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集寧區(qū)文物管理所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qū)白海子鎮(zhèn)白海子村遼金時期墓葬發(fā)掘簡報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集寧區(qū)文物管理所
烏蘭察布市 白海子村 遼金墓葬
2014年6月28日,我館接到集寧區(qū)白海子鎮(zhèn)白海子村嘉禾小學施工單位和集寧市有關單位的上報,趕赴現(xiàn)場確認其信息,并上報有關管理單位,收到搶救性田野考古發(fā)掘的指示。烏蘭察布市博物館組織考古發(fā)掘隊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并對周邊地區(qū)進行田野考古鉆探。本次發(fā)掘面積共200平方米,清理2座墓葬?,F(xiàn)將墓葬發(fā)掘情況報告如下: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墓葬位于烏蘭察布市集寧區(qū)白海子鎮(zhèn)白海子村北部嘉禾小學建設工地中南部,南距110國道約1500米,西南距白海子鎮(zhèn)鎮(zhèn)政府約800米,距烏蘭察布市政府東北9200米,東南距金元時期土城子古城約米3000米(圖一)。墓地地勢北高南低,東有一條南北向的干河,現(xiàn)已經(jīng)大部分被城市建設垃圾填滿,但還能看出河槽的走向(圖二)。
此次發(fā)掘共清理2座墓葬。磚室墓1座,土坑豎穴石室墓1座。以下簡要介紹2座墓葬。
M1 磚室墓,墓向135°。該墓早期被盜,現(xiàn)由于施工隊推土,墓口開口處深度不詳。墓坑平面呈圓角“凸”字形。全長570厘米,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圖三)。
墓道為圓角長方形斜坡臺階狀,殘存長220、寬70-90、深5-92厘米,填土為黃色五花土。
墓門側視呈拱形,用長方形磚砌筑,磚長33、寬16、厚4厘米。墓門高95、寬 110厘米;門洞高80、寬80厘米。甬道長35厘米、寬80厘米。
墓室由墓底、墓壁、墓頂三個部分組成。
墓室底部平面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215、寬210厘米;由尸床、墓地面組成,尸床位于墓室北側,靠北壁平面呈傘形,長直徑210、短直徑90厘米,高13厘米。尸床面用長33、寬16、厚4厘米的素面青磚平鋪,下墊厚12厘米的一層土。墓地面平面呈傘形,長直徑210、短直徑120厘米;地面用長33、寬16、厚4厘米的素面青磚平鋪而成。
圖二 墓葬發(fā)掘總平面圖
圖三 M1平、剖視圖
墓壁高85、厚33厘米,用長33、寬16、厚4厘米的素面青磚一豎兩平結構平砌11層。
墓頂為穹窿頂,殘高45、厚16厘米,用單層磚斜砌平移壘成券頂,墓頂前半部分因施工被破壞。
墓室內(nèi)發(fā)現(xiàn)3具尸體,尸床上的尸骨為仰身直肢葬,其他兩具尸骨,骨架亂堆,有二次葬造成的痕跡。另外在墓道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的人肢骨、肋骨及羊腿骨等。
根據(jù)出土尸骨的頭骨和牙齒,初步鑒定尸床上的尸骨為男性,45歲左右;另兩具尸骨也就是墓地面上的尸骨均為女性,年齡一個45歲左右,一個40歲左右(詳見人骨鑒定報告:白海子鎮(zhèn)白海子村嘉禾小學墓葬人骨鑒定報告)。
M2 位于M1東北34米處,開口于距地表40厘米處,土坑豎穴石室墓,墓向108°。墓壙平面呈圓角長方形,長407、寬325、殘存深35-55厘米(圖四)。填土為黃色五花土內(nèi)夾大量的大石塊,墓葬北部被施工者破壞。
石室墻體僅存西南部,用自然大石塊壘砌而成,從殘存的石墻和墓坑來看,墓室平面呈橢圓形,長直徑200、短直徑165、殘存高30、墻壁厚35厘米。
圖四 M2平、剖面圖
圖五 墓葬出土器物
墓葬早期被擾亂。出土有兩具尸骨,一具較完整,另一具尸骨部分骨頭在填土中被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肢骨等無規(guī)則堆放在墓主人左側。墓主人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64°,頭骨上方出土兩件陶器。頸骨附近發(fā)現(xiàn)一粒紅色料珠。尸床用平板石平鋪而成。
M1隨葬品有瓷器、料器、鐵器等5件。M2隨葬品有陶器、料器、貝殼、鐵器等7件。2座墓葬共出土文物12件。
1.陶器
陶器出土4件,M1出土2件,M2出土2件。
盆 1件。 M1:7,泥質(zhì)黑陶、素面;口部已殘缺,弧線斜腹,平底。底經(jīng)18、殘高8厘米(圖五,14)。
罐 1件。M1:6,泥質(zhì)灰陶、僅剩陶罐下腹部以下,紋飾有平行雙線合成幾何紋(三角狀)和篦點紋,凹底,制陶火候較高。底經(jīng)16、殘高8.5厘米(圖五,13)。
瓶 2件。M2:2,泥質(zhì)黑灰陶、葫蘆形,侈口、圓唇、溜肩、曲腹、平底;輪制、火候較高;瓶通高24.7、口徑3.5厘米,曲腹上腹直徑8厘米,壓腰處直徑5.6厘米,下腹徑16.3厘米,底徑7.6厘米(圖五,11)。M2:3口部已殘,與M2:2 屬相同器型的一對器物。殘高18.9、腹徑15.8、底徑8厘米(圖五,12)。
2.瓷器
雞腿瓶 M1:3,口部已殘。束頸、溜肩、長圓腹、小平底。瓶腹部下半部以上施綠釉,釉質(zhì)粗糙,粗瓷胎厚重,釉面上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沉積斑點。瓶殘高33.5、腹徑16.4、底徑7.5厘米(圖五,10)。
