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張如標,潘 勇,王東明(江蘇省建湖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江蘇224700)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防效評價
馬 勇,張如標,潘 勇,王東明
(江蘇省建湖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江蘇224700)
21世紀以來,江蘇省建湖地區(qū)小麥赤霉病成為了小麥常發(fā)性病害,危害程度加重。針對目前防治小麥赤霉病主體藥劑——多菌靈及其復配劑已用30多年、防效下降的現(xiàn)實情況,選出19種藥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25%丙硫菌唑SC、80%戊唑醇WP、15%丙硫·戊唑醇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鮮胺WP、25%氰烯菌酯EC等7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效均在70%以上,可替代多菌靈及其復配劑。
小麥赤霉??;殺菌劑;防治效果;田間試驗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發(fā)生的病害之一。在中國,赤霉病發(fā)生區(qū)域過去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華南冬麥區(qū)和東北春麥區(qū),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及其附近也時有發(fā)生,逐漸向北擴展蔓延[1]。該病不僅引起小麥大幅減產(chǎn),威脅糧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產(chǎn)生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嚴重危害身體健康[2]。江蘇省小麥赤霉病南重北輕,太湖周邊、沿江東部及蘇南地區(qū)為重度發(fā)生區(qū),而里下河及其東部地區(qū)、寧鎮(zhèn)揚地區(qū)為輕發(fā)生區(qū)[3]。地處江蘇東部地區(qū)的建湖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分布于里下河地區(qū)和沿崗農(nóng)區(qū),20世紀赤霉病為該區(qū)麥類作物上一種偶發(fā)性病害,進入21世紀以來,流行頻率增加,已成為該類作物上一種常發(fā)性病害[4]。該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空氣濕潤,屬于潮濕區(qū)域,濕度條件完全滿足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隨著耕作制度的改變和氣候條件的變化,該病的重發(fā)頻次明顯增加,2001—2015年,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一次。
張潔等[5]提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主要從抗病育種、藥劑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根據(jù)建湖縣赤霉病最近6次大流行的田間調(diào)查結果分析,目前該地區(qū)種植的小麥品種均無明顯的抗赤霉病的特性,而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未見到成效[4]。因此,小麥赤霉病防治仍然以化學防治為主,而防治主體藥劑仍為苯并咪唑類農(nóng)藥多菌靈及其復配劑。多菌靈已用30多年,當抗性菌株比率達到10%時,多菌靈的防治效果將下降至60%[6]。周明國1994年首次在江蘇發(fā)現(xiàn)抗多菌靈的禾谷鐮刀菌株,隨著近年來赤霉病的流行頻率增加,用藥次數(shù)增多,赤霉病抗性菌株逐年推高。據(jù)鹽城市系統(tǒng)監(jiān)測抗性菌株頻率,東臺市2010—2014年抗性菌株分別占6.7%[2]、7.3%、22.6%、41.5%、43.4%,鹽都區(qū)2010—2012年、2014年抗性菌株分別占8.5%[2]、6.9%、9.7%、39.3%[4]??剐跃觐l率高,使用多菌靈,防效會下降,且使用多菌靈會刺激菌株毒素產(chǎn)生,尤其是抗藥性菌株產(chǎn)毒能力更強[7]。因此,尋求新的藥劑代替多·酮來防治小麥赤霉病已變得迫在眉睫。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搜尋了大量國內(nèi)已登記、未登記的防治赤霉病的藥劑,從中選出19種藥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大面積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危害、降低其病害的發(fā)生率和嚴重度提供科學依據(jù)。
1.1材料
防治對象:小麥赤霉病。
供試品種:小麥弱春性、早熟品種‘西農(nóng)9718’(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選育)。
1.2試驗設計
1.2.1試驗藥劑及用量
試驗設19種藥劑處理,每種藥劑的制劑用量均根據(jù)各農(nóng)業(yè)企業(yè)登記的推薦用量,或參考國內(nèi)藥劑試驗的最佳用量,或結合供試藥劑的制劑配方來制定。
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及其復配劑:42%甲硫·咪鮮胺WP,1 500g/hm2(江蘇綠盾植保農(nóng)藥實驗有限公司);28%烯肟·多菌靈WP,1 500g/hm2(中化農(nóng)化);40%戊唑·多菌靈sC,1 500g/hm2(江蘇劍牌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15%丙硫·戊唑醇SC,1 800g/hm2(安徽四達農(nóng)化有限公司)。
