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云 彭玉琳★
圍刺法埋線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的臨床分析
何彩云 彭玉琳★
目的 觀察圍刺法穴位埋線與普通針刺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的療效差異。方法 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埋線治療組(觀察組)和針刺對照組(對照組),每組各32例。埋線治療組治療1次/2周,針刺對照組治療5次/2周,均以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癥狀、體征評分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0.64%,對照組總有效率87.1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皮損性質、面積、瘙癢程度評分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差值,觀察組在改善瘙癢程度上優(yōu)于針刺組(P<0.05),余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與普通針刺比較,圍刺法埋線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療效更顯著,能明顯改善瘙癢程度,具有復發(fā)率低、患者依從性好的優(yōu)勢。
埋線 局限性神經性皮炎 圍刺 針刺
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是以皮膚苔蘚樣變及陣發(fā)性劇烈瘙癢為特征的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皮膚病,多發(fā)于頸后、頸兩側,發(fā)病率占皮膚科初診病例的2.1%~7.7%[1],屬中醫(yī)“攝領瘡”范疇。針灸病譜研究顯示,神經性皮炎(局限性)屬于Ⅰ級針灸病譜,即可以采用針灸治療并可獲得治愈或臨床治愈的疾病[2,3]。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作者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圍刺法埋線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32例,并與普通針刺進行隨機對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4例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埋線治療組(觀察組)和針刺對照組(對照組),每組各32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齡(33.26±6.35)歲;平均病程(54.02±4.18)個月。對照組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齡(34.48±7.60)歲;平均病程(55.12±5.3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篩選 符合《臨床皮膚病學》[4]中神經性皮炎的診斷標準,皮損主要局限在項后或項兩側,并伴有苔蘚樣變。排除泛發(fā)性神經性皮炎、2周內使用皮質類固醇、抗組胺藥物、皮損局部有潰瘍或感染、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或合并有糖尿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內科疾病患者。未完成1個療程或治療期間接受治療方案以外的治療者以脫落處理,排除羊腸線過敏者。
1.2 方法 (1)治療方法:處方:皮損局部、風池、三陰交、內關、膈腧。濕毒內蘊配陰陵泉、曲池;血虛風燥血海、風市。坐位施治,均取左右雙穴。觀察組:予以穴位埋線治療。皮損局部行圍刺,由皮損邊緣以45°角向中心斜刺1寸,約2cm左右埋1針,一般埋4~7針;風池埋線令患者低頭,針尖向下頜方向,埋線深度為1寸;余穴均直刺,進針1~1.5寸將線埋入。蘸甲用棉簽根紫溶液進行穴位定位,聚維酮碘溶液局部消毒,再打開無菌包,戴無菌手套將羊腸線(美國,強生嶶喬,3/0vcp311h)剪成1.5~2cm長,穿入1次性埋線針(鎮(zhèn)江,高冠,7#),標記處進針,邊推針芯邊退針管,使羊腸線埋入穴位,出針,消毒針孔,創(chuàng)可貼固定4~8h,24h后可洗浴。埋線1次/2周,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予以普通針刺。取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一次性毫針(江蘇,吳江,0.25/40),進針方法與深度如埋線組,得氣后留針30min,1次/ d,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2周,治療2個療程。(2)療效評價:從皮損性質、皮損面積兩項客觀指標和瘙癢程度一項主觀指標評定療效。皮損性質:0分,無皮損;1分,斑疹或丘疹;2分,丘皰疹或輕度苔蘚化;3分,明顯苔蘚化或糜爛結痂。皮損面積:0分,無皮損;1分,皮損減少≥75%;2分,25%<皮損減少<75%;3分,皮損減小≤25%,或增加,治療前均記為3分。瘙癢程度:0分,無癢感;1分,輕癢,不影響休息;2分,瘙癢可忍受;3分,瘙癢難以忍受,影響工作休息。療效標準: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皮損、瘙癢均消失,積分改善率≥90%;顯效:70%≤積分改善率<90%;有效,50%≤積分改善率<70%;無效:積分改善率<50%??傆行?(痊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總病例數×100%。治療時間達到總療程一半的病例納入統(tǒng)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性計量資料采用2個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1例患者療程未過半,不納入統(tǒng)計,5例患者癥狀緩解后,未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觀察組無脫落、排除病例。