3.料器
料珠3件。M1:1,白色、圓柱形、圓柱中心鉆孔。珠外表已經(jīng)氧化,成白色粉末狀物。長0.6、直徑1、孔徑0.12厘米(圖五,3)。M1:2,形狀質(zhì)地同M1:1,長0.4、直徑0.5、孔徑0.1厘米(圖五,2)。M2:1 ,紅褐色、圓形、珠狀,內(nèi)出現(xiàn)氣泡,中心鉆孔。長0.5、直徑0.7、孔徑0.1厘米(圖五,4)。
4.鐵器
鐵刀 1件。M1:4,短柄、平刃,棕褐色、銹蝕嚴重。殘長10.6、寬1.3厘米;柄殘長4.6、刃長6厘米(圖五,9)。
鐵釘 3件。棕褐色、表面銹蝕,長條形,圓柱狀。M1:5,殘長4.3、直徑1厘米(圖五,7)。M2:5,殘長6、直徑0.9厘米(圖五,6)。M2:6,殘長1.9、直徑0.5厘米(圖五,8)。
5.貝殼
2件(M2:4、M2:7)。大小相同,長3.5、寬3.1厘米(圖五,1、5)。
白海子村嘉禾小學墓葬在集寧地區(qū)為首次考古發(fā)現(xiàn),該墓地所代表的遺存在文化系統(tǒng)上具有濃厚的北方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于揭示集寧地區(qū)遼金時期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征,探討我國北方地區(qū)遼金時期的葬俗、人種、族屬等問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次發(fā)掘的2座墓葬,其墓葬形制截然不同,一座為土坑豎穴磚室墓,一座為土坑豎穴石室墓。其中,土坑豎穴磚室墓的形制與河北涿鹿縣遼代壁畫墓類似①。此外,M1出土的綠釉雞腿瓶(M1:7)與河北宣化遼張文藻墓M7:71相同②,具有典型的遼代器物的特點。且M2出土的葫蘆形陶瓶與沈陽小北街金代墓葬出土的同類器(M1:1)器形基本相同③,由此推斷這兩座墓葬時代應為遼金時期。
從M1中發(fā)現(xiàn)的三個人骨的位置及M2填土中的大量大塊石頭和斂葬的人骨來判斷這兩座墓葬早期皆被盜擾過。
從地埋位置上看,距該墓地東南約3公里處是土城子古城,該城是一座遼金時期的古城址,本文認為該墓地應是土城古城普通居民的墓地。
附記:參加此次發(fā)掘的有王新宇、崔利明、李樹國、江巖、趙杰、巴特爾、龔 朔、韓彩霞、段杰;參加田野鉆探的有崔利明、李樹國、高智耀;提供后勤保障有哈斯巴特爾、胡王忠、張濤、候文軍、曹永利、王紀軍、張連平、王春勝;參與文物修復有巴特爾、李樹國;田野繪圖為江巖、李樹國;器物及線圖為郝曉菲、勵媛君,特此表示感謝。執(zhí) 筆:李樹國、沈莎莎
注 釋
①張家口地區(qū)博物館:《河北涿鹿縣遼代壁畫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87年3期。
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管理處、宣化區(qū)文物管理所:《河北宣化遼張文藻壁畫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6年第9期。
③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小北街金代墓葬發(fā)掘簡報》,《考古》2006年第11期。
責任編輯:黨 郁
Ulanqab City;Baihaizi Village;Liaojin Period Tombs
The excavation of the tombs of Jiahe primary school, Baihaizi village, is the firs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Jining region, which gained important harvest of the field archaeology work. The remains of the cemetery have a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northern minority culture in cultural system.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veal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ority of Jining region during the Liao and Jin period, and discussing the tombs of Liao and Jin period, race, ethnic group and other problems in north China. There are small amount of relics with special shap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By the study of the two tombs, we find they should belong to the tombs of ordinary residents of the Tuchengzi ancient city of Baihaizi village during the Liao and Ji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