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內容摘要:古典詩歌作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在中職階段的教學工作中具有著重要的傳播價值,可作為提升學生個人文學素養(yǎng)的一大關鍵手段。鑒于學生對于古典詩歌的意境、場景及格調等因素大多缺乏直觀的領悟,通過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往往也無法將詩歌的美感全面地展示于學生面前,這便向中職古典詩歌教學手段的革新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信息技術作為科技時代下的重要產(chǎn)物,自普及推廣以來逐漸在教學界占據(jù)了重要地位,為學生學習的全面性及深入性提供了良好契機。本文特從中職古典詩歌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對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方法做出了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中職 古典詩歌教學
古典詩歌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重要載體,通過精練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傳承了我國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通過對其進行剖析鑒賞可促進審美情操的提升及語言結構的優(yōu)化。近年來,隨著教育行業(yè)對于古典詩歌教學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中職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工作逐漸引起了廣大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為古典詩歌教學手段的革新與優(yōu)化奠定了重要基礎。筆者特立足于古典詩歌教學的實際特性,深入探究了信息技術在這一板塊教學工作當中的實際應用價值,現(xiàn)做如下總結。
一.擴大教學資源范圍,鞏固學生知識結構
從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當中的基本職能來看,其主要通過對計算機技術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應用,來針對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直觀度不足、知識面過窄等現(xiàn)象進行解決,由此實現(xiàn)教學功能的進一步優(yōu)化[1-2]。在中職階段的古典教學工作中,學生對于古典文化的了解度不足、現(xiàn)有教學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發(fā)揮等問題一直處于亟待解決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工作的充分開展形成了桎梏。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可考慮從擴大教學資源范圍的方向出發(fā),進一步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鞏固,由此從基礎上完善學生的基本認知框架,為后期深入學習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條件。例如,在針對某篇古典詩歌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及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對其時代背景、相關知識向學生進行展示,給予學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對于詩歌的內容、立意及中心思想具有更為全面的認識。以《琵琶行》一文為例,教師在進行這一章節(jié)的講述時,可首先將該詩歌的背景故事制為PPT,使學生充分了解到作者白居易在觸犯權貴利益的情況下被貶江州司馬的背景,再逐漸由此延伸出作者送客過程中遇到琵琶女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為學生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充足的情感基調。通過對文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名句的解讀,學生往往可對作者所抱有的同病相憐之情具有一定認知,與實際背景故事相互聯(lián)系后,便更容易從更為全面的角度出發(fā),完成對于整篇詩歌的剖析與解讀。通過上述方法的應用,既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資源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也可從根本上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框架進行鞏固,對于后期階段的學習可提供重要的鋪墊作用。
二.推動教學氛圍優(yōu)化,調動學生求知欲望
鑒于當前中職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工作仍主要以書本知識講授為主,單調的詩歌賞析流程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乏味感及枯燥感,不利于整體教學氛圍活躍性的優(yōu)化[3-4]。對此,除了應當采用相應的方法針對教學氛圍進行調節(jié)外,還應從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這一根本層面著手,利用教學氛圍與學生學習積極性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適當融入有效的外界手段,以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提升。針對上述需求,信息技術的作用便可在這一方面得到充分發(fā)揮,基于其特有的靈活性與便捷性,通過對其進行巧妙運用便可為古典詩歌教學方案的調整注入大量的新鮮因素,由此在活躍教學氣氛的同時,也可實現(xiàn)學生求知欲望的大幅提升。例如,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進行相關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制作形式可為音頻、視頻等,并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進行穿插播放,營造出聲色兼具的靈活氛圍,使學生在這一氛圍當中的感知力度得以強化,從而完成調動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目的。以《山居秋暝》一文為例,教師在進行這一詩歌的講述時,可充分與詩歌內容相聯(lián)系,并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進行相關情景的播放,使學生能夠從更為直觀的角度理解寓情于景的真實含義。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作者從空山、新雨、明月及清泉等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景物描述方向著手,完成了一副虛實結合的景觀描述,既體現(xiàn)了景物美感,也寄托了自己的怡然自得。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的場景播放時,可充分與文中所描繪的景物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更為充分的理解。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枯燥的課堂氛圍做出改善,同時也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站在學生興趣點的層面,給予學生足夠的感官刺激,從而推動學生求知欲望的根本提升。