2.1 兩組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n皮損性質(分)皮損面積(cm2)瘙癢程度(分)觀察組治療前322.47±0.3232.84±0.11治療后320.45±0.34*0.38±0.26*0.22±0.19*差值2.12±0.272.71±0.232.62±0.24#對照組治療前322.51±0.4532.82±0.08治療后310.47±0.43*0.46±0.20*0.93±0.65*差值2.20±0.342.75±0.322.08±0.73
2.3 不良反應及隨訪 治療、隨訪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無特殊處理病例。3個月后電話隨訪,對照組患者有4例出現輕度復發(fā)情況1次,繼續(xù)針刺治療2~3次后緩解,至隨訪結束時未再發(fā),復發(fā)率為12.90%。觀察組無復發(fā)情況。
《諸病源候論·攝領瘡候》云:“攝領瘡如廯之類,生于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云是衣領揩作,故名衣領瘡也”。攝領瘡描述的正是發(fā)于項后或項兩側的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本病的病位在皮膚,發(fā)病與外感風邪、濕邪,內傷七情有關。風濕化熱,濕熱久釀為毒,蘊于肌膚,邪盛而發(fā)?。磺橹緝葌?,氣血不調,久則耗傷陰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養(yǎng),發(fā)為此病,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影響日常起居勞作。
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可因氣候、季節(jié)、勞累、飲酒、飲食、情緒、月經等因素誘發(fā),有一定的家族性。其確切的發(fā)病因素與機制尚不明確。皮膚和大腦在胚胎學上有著共同的起源,二者又共享一些神經遞質、激素和受體表明神經性皮炎可能與大腦皮層抑制和興奮功能失調有關[5]。近年來,臨床上發(fā)現,精神狀態(tài)與神經性皮炎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多數神經性皮炎患者有神經緊張等情況發(fā)生,如伴有頭暈、睡眠不佳、情緒激動等。治療上主要從消除病因,減少炎癥刺激,阻斷瘙癢-搔抓循環(huán),修復受損皮膚幾個方面,選用抗組胺類藥、營養(yǎng)神經類藥、鎮(zhèn)靜安眠類藥、抗抑郁類藥等,局部封閉或選用糖皮質激素、焦油類制劑、免疫抑制劑等,療效不甚理想,尚存在皮膚萎縮、局部色素沉著等不良反應。
針刺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主要包括三個思路:局部施術可疏通經氣,祛風瀉邪,化瘀生新,操作方法包括毫針針刺、圍刺、火針、拔罐、貼棉灸、梅花針放血等;其次是養(yǎng)血祛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盛則癢,外風侵襲肌腠,血虛、陰虛生風,通過治血達到熄風止癢的目的,選穴以風池、風市、風門、曲池、合谷、血海、膈腧為主;調神、暢情志是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局限性神經性皮炎伴發(fā)的精神緊張、情緒不穩(wěn)、睡眠障礙,甚至焦慮等狀況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選取內關、三陰交、神門、太沖、神庭等腧穴,可以達到調心神、暢氣機的功效。圍刺法由《靈樞·官針》十二刺中的揚刺衍生而來,含圍剿之意,可調節(jié)局部氣血經氣,氣致病所,引導正氣抗邪祛滯,圍刺后留針,對局限性、肌肉、皮膚疾患更有良效。本研究采取皮損局部圍刺法埋線,疏通局部經氣,祛風活血,風池祛風止癢,內關、三陰交安神、除煩,濕毒內蘊配陰陵泉、曲池;血虛風燥配血海、風市。
《內經·始終》記載:“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就留之”。穴位埋線的優(yōu)勢是久留針,持續(xù)刺激腧穴,疏通經絡,調節(jié)氣血,激發(fā)經氣,提高腧穴、經絡的興奮性和傳導性,發(fā)揮祛邪扶正的作用,達到良性、雙向性調節(jié)。研究表明[6],“久留針”對反復發(fā)作性、慢性、頑固性疾病療效顯著,一方面通過刺激經絡腧穴緩解癥狀,另一方面持續(xù)刺激有治療作用的累積效應,能顯著縮短病程,減少就診次數?!熬昧翎槨彼枷氚l(fā)展而來的穴位埋線,利用異物對穴位內產生刺激,可以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調整臟腑,達到類似針刺留針治療的效果。另外,在治療情志病方面,埋線有獨特的優(yōu)勢。與普通針刺比較,圍刺法埋線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具有臨床療效顯著,患者的依從性高,3個月隨訪復發(fā)率低的優(yōu)勢。但穴位埋線的起效機制尚不清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機理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和深入。
1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北京: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45~346.
2 楊明曉,趙凌,楊潔,等.國內針灸病譜研究規(guī)律的文獻計量學分析及趨勢展望.針刺研究,2014,39(3):247~251.
3 黎波,杜元灝,熊俊,等.皮膚病癥循證等級針灸病譜研究.中醫(yī)雜志,2010,51(7):616~621.
4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05.
5 Osman Ossama T, Mufadde1 Amir, A1mugaddam Fadwa. The psychiatric aspects of skin disorders. Expert Review of Dermato1ogy, 2011, 6(2):195~209.
6 李勇華.深刺久留針針刺法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7):213~214.
324002 浙江省衢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