對照藥劑:50%多菌靈WP,1 500g/hm2(蘇州遍凈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0%多·酮WP,2 250g/hm2(江蘇豐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及其復配劑:5%嘧菌酯SC,600 mL/hm2(江蘇劍牌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20%烯肟·戊唑醇SC,1 200 mL/hm2(中化農(nóng)化);15%氯啶·戊唑醇SC,1 500 mL/hm2(南通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WG,300g/hm2〔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咪唑類殺菌劑:22.5%咪鮮胺EC,1 080 mL/hm2(上海艾科思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
三唑類殺菌劑及其復配劑:80%戊唑醇WP,337.5g/hm2(江蘇豐登農(nóng)藥有限公司);75%戊唑·百菌清WP,1 500g/hm2(南京科維邦農(nóng)藥有限公司);45%戊唑·咪鮮胺WP,750g/hm2(鹽城雙寧農(nóng)化有限公司);25%丙硫菌唑SC,750 mL/hm2(江蘇省農(nóng)科院自配藥劑)。
抗菌素殺菌劑:1%申嗪霉素SC,1 800 mL/hm2(上海農(nóng)樂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類殺菌劑及其復配劑:25%氰烯菌酯EC,1 500 mL/hm2(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900 mL/hm2(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吡啶類殺菌劑:50%氟啶胺SC,450 mL/hm2(日本石原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
1.2.2試驗區(qū)組排列
每個處理均設4次重復,共80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66.7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1.3試驗基本情況
1.3.1試驗環(huán)境及栽植條件
試驗地位于建湖縣建陽鎮(zhèn)建設村四組,土壤類型為粘土,pH 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水稻,小麥旋耕種植,2014年10月26日播種,密度均勻,長勢與大面積無明顯差異。
1.3.2施藥時間及方法
試驗于2015年4月26日(揚花5%)用第一遍藥,用藥時,天氣晴好,日均溫度22.2℃,南風3—4級;5月1日用第二遍藥,用藥時,天氣晴好,日均溫度17.8℃,東南風3—4級。施藥前10d有2個雨日,第一次用藥后連續(xù)2d有雨,總降雨量14.2 mm,下雨時小麥正處于揚花高峰期,5月份有11個雨日,天氣條件有利赤霉病發(fā)生。該試驗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常規(guī)均勻噴霧,每個小區(qū)藥劑對水1.5 kg。
1.4調(diào)查內(nèi)容及方法
1.4.1防治效果調(diào)查
試驗于5月25日(病情穩(wěn)定期)調(diào)查各小區(qū)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情況,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方法,每小區(qū)調(diào)查5個點,每點調(diào)查0.25 m2,調(diào)查記載總穗數(shù)、病穗數(shù)和病情嚴重度,計算各處理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
1.4.2嚴重度分級標準[2]
0級:無?。?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1/4以下;3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1.4.3計算公式[2]
從表1的病穗防效可以看出:25%丙硫菌唑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鮮胺WP、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15%丙硫·戊唑醇SC、80%戊唑醇WP、15%氯啶·戊唑醇SC、20%烯肟·戊唑醇SC、40%戊唑·多菌靈SC、22.5%咪鮮胺EC等10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好于對照藥劑40%多· 酮WP(防效66.66%)和50%多菌靈WP(防效66.28%),25%氰烯菌酯EC、42%甲硫·咪鮮胺WP、75%肟菌·戊唑醇WG、5%嘧菌酯SC、28%烯肟·多菌靈WP、1%申嗪霉素SC、50%氟啶胺SC等7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低于對照藥劑40%多·酮WP和50%多菌靈WP的防效。
表1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結果Table 1 Tests for wheatscab-controlling effects ofdifferent fungicides
從表1的病指防效可以看出: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25%丙硫菌唑SC、80%戊唑醇WP、15%丙硫·戊唑醇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鮮胺WP、25%氰烯菌酯EC等7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好,均優(yōu)于對照藥劑50%多菌靈WP(防效68.55%)和40%多·酮WP(防效68.43%);40%戊唑·多菌靈SC、15%氯啶·戊唑醇SC、28%烯肟·多菌靈WP、22.5%咪鮮胺EC、20%烯肟·戊唑醇SC等5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一般,與對照藥劑50%多菌靈WP和40%多·酮WP的防效相當;75%肟菌·戊唑醇WG、42%甲硫·咪鮮胺WP、5%嘧菌酯SC、1%申嗪霉素SC、50%氟啶胺SC等5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差,均低于對照藥劑50%多菌靈WP和40%多·酮WP的防效。
