僅學習到先進技術,而且全師而歸,劉凡君完成了重任,不辱使命。
散文是袒露自我和心靈的寫作。散文之“散”,源于其自由抒發(fā)的多樣性,較少規(guī)范的束縛。真實的散文,更讓人感到其貼近生活與個人感悟?!段以谌毡锯從井攬F長》就是一部來源于生活的真實報告,一種不植根在此就不能如此的文學作品,它帶給讀者感同身受的質樸的美,能夠體察到有責任心的企業(yè)領導干部的大我情懷。
新穎的寫作手法,是這部作品的顯著特色。
作品采用虛擬的日記體,逐日都有小故事,宛如散落的珠子,星羅棋布,最后編織成一串奪目的項鏈。作品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敘述方式,從這個視點展示了事件、沖突、懸念、乃至情節(jié)本身,由此形成以主體敘事為主,每章視點不斷變化,全書情節(jié)相互照應的完整結構。
劉凡君的敘述視角,既游移于對日方管理層的動向掃描,也游移于對團隊成員的情緒洞察,乃至于對日本社會的廣泛觀察。作品經由敘述角度的推移,上可呈現(xiàn)日方人員的面容神色,下可掌握團隊成員的概貌。左右則可反映收集到的信息,諸如日本政治經濟、工商文教、社會民情等方面。突出在國外大背景下培訓人員的工作、業(yè)余活動,折射出改革開放年代的特殊景觀。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觀察上,而常常站在內視角度,即觀察者的內心世界,進一步闡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通過分享思想意識所得,引起讀者的關心、興趣和心靈的共鳴。由于日本曾經侵略中國,而且至今不公開認罪,中日關系十分微妙和復雜。如何處理與日本人的關系,是團長劉凡君經常思考的問題。他認定,此行主要任務是學習日本精湛的技術、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不是斗爭,不把日方人員作為對立面。因此,當日方的要求與中方有差距,當中方工人對生產、生活某些方面不滿意,當中方工人提出合理訴求時,劉凡君便以協(xié)調為主,不卑不亢,有理有節(jié)。圓行方止就是這個意思。
表現(xiàn)改革時期人們的精神、心理變化,是作品另一個引人注目的主題。
20世紀末,中國經濟尚未全面騰飛,人均收入及消費水準尚未極大提高。前往日本培訓的青年工人,從功利方面講,一方面是想學到硬本領服務祖國,另一方面也貪圖外企高工資和出國補助。他們的心靈,再不是無波無瀾的止水,他們也開始變化,不安分地“野”起來了,享受自己的勞動所得,甚至把自己打扮得更加漂亮一些。他們不愿再重復父輩足跡,向往新的天地。不用說,這正是時代潮流所帶來的心靈躁動和精神巨變,終將推動年輕一代自強自立的覺悟。
《我在日本鈴木當團長》共分八章,每章的導語,都是劉凡君的雜感。這些雜感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者恰似一位高明的外科醫(yī)生,手術刀游刃有余,透過種種表象,做出理性的判斷,得出合理的結論。
如第二章《伙食問題》,寫到由于民族生活習慣,日式早餐天天大米飯、幾碟咸菜,外加千篇一律的黃瓜雞蛋湯,使習慣早餐食饅頭、稀粥、面條的中國工人難以適應,有的人餓著肚子上班。劉凡君去交涉,日方的答復是,早餐實際是不同的飲食文化,日本人去重慶也吃不慣火鍋,但會努力接受。意思嘛,中國人也要隨鄉(xiāng)入俗。劉凡君認為合理。第五章《想念祖國》,固然表達思鄉(xiāng)之情,也反映出青工懷念國企的松散管理,上班輕松愉快,比日本好過。對此,劉凡君勉勵他們遵守勞動紀律,努力工作。其他章節(jié),也或多或少提及青工在國外打工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外界和自身心理、情感的煉獄般的考驗。然而,他們經受挫折、熬煎,逐漸堅韌和成熟,對現(xiàn)實與生活理解更加深刻。
作為團長,凡涉及團隊的大事小事,事無巨細,都需要劉凡君做出及時的回應,每件事都是對他應變能力的挑戰(zhàn)。針對青工上班偷奸?;?、用餐時企圖少劃金額、討好日本員工以便搭車進城的情況,他多次召開大小會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他總是告誡大家要爭氣,要用行動證明,中國人有尊嚴。當團隊載譽歸來,劉凡君方才如釋重負。
《我在日本鈴木當團長》表達出對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傳達出相當嚴肅的內涵,展示了作者嫻熟的藝術構思,對文化品格的不懈追求。作品語言平易近人,仿佛巴山夜雨,剪燭西窗。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歷,都在行云流水般的文筆中娓娓道來,讓人回味無窮。
劉凡君擅長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寫作,此前已有多部著作問世,近年來尤有建樹,接連出書。他勤于觀察,有所心得,繼而成文;散珠成串,遂有今日之蔚然。我們熱切期待他的后續(xù)創(chuàng)作。
(作者單位:重慶市政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