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麗課堂始終把學生的成長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核心,美麗課堂之所以美麗,在于充分關注到了學生生命的“在場”,既含攝全體學生,實現(xiàn)群體的價值,又關注每一個學生差異;在于構建了一個深刻而自洽的思想體系,把課堂教學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把具體操作形態(tài)的首創(chuàng)權下放給學校、學科和教師,在不同的學校、學科形成能夠結合學科育人價值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在于它形成了一個個充滿效能的行動系統(tǒng),以校為本,發(fā)揮教育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學行動體系,形成美麗課堂的大觀之美。
【關鍵詞】美麗課堂;生命在場;思想體系;行動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6-0019-02
【作者簡介】于澤元,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400715)副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博士,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海德格爾說:“此在是這樣一種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領會地對這一存在有所作為……我們現(xiàn)在必須先天地依據于我們稱為‘在世界之中’的這一存在建構來領會此在的這些存在規(guī)定?!盵1]人作為此在,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一定的“場”中對自我的存在有所理解和領會,并在此基礎上有所作為。這構成了人的尊嚴和價值。作為教育的目的本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這種尊嚴和價值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愛護。
然而在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過程中,過度注重技術理性和功利目的的教育樣態(tài)正在取消著學生的這種在場性。在不少課堂上,教師控制著教學的目的和學生的行動,教學正淪為學生配合教師完成其教學任務的過程,學生只是被教師操控著的道具性的“存在”,缺乏對世界的主動的“領會”與“操勞”。換句話說,學生雖然好像“在那里”,但他們其實已經在課堂中被“被退隱”,而被退隱的絕不僅僅是學生的在場性,也包括學生的價值和尊嚴。不少教育的有志之士睿智地認識到當下這種教育困境或問題,他們在理論上大聲疾呼,在實踐中努力改變,“美麗課堂”就是上述理論與實踐得以融合之后所產生的新的課堂樣態(tài)。
美麗課堂之所以美麗,就在于其充分關注到了學生生命的“在場”。杜威曾經說過:“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它創(chuàng)造繼續(xù)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為實現(xiàn)這種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盵2]課堂的美麗價值就在于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獲得生長,而生長必然是學生自己的生長,只有學生“在場”,只有學生以自己的生命與世界互動,世界才會給學生帶來充滿生命價值的意味,學生才成為合目的的存在,課堂也因此有了美麗的內蘊。
張家港的美麗課堂就把握到了這種教育的本質,始終堅持生本立場,富有創(chuàng)意地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充分實現(xiàn)“教育展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內容充分融解于教育活動中,師生在科學的、連續(xù)的、合理的教學活動中相互影響,實現(xiàn)教育的有目的的生成和教育主體的個性化生長”。在這個過程中,所有教學的設計,都是為了把學生引入學習的現(xiàn)場,并在教學活動中凸顯學生自我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不管是課堂生態(tài)場的營造,前置式教學的設計,還是目標策略課堂的構建,都是為著這個目的,都為了給學生一個自主生長的時空。這樣的課堂,必然會讓“在場”的生命煥發(fā)出奪目的光輝,在不斷的生成與生長中闡釋美麗課堂的精彩意蘊。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以鮮活的個人進入教與學所構建的生態(tài)場中,以彼此之間的合作對話融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自我解釋”的學習構建知識與生命之間的和諧,以系統(tǒng)化的學習行動譜寫課堂教學的節(jié)律。在這個過程中,美麗課堂關注的既是學生群體,也是生命個體。作為教學生態(tài)場,它含攝全體學生,在師與生、生與生的互依互動中實現(xiàn)群體的價值,同時又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人富有差異的智慧為這個生態(tài)場灌注生機與活力,對差異的關注、利用而非抹殺,是美麗課堂的魅力核心之一。
