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煒君
摘 ? ?要:在師生共同體當中,師愛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要素,是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充要條件。然而,作為一種高尚情感的師愛,在現(xiàn)實中的處境卻面臨尷尬。要改變這種境遇,可以從師愛內(nèi)涵的重構入手。師愛除了是教師給予學生情感體驗之外,更是一份需要、一種能力和一門藝術。
關 鍵 詞:師生關系;師德;師愛;需要;能力;藝術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1-0012-03
對于師愛這個話題,人們并不陌生。但如果沒有對愛的內(nèi)涵的深刻體驗,師愛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支離破碎。那么,什么是愛呢?根據(jù)德國現(xiàn)象學家舍勒的看法,愛是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這一原則恒常支配著主體如何看待世界和他的行為活動。照此定義,必須承認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愛學生、關心學生的。然而,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某直轄市教委曾隨機抽取100名教師,問:“你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被試給予了肯定回答;調(diào)查人員隨后詢問他們的學生:“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結果,回答“體會到”的僅10%[1]。 類似的情況在大洋彼岸也存在。美國女子軍團(Girl Scouts of America)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稱教師關心他們,且調(diào)查對象年齡越大,人數(shù)越少。[2] 如此巨大的反差引人深思:什么樣的教師之愛才能換來學生的回應呢?或者說:師愛的內(nèi)涵究竟為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愛學生,無異于歌手沒有嗓音,樂師沒有聽覺,畫家沒有色彩感。從中,我們也許可以一窺師愛的真諦:師愛除了是教師給予學生的情感體驗之外,更是一份需要、一種能力和一門藝術。
一、師愛是一份需要
自胎兒時期,人作為生命有機體就開始了滿足需要的奇妙之旅。呱呱墜地之后,各種需要更是撲面而來。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愛與歸屬的需要,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一樣,都屬于缺失需要(也稱匱乏性需要),是人生存所必需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階段論指出,照顧初生嬰兒的人如果能始終如一地對嬰兒的食物(生理)、關愛的需要作出回應,就能讓嬰兒明白他們能依賴周圍的世界,從而培養(yǎng)出一種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一旦缺失,就容易導致日后生活中的種種行為障礙??梢哉f,作為一種需要,從最初的完全被愛到第一次對愛作出回應,再到主動去愛,愛始終伴隨著人的生命旅程。也可以說,愛的成熟過程即人的成長過程。
中小學生內(nèi)心敏感,對師愛的需要極為強烈??赡芙處煙o意間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都會讓他們或“歡欣鼓舞”,或“深受傷害”。比起年幼時的童言無忌,這個階段的孩子懂得了隱藏,開始學會“迎合他人”與“表里不一”。他們有時為了得到教師的愛與關注,甚至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這個階段,師愛更多地應表現(xiàn)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從宏觀角度說,教師應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階段特征;從微觀角度看,則要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學生對師愛的需要。
在2015年11月13日舉行的“首屆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高峰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在題為“提高教師育人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主旨報告中強調(diào),教師應該學會讀懂學生行為背后的動因,給予學生必要的心理關注和支持,這在師生交往過程中非常重要。他引用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Ginott博士的一段話來闡釋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在經(jīng)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景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惡化或解除,兒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盵3]可見,師愛能否讓孩子得到滿足將會對孩子的世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
隨著生命體的成熟,青少年最終會克服自我中心,認識到他人不再是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他人的需要和“我”的需要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比“我”的需要更為重要。這意味著,學生能日漸體會到,教師同樣有被愛的需要。所以,在這個特殊的“發(fā)展關鍵期”,教師在走進學生內(nèi)心世界、讓學生感受師愛的同時,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回應愛、給予愛。在最近對深圳某中學展開的一次調(diào)研活動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過于冷漠”“沒有禮貌”。比起以往的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智力表現(xiàn),現(xiàn)在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綜合素養(yǎng),希望學校能提供更適切的道德教育。這是學校德育的契機,中小學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在家長的配合下,更好地去引導孩子從感受身邊人(包括父母、師長、同學)的愛開始,主動去回應愛,體會給予愛的快樂。
二、師愛是一種能力
“每天要上課、備課、批改作業(yè),還要應付各種考核、檢查以及突發(fā)狀況,我們又沒有三頭六臂,哪有精力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我們當然希望學生能成才,對他們嚴格也是為了他們好,可有些孩子就是油鹽不進?!痹谂c中小學教師的交流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都存在這樣的困惑:他們關心學生成長,希望學生表現(xiàn)優(yōu)秀,卻不知道該怎么來表達自己這份愛?;蛘哒f,教師們普遍感覺自己欠缺愛學生的能力。
愛是需要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弗洛姆曾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創(chuàng)造性地去愛,那他必然也愛他自己;如果他只愛別人,那他根本就是沒有能力去愛?!盵4]可見,教師要具有愛學生的能力,首先得有自愛的能力,要對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給予肯定,要對自己給予關懷、尊重和了解,成為一個首先能對自己負責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作出榜樣,將愛的情懷傳播出去。