從田間目測結果分析,所有供試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小麥生長安全,無明顯藥害癥狀。
2015年的天氣條件有利小麥赤霉病的大流行。供試小麥品種‘西農(nóng)9718’,為赤霉病的感病品種,未施藥區(qū)的病情較高,對田間試驗的各種藥劑的防效有很好的對比作用。
防治小麥赤霉病效果好的7種藥劑,病指防效均超過了70%。其他類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最高,達77.23%,與刁亞梅等[8]的研究結果相當。三唑類的25%丙硫菌唑SC是一種新型廣譜殺菌劑,目前國內(nèi)未登記,將于2015年11月專利到期[9],該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達76.38%。三唑類的80%戊唑醇WP和苯并咪唑類的15%丙硫·戊唑醇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相當,分別為75.27%和75.12%,戊唑醇的防效與韓青梅等[10]的研究結果相近,而曹燕蕾[11]指出丙硫·戊唑醇SC對赤霉病的防效較好,在該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三唑類的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鮮胺WP和其他類的25%氰烯菌酯EC對小麥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效,分別為74.64%、73.65%和72. 45%,與王曉芹等[12]、周群芳等[13]、許艷云等[14]的研究結果相差不大。上述7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好,其防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藥劑——苯并咪唑類藥劑50%多菌靈WP和40%多·酮WP,且這些藥劑中均不含多菌靈成分,能起到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危害、降低抗病菌株頻率和菌株產(chǎn)生的毒素的作用。因此,這些藥劑可作為小麥赤霉病大面積防治的主體藥劑進行推廣,為防止過早出現(xiàn)抗藥性從而導致防效下降的情況發(fā)生,上述藥劑可在揚花初期首次用藥和5—7d后二次用藥過程中交替使用。
防治小麥赤霉病效果一般的5種藥劑,防效65%—70%。28%烯肟·多菌靈WP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為67.14%,與王慧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20%烯肟·戊唑醇SC的防效為65.96%,與周群芳等[13]的試驗結果相當,15%氯啶·戊唑醇SC的防效為67.33%,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試驗文章發(fā)表。22.5%咪鮮胺EC對赤霉病的防效為66.65%,與崔曉萌[16]的試驗結果相近。40%戊唑·多菌靈SC對赤霉病的防效為69.44%,與楊森等[17]的研究結果相差不大。上述5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一般,與對照藥劑苯并咪唑類藥劑50%多菌靈WP和40%多·酮WP的防效相當,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過程中也可作為替代藥劑進行使用。
下述5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不理想,防效均低于65%。苯并咪唑類的42%甲硫·咪鮮胺WP,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5%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抗菌素類的1%申嗪霉素SC,吡啶類的50%氟啶胺SC等5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差,均低于對照藥劑苯并咪唑類藥劑50%多菌靈WP 和40%多·酮WP。其中5%嘧菌酯SC對赤霉病的防效為59.52%,與翟平平等[18]的研究結果相似。1%申嗪霉素SC作為抗菌素類生物農(nóng)藥,在生產(chǎn)中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在試驗中,對赤霉病的防效為57.62%,與徐柳等[19]的研究結果(1 500 mL/hm2的防效為 64.8%)相差不大,而與趙影等[20]的研究結果(1 800 mL/hm2的防效為85.7%)相差很大,是供試小麥品種不同或是其他原因,暫時沒有明確的結果,有待于進行進一步的田間試驗。吡啶類的50%氟啶胺SC是日本石原產(chǎn)業(yè)自主研發(fā)生產(chǎn)的新型廣譜疫病特效殺菌劑,候昌亮等[21]在不同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中表明,甲基硫菌靈、噻菌靈等11種供試藥劑中,氟啶胺在濃度0.2%時,對小麥赤霉病菌絲生長抑制率達74.63%,室內(nèi)毒力測定中,其原藥在離體條件下抑菌活性最高,EC50為0.0620 mg/L,高于甲基硫菌靈、噻菌靈等10種其他供試藥劑。氟啶胺作為新藥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經(jīng)過戶外試驗驗證,50%氟啶胺SC 450 mL/hm2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并不理想,防效僅為22.75%,是因為用藥量不夠亦或是其他原因,該試驗無法提供理論依據(jù),因此希望在提高用藥量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試驗,以期能夠得出最佳結果。
致謝:建湖縣氣象臺工程師李扣鳳為本研究提供了氣象資料,鹽城市植物保護檢疫站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研究員陳永明為本文提出了寶貴修改意見。
[1]樊平聲.小麥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進展[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0(5):182-184.