三.整合教學板塊難點,突破學生認知局限
受學生認知水平、鑒賞水平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在各個教學板塊中往往均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難點,在無法得到有效突破的情況下,不僅容易弱化學生的整體知識框架,且極易使學生后期的詩歌鑒賞過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要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可從整合各板塊難點的角度出發(fā),找出學生認知上的局限,并從“對癥下藥”的方向著手,由此實現(xiàn)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根本提升。例如,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多以“牽引式”方法對學生進行逐字逐句講解,雖可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下,教師可對新型的教學模式做出合理構建,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根本發(fā)揮提供一個良好平臺,幫助學生從更為主動的角度針對教學板塊中的難點進行解決,由此實現(xiàn)學生認知局限的根本突破。以《游褒禪山記》一文為例,許多學生在進行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時,難以摸清文章意象之間的差別,從而為文章的整體的解讀帶來了一定障礙。教師可通過制作Flash的形式列出傳統(tǒng)詩歌中的意向表現(xiàn)形式,如“落葉對應失意”、“梅花對應傲氣”等,使學生了解到意象中的“意”即為人的主觀意識,“象”則為客觀景象。學生對上述概念具有響應了解后,在對《游褒禪山記》中的景物意蘊進行解讀時便可消除一定障礙,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游玩時所產(chǎn)生的具體思想感情。通過上述方法的應用,既能夠對教學板塊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整合,同時也可幫助學生從自身角度對認知局限進行突破,具有著重要的教學輔助意義。
四.落實教學實踐精神,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古典詩歌教學的核心價值便在于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根本提升,為實現(xiàn)這一教學價值的根本發(fā)揮,除常規(guī)教學模式下的理論知識傳播外,還可從實踐的角度進行教學精神的落實,使學生能夠從更為全面的方向構建起完整的人文素養(yǎng)框架。針對上述需求,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功能,通過在網(wǎng)上發(fā)起與古典詩歌相關篇章的賞析征文比賽等形式,或針對某一主題開展某個對應活動等,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的實踐平臺,從而促使學生在針對性剖析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進一步優(yōu)化。例如,在“走進家鄉(xiāng)”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靈活性,在班級范圍內開展“了解家鄉(xiāng)著名景觀”、“探索家鄉(xiāng)的背景故事”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對家鄉(xiāng)的文化底蘊具有更為深厚的了解。首先,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元進行活動,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后,整理出家鄉(xiāng)的標志性景觀、建筑等,并以走訪的形式進行深入的調查與了解,同時將所搜集到的資料及自身見聞做出整理;隨后,根據(jù)整理出的相關資料,小組成員可通過團隊協(xié)作的形式進行詩歌撰寫,寫作的主題則應圍繞著相應景觀的特點、文化等,并適當融入個人觀感等內容,使詩歌結構、內容更為完整;最后,由教師評選出最佳作品后,以多媒體為媒介向全班進行展示,供大家進行學習與鑒賞。通過上述方式進行實踐教學,一方面可有效促進學生鑒賞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在無形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較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理論知識框架框架起到了相互映襯的作用,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根本提升。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教學的價值不僅僅在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通過信息技術對其教學價值進行強化是教學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古典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還應不斷結合現(xiàn)有教學經(jīng)驗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針對存在的弊端與短板做出不斷改進,以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最大化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貴凱.信息技術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妙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39.
[2]端木玲玲.信息技術在中職古典詩歌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94-95.
[3]李勇.中職古典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J].教學藝術,2016(01):13.
[4]黃圓平.淺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學刊,2015(10):155-161.
(作者單位:江蘇沛縣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