在這里,我們要把自愛與自私的概念嚴格區(qū)分開。從原則上說,愛自己同愛他人不僅不矛盾,而且是緊密契合的。那么,愛他人,或者再具體一點說,愛學生究竟要怎么做呢?馬丁·布伯的“對話”理論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布伯認為,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必須把他周圍的在者(其他人、生靈萬物)都當作與“我”相分離的對象、與“我”相對立的客體,通過對這些客體的經(jīng)驗而獲致關于他們的知識,再假手知識以使其為“我”所用,這就形成了一種“我—它”的關系。與此相對立的還有另一種關系,即“我—你”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我”與“你”相遇,“我”不再是一個經(jīng)驗物、利用物的主體,“你”也不再是被“我”經(jīng)驗、利用的客體,“我”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與“你”建立關系,因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5]所謂完整而有意義的愛,正是建立在基于對對方完整的認識和接納,認可對方是獨立、有感情的生命體的基礎上的,它蘊藏在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你”關系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人們經(jīng)??梢钥吹剑贿吺墙處煹目嗫谄判?,一邊是學生的我行我素,不少學生甚至認為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只是“一種形式”:“他關心我嗎?我看他只是不想讓我拖全班的后腿吧?!”借助布伯的理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只把學生當成工具、當成手段,將考試分數(shù)、班級排名等置于學生的生命體驗前面,以關心的名義對學生進行各種干預,那自然不會讓學生體驗到愛,甚至還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生長的積極關心,是引導所愛對象臻于至善的價值指向。教師之愛,要求教師始終關注孩子的成長,而且相信每個孩子具有求真向善的可能性。教師愛學生的前提,就是要認識到每個學生就是他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不是要學生成為教師所希望的樣子。教師要培養(yǎng)自己愛學生的能力,就必須主動地去塑造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布伯所謂的“我—你”關系。只有把每一個學生都視為目的而非手段,放下對他們的期待或者偏見,認真傾聽他們的訴求,尊重他們的選擇,以開放的態(tài)度去了解、接納他們,這樣的師愛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三、師愛是一門藝術
有人曾向著名小學教育家王企賢取經(jīng):“啥樣的亂班到你手里都能變好,你有什么絕招嗎?”王老師回答:“要說有什么經(jīng)驗嘛,也很簡單,只有一個字‘愛’,愛你所從事的事業(yè),愛你所教的學生?!笨此坪喓唵螁蔚囊粋€“愛”字,卻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弗洛姆對此專門著書論述,告訴人們“要認識到愛是一門藝術,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6]。他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明確提出,如果愛是一門藝術的話,那就需要人們能夠掌握這門藝術,就像學習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雕塑一樣。
雖然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任何藝術的實踐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弗洛姆將其總結為“規(guī)矩”“專注”和“耐心”[7]。首先,若是沒有規(guī)矩,人生就會變得漫無中心、混亂不堪,自然談不上對藝術的追求。這里所說的“規(guī)矩”,不是外部強加的實踐,而是一個人自身意愿的表達。也就是說,實踐這種行為會讓實踐者感到高興,要是一天沒實踐,他就會想念這種行為。具體到師愛藝術中,可以把這種實踐理解為給予學生關愛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教師“一天不做,就哪里不對勁”的行為,是做了之后可以讓教師由衷地感到快樂的行為。其次,“專注”也有其特殊的含義。弗洛姆認為,交往中的專注必須先擁有傾聽對方的能力,并盡可能避免瑣屑輕浮的談話。學會傾聽是教師對學生表示關愛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布伯的“對話”理論同樣非常強調(diào)傾聽的能力,他解釋說,只有當一個人真的去傾聽、了解對方表達的跡象(即背后隱藏的深意),而不僅僅是表達的語言時,“對話”才真正發(fā)生。如果參與者沒有真正心懷對方或他人的當下,那所有的“高談闊論”,無非都是“偽裝成對話”的“獨白”而已。[8]最后,對掌握一門藝術而言,“耐心”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而應該是持久的、有耐心的。
在弗洛姆看來,學習一門藝術的過程可分為兩步:一是精通理論,二是掌握實踐。而如果要成為一名大師,除了理論和實踐之外,還需要第三個因素,即把藝術看得高于一切。[9]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主動地去愛學生,并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比如對學生寬嚴相濟、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等,但是真正能成為名師名家的教師只有極少數(shù),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那些把師愛看得高于一切的教師,才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yè)中的佼佼者。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句教育名言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要問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愛孩子。
作為一門藝術的愛,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這種主動性體現(xiàn)在“給予”的自覺中,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的能力中。追求教師之愛這門藝術,要求教師富有創(chuàng)造性。弗洛姆認為,對有創(chuàng)造性性格的人來說,“給予”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它是潛能的最高表達。恰恰是通過“給予”,教師能夠體驗到自己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和愉悅欣喜。在“給予”學生愛的行為中,教師的生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
杜威研究協(xié)會前任主席、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諾丁斯一再強調(diào)其教育理念,即,我們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干,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接。這個觀點值得所有師生共勉。
參考文獻:
[1]陳力,林崇德.試論師德建設的內(nèi)容[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5):5.
[2] [美]內(nèi)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7.
[3]中國網(wǎng). 北師大校長董奇:教師須提高讀懂學生的能力[EB/OL].[2015-11-13].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5-11/13/content_37055915.htm.
[4][6][7][9][美]弗洛姆. 愛的藝術[M]. 趙正國,譯.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66,9,119,9.
[5][德]馬丁·布伯. 我與你[M].陳維綱,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譯者前言.
[8][德]馬丁·布伯.人與人[M].張健,韋海英,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