[2]邵振潤,周明國,仇劍波,等.2010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與抗性調(diào)查研究及防控對策[J].農(nóng)藥,2011,50(5):385-389.
[3]張旭暉,高蘋,居為民,等.小麥赤霉病氣象條件適宜程度等級預報[J].氣象科學,2009,29(4):552-556.
[4]陳永明,林付根,趙陽,等.論江蘇東部麥區(qū)赤霉病流行成因與監(jiān)控對策[J].農(nóng)學學報,2015,5(5):33-38.
[5]張潔,伊艷杰,王金水,等.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4(1):24-27.
[6]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國小麥赤霉病暴發(fā)原因分析及持續(xù)監(jiān)控與治理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3(4):38-41.
[7]張雁南,樊坪升,陳長軍,等.禾谷鐮刀菌對多菌靈抗性的監(jiān)測及其演變規(guī)律[J].農(nóng)藥,2009,48(8):603-613.
[8]刁亞梅,周明國,王建新.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開發(fā)[J].農(nóng)藥,2012,15(5):375-376,384.
[9]范金勇,于樂祥,張梅鳳.2011—2015年專利到期的農(nóng)藥品種之丙硫菌唑[J].今日農(nóng)藥,2012(7):29-30.
[10]韓青梅,康振生,段雙科.戊唑醇與葉菌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學報,2003,30(4):439-440.
[11]曹燕蕾.2009年國外登記或上市殺菌劑品種述評[J].現(xiàn)代農(nóng)藥,2010,9(5):8-12.
[12]王曉芹,孫曉榮.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簡報[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4(2):106.
[13]周群芳,孫俊銘,吳偉.戊唑·咪鮮胺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15(2):67-68.
[14]許艷云,徐榮欽,劉美剛,等.25%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試驗示范[J].湖北植保,2012(6):11-12.
[15]王慧,龔德洪,楊衍銀.28%烯肟菌酯·多菌靈(佳思翠)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效研究[J].農(nóng)業(yè)災害研究,2014,4(06):15-16.18.
[16]崔曉萌.25%咪鮮胺乳油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2,18(15):105,127.
[17]楊森,劉廣軍,緱國華,等.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總結[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12):88-89.
[18]翟平平,劉友超,姚安慶.小麥赤霉病殺菌劑室內(nèi)篩選試驗[J].長江大學學報,2012,9(3):1-2,14.
[19]徐柳,張有為,郁東航.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簡報[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3(2):103.
[20]趙影,張影,趙鳳梅,等.1%申嗪霉素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初報[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2,18(24):87-88.
[21]侯昌亮,胡寒哲,艾爽,等.11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4,53(17):4066-4068.
(責任編輯:程智強)
Control effects ofdifferent fungicides on wheatscab in field
MA Yong,ZHANG Ru-biao,PAN Yong,WANGdong-ming
(The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station of Jianhu County,Jiangsu 224700,China)
Since 2000 wheatscab has become a commondisease in Jianhu area a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heavy in extent of injury.Because carbendazim and its mixtures have been used to control thisdisease for 30-odd years anddeclined in control effect,field experiments to control wheatscab are conducted with 19 fungicides respectively.The resultsshow that 48%JS399-19·tebuconazolesC,25%prothioconazolesC,80% tebuconazole WP,15%propylthiouracil·tebuconazolesC,75%tebuconazole·chlorothalonil WP,45% tebuconazole·prochloraz WP and 25%JS399-19 EC thoseseven fungicides are over 70%in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wheatscab and thus cansubstitute for carbendazim and its mixtures.
Wheatscab;Fungicide;Control effect;Field experiment
S435.12
A
1000-3924(2016)04-105-05
2015-07-20
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小麥產(chǎn)品中鐮刀菌毒素的風險評估與監(jiān)測預警關鍵技術研究”[CX(14)2126]
馬勇(1981—),男,本科,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工作。Tel:0515-80627269,E-mail:drage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