美麗課堂之所以美麗,就在于它構建了一個深刻而自洽的思想體系。在當前各地推行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中,充溢著技術化、操作化的氣息,各種“三步”“五步”,“一二三”“三二一”之類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在這些教學改革背后,暗含著這樣一個假設:教師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驟去教學,就一定會達到高效的教學結果,其實質是把教師看作一個被編入程序的教學機器人。這些改革行動忽略了教學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的互動過程,是一個需要有教育思想支撐的過程,是一個以教師的生命來推動學生生命的過程。這類教學模式讓教師的主體性“退隱”,讓課堂成為技術化操作的時空,在“形似”中消磨了教育本身的價值。張家港教研室所提出的“美麗課堂”超越了這種窠臼,它并沒有提出一個“一統(tǒng)天下”的所謂的教學模式,而是把課堂教學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把具體操作形態(tài)的首創(chuàng)權下放給學校、學科和教師,在不同的學校、學科形成能夠結合學科育人價值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
如前所言,美麗課堂始終把學生的成長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核心,圍繞著這一核心展開了系統(tǒng)的思想建構。它重新定義了課堂,以“教育展開”作為概念鎖鑰,把課堂由教師的“教”之建構引向以學習活動為關鍵事件的“學”之建構的過程,通過學習活動把師生卷入其中,使他們成為課堂事件的深度參與者,成為教學內容的主動“領會”和“操勞”者;把教育內容融入學習活動中,從而將學生引到與知識對話、與現(xiàn)實對話的學習境域中,在“自我”與“他者”的相互沖突中激活學生的“自我解釋”,推動學生個體意義世界的構建。
為了更好地引領自我解釋,推動學習活動,美麗課堂也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支持性條件:關注學科的教育價值,強調教師以教育力推動課堂。在不少的教學模式建構中,人們更多地關注教育是什么,然而忘記了教育的價值必須通過一個個學科在課堂教學中達成。美麗課堂十分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認為唯有達到學科本質、學科育人價值的高度,才能夠真正把教學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才能夠把學生置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場景中實現(xiàn)生命與知識的對話,實現(xiàn)真切而生動的教育生活。
強調教師以教育力推動課堂,又是美麗課堂的一個重要貢獻。它否定了簡單的教育技術、教育技巧,而是提倡富有教育理解、教育情趣和教育視野的教育技巧和教育策略。海德格爾提倡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而所謂的“大地”,是退隱在世界背后、卻使世界能夠向我們得以顯現(xiàn)的東西。教師向學生展示的是教育的技術和技巧,支撐的卻是教師的教育力。唯有教育力才讓教師如此敏銳地體察學生、體察課堂,如此課堂才能建立在教師富有思想的行動上,學生才能真正地走入學習現(xiàn)場,實現(xiàn)與教師、知識的平等對話,展示他們生命的魅力與美麗。
美麗課堂之所以美麗,就在于它形成了一個個充滿效能的行動系統(tǒng)。在美麗課堂的旗幟下,張家港的優(yōu)秀教育人展開了一系列的基于學科的探索。他們提出“課堂生態(tài)場”建設,把課堂視為多重因子共同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多重因子彼此互動,由“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由“美美與共”達到“天下大同”的共美境界,形成了基礎級、發(fā)展級和提高級三個層級八個課堂樣態(tài)的課堂行動體系,不僅保有了美麗課堂自身的思想高度,也體現(xiàn)了教學生態(tài)的多樣性和教師水平的層級性。前置式教學建構了美麗課堂另外一種行動體系,它植根于學習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形成了“前置活動、互動釋疑、當堂反饋、歸納鞏固”課堂結構模型,從而讓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有了足夠的時空。上述行動體系的營造僅僅是冰山一角,我相信張家港的教育人有著無窮的智慧,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學行動體系,形成美麗課堂的大觀之美。
可以說,美麗課堂以研究者的思想之美,推動課堂的學習之美,實現(xiàn)著學生的生長之美。它必將成為張家港市的,也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一道亮麗風景。
【參考文獻】
[1]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78.
[2]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