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動靈魂還難?!崩羁藦娍偫碚勆罨母镏y。
改革為什么這般難以推進?讓我們從影響改革的三大效應說起。
損失厭惡效應
一天,你走在街上,有人攔住你。
他問你想不想?yún)⒓佑螒颉蛏蠏佉幻队矌牛郝涞卣妫阙A10元;落地背面,你輸10元。
你立馬拒絕了,一個念頭在你大腦閃現(xiàn):“我才不愿冒損失10元的風險?!?/p>
跟你一樣,九成多路人都拒絕了——對普通人來說,失去10元的恐懼,遠比得到10元的欲望要強烈。
最少收益多少,才會平衡人們失去10元的恐懼?
實驗證明,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個答案是25元。
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著名的損失厭惡效應。
這種效應投射到改革中,會形成這樣的效果:普通民眾只愿用1倍努力來支持改革,而既得利益者則愿用2.5倍努力來反對改革。
分散集聚效應
一天傍晚,公司的人都在加班,小明收到兩個大蛋糕。
恰巧,領導肚子餓了,正到處找東西吃,于是要求小明貢獻一個蛋糕出來讓大家分享。
你一開始很驚喜,但驚喜很快變成了失落——幾十個人分一個蛋糕,你只得到一小口。
但更不爽的是小明——雖然大家只分到一小口,但自己卻損失了兩個蛋糕中的一個。
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著名的分散集聚效應。這種效應投射到改革中,會形成這樣的效果:
對普通民眾而言,改革收益存在分散效應:當改革力度過小時,改革收益對他們而言就顯得雞肋,他們就缺少支持改革的熱情。
而對既得利益者而言,改革損失存在集聚效應:要讓民眾獲得滿意的改革收益,自己就得承擔巨大的“損失”,所以,阻擾改革的動力就會增強。
乘數(shù)效應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翻新自由女神像扔下的廢料,向社會招標。
幾個月過去了,卻沒人應標。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guī)定,弄不好就會被起訴。
麥考爾公司董事長聽說后,立即飛往紐約,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約。
很多人等著看麥考爾的笑話,但等來的卻是一個奇跡——麥考爾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
這堆廢料讓麥考爾賺了350萬美元。
進行整合利用,廢料價值便遠遠超越了簡單相加,這就是乘數(shù)效應。
乘數(shù)效應投射到改革中,會讓損失厭惡效應、分散集聚效應相互作用,形成遠遠大于簡單相加的效果:普通民眾只愿用1倍努力來支持改革,而既得利益者愿意用5倍甚至更多努力來反對改革。
重用改革促進派是時代命題
損失厭惡效應、分散集聚效應、乘數(shù)效應疊加,就會催生一批“裝醒”的領導干部——表面支持改革,實則拖延或阻礙改革。
嘴上支持改革,暗地里卻攪渾改革輿論,讓改革訴求不了了之。
搞選擇性改革,對自己有利的改革就干勁十足,對自己不利的改革就虛與委蛇。
…………
所以,深化改革才會如此之難。
“十三五”時期,中國處在兩期并存的階段:一是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二是社會矛盾凸顯期,由此形成了又一個新的改革窗口期。
以歷史視角觀察,“一個美好藍圖的誕生”從來都是改革關鍵期與改革促進派“耦合”的結果。
所以,要實現(xiàn)“十三五”藍圖,就必須用好改革促進派,這是一道輸不起的時代命題。
(摘編自《改革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