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紀欣 臺灣中國統(tǒng)一聯盟原主席、觀察雜志社社長
蔡英文善意表態(tài)內藏玄機
作者丨紀欣 臺灣中國統(tǒng)一聯盟原主席、觀察雜志社社長
1月21日,綠媒頭版以“蔡英文:九二歷史事實推動兩岸關系”為題,刊登蔡英文的訪問稿,立即引起兩岸熱議。有學者肯定蔡向前邁了一大步,也有人質疑蔡英文仍未說清楚。
其實,蔡英文是1998年“汪辜二會”的代表之一,又曾任臺灣陸委會主委多年,豈會不知1992年香港會談及其后往來書信所達成的共識?她之所以不承認“九二共識”,表面理由是因那四個字是國民黨人蘇起所取,真正理由當然是不愿意接受“一中”,那她此刻“理解和尊重”當年的“共同認知與諒解”,顯有不得不然的盤算。
一是蔡英文受訪時間,正是美國前副國務卿伯恩斯來臺與她面談后,美國帶給她的訊息顯與美副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所言是一致的:兩岸關系持續(xù)和平穩(wěn)定符合美國長遠利益。在與大陸多年的交手后,美國總算弄清楚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無可退讓,蔡英文當然也就不能再回避“九二共識”這個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基礎。
二是臺灣經濟與兩岸關系無法切割,蔡英文既承諾要在短時間交出經濟復蘇的成績單,怎能不放下身段,以換取大陸的放行,讓臺灣至少上得了TPP及R CEP談判桌,并可開啟與他國的FTA協(xié)商?
即使如此,蔡英文還是在“兩岸既有政治基礎”加上了另外三個“關鍵元素”:現行“憲政”體制、兩岸交流成果,以及臺灣的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此三項元素看似合理善意,卻各有玄機。
其一,具有一中架構、統(tǒng)一愿景的現行“憲政”體制并非不會變。民進黨“立委”雖未達四分之三席次,但李登輝在“九合一”前推動二階段修憲,第一階段的兩項:降低投票年齡至18歲、降低“修憲”門坎,不僅會得到民進黨及“時代力量”的支持,國親兩黨“立委”恐怕也不敢加以反對,何況藍營內始終有人想利用“修憲”改為“內閣制”。至于“修憲”需交公民復決,門坎雖高,以目前的民意而言,亦非完全不可能?!靶迲棥遍T坎一旦降低,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未來走向令人憂心。
其二,蔡英文顯想概括承受馬當局的兩岸經貿成果,只是,行動勝過語言,民進黨若不讓服貿協(xié)議生效,積極協(xié)簽貨貿及ECFA后續(xù)協(xié)議,兩岸繼續(xù)協(xié)商交流的基礎何在?
其三,搬出民主及民意是蔡以拖待變的高招。蔡英文一再強調“臺獨”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意味著,就算兩岸確實有“一中”共識,但臺灣民意已改,大陸必須調整其對臺主張。由此可斷定,“去中國化”必然是蔡英文的施政方針。另,隨著兩岸實力此消彼長,“民主”早在綠營的炒作下成為“拒統(tǒng)”的最大迷思,蔡英文必會以此繼續(xù)“反中”,甚至爭取到美國的奧援。
當然,蔡英文的盤算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大陸已清楚定義“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中,就算蔡英文可以不用“九二共識”,卻回避不了兩岸同屬一中。二是民意畢竟以物質為基礎,大陸對臺灣的吸力已不可擋,兩岸現階段保持和平發(fā)展,未來在平等協(xié)商下共議統(tǒng)一,應該是符合臺灣人民福祉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