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明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意思是說,偉大品質的內容就是同規(guī)律保持一致[1]。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規(guī)律,教育規(guī)律自不待言。從老子的這一觀點推而廣之,偉大教育品質的本質內涵就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遵守。
一、當下遭遇:對教育品質的漠然
時下,由于功利性思潮的影響,學校理應追求的教育品質常常被漠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應然的價值導向難以超越實然的現(xiàn)實基礎,降低了學校教育的品格。格于應試教育的成例,一些學校對教育質量的關注被異化為對分數(shù)的關注。在追求高分數(shù)的熱潮中,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本應遵循的規(guī)律,都被置于一邊,多數(shù)人不愿提及教育品質。分數(shù)成了我們裹足不前,不愿正視教育品質的理由。
其次,觀念上、認識上的美好設想不敵簡單奏效的方法,造成了學校教育品質的失落。教育品質的客觀訴求是立德樹人。然而,當家長把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標尺定位在分數(shù)上時,實用主義教學方式便油然而生。“榨油原理”變成了學校工作的基本原理,而忽視了教育應關注全人發(fā)展的品性。
最后,一些社會價值觀成了不合理教育價值觀存在的理由,消解了學校教育品質的內涵。面對理想信念缺失,物質追求被無限放大的社會背景,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再熱衷于教育品質的提升,而更多地關注現(xiàn)實利益。當學校的教育目標被一些社會價值觀所困擾時,教育品質的價值取向在某種程度上被功利性目標所取代,分數(shù)至上的質量觀便占據(jù)了主導位置。
二、緣由剖析:教育品質何以難為
面對教育品質遭遇到的漠然,我們既要承認既定事實,又要在分析其產(chǎn)生原因的同時,力求超越這種困境。那么,教育品質何以難為?
首先,家長的教育期待演變成了學校的教育目標。仔細考查應試教育產(chǎn)生的背景就會發(fā)現(xiàn),當人口膨脹成為社會發(fā)展的負擔時,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是升學難、就業(yè)難。面對升學和就業(yè)壓力,教育則被異化成了擇業(yè)手段。表現(xiàn)在家長認為,只有考高分,考上重點大學,才能保證孩子將來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家長的這份教育情結本無可厚非,但學校教育在被異化的家長教育期待中也迷失了方向,把家長的教育訴求、教育情結當成了學校的教育目標。
其次,現(xiàn)實利益的驅使成為教育品質難為的又一原因。馬克思早就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也就是說,所有活動表象的背后,都與各活動主體的利益相關,需要是利益的前提和基礎,研究利益必須首先研究需要。
學校是社會關系中的一部分,同樣受它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的影響。家長需要高分數(shù),學校、教師必然會以這種需要為基礎,與社會和家長發(fā)生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既包括利益矛盾,又包括利益統(tǒng)一。所以,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本著對道義的把持和對善的追求,有必要幫助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點提升和發(fā)展,即在追求教育品質的框架之內因材施教,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但在學校榮譽等現(xiàn)實利益的驅使下,他們抑或不需要追求教育品質,因為它既耗時又無用,甚至可以說出力不討好;抑或需要教育品質,但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考試成績,間接的目的是需要獲得榮譽和待遇。所以,總的來說,在教師和教育管理者那里,也許在道義上會需要真正的教育品質,但在實踐中,要么不需要教育品質,要么漠視教育品質。
最后,教育對象的差異也是教育品質難為的原因之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地域文化、經(jīng)濟基礎、家庭背景和遺傳因素等的不同,人與生俱來其社會資本就存在著天然差異。這種差異表現(xiàn)在人一出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影響千差萬別,體現(xiàn)到孩子身上,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他們所具備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已經(jīng)不盡相同。讓這些各具特征的孩子,在學習歷程中都考高分真是勉為其難。于是在分數(shù)至上的質量觀驅使下,一些學力有限的學生被無情地置于教育活動邊緣位置,備受冷落。原因很簡單,他們不出成績,于學校榮譽和教師成名無補。
三、一種思路:建構當下學校教育的教育品質
面對教育品質遭遇的漠然,基于對困境緣由的分析,可以從理念和行為上對學校教育品質進行一種嘗試性建構。
首先,學校要確立科學發(fā)展的辦學目標,不被家長的教育期待所蒙蔽。任何一所學校無不肩負著國家的教育使命,培養(yǎng)合格公民,“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學校要在國家教育目標的規(guī)定之內,結合本校實際確立自己的辦學目標。“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等于辦“家長滿意的教育”,別混淆了家長和人民這兩個概念,家長是人民,但家長不是人民的全部。切不可把家長目標當成學校目標,學校教育應該有著自身更加崇高的使命[3]。
隨著社會對所謂教育質量的追捧,分數(shù)的確為一些學校贏得不少贊譽。這些學校無視教育政策與規(guī)律,隨意辦重點班,對部分學生進行強化訓練,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默認,贏得了一方生存空間。這種以犧牲多數(shù)學生利益為代價的教育格局亟待改變。
反過來講,那些真正優(yōu)秀的學生是學校和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嗎?未必全然。教育的成因諸多,在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遇到一位好教師固然重要,但遺傳因素、家庭教育、社會交際影響等無不起著重要作用。教育是一種改善手段,其功能在于讓好的更好一些,讓不好的再好一些。這才是教育工作者理應秉持的態(tài)度,學校應為每一個學生的進步
負責。
其次,學校要摒棄功利思想,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作為當前和今后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是學校辦學方向的必然規(guī)定。素質教育倡導“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價值觀。所謂“面向全體”,是針對教育對象全體而言,即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一個都不能疏漏,這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則,是國家對教育本真向善的召喚。所謂全面發(fā)展,是針對教育對象個體而言,即讓每個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在發(fā)展方向上以提高綜合素質、關注個性發(fā)展為目標,這與國家的教育方針一脈相承,是對教育本來意義和價值的追求。高分不是素質教育的刻意追求,卻是素質教育的當然結果[4]。
當今,一些學校于教育的公平性原則不顧,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好學生,以“一俊遮百丑”的心態(tài)寄予厚望,強行訓化,為學校榮譽而戰(zhàn)。而把那些學力有限的學生置于邊緣位置,不看好,不關注,甚至推出校門,以縮小分母的辦法達到提高升學率的目的。這些榮譽的背后,不知犧牲了多少學生的身心健康。這種在部分人眼中的好學校,往往是沒品質的學校。
最后要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教育過程,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多樣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的艱難性。社會、家長對教育的認識和評價,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有限的,不一定也不可能完全正確。但當全社會關注教育、人人評判教育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深入思考教育評價問題。應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教育的過程、內容、方法、管理及成效作出科學的判斷與評價,建立健全科學的學校評價體系,真正發(fā)揮好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與激勵功能。
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創(chuàng)建有利于促進學校發(fā)展,學生全員、全面成長的教育評價機制,切不可把一些社會標準當成教育評價標準的全部。要努力制定好教育政策和管理制度,用制度規(guī)范學校的辦學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定格教育品質的存在。
作為教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自身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和教學策略,幫助資質、天賦各異的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讓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學生共同進步。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向善的生命狀態(tài),以便將來迎接社會的選擇。讓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各得其所,各盡其責,無論在什么崗位都能盡職盡責地服務于社會。切不可只為了眼前的分數(shù)而扭曲了學生的心靈,漠視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根據(jù)個體需要,抓住一切可教育的時機給予學生指導和鼓勵。這些指導和鼓勵也許就是一次善意的提問、一個真誠的微笑、一聲關懷的問候、一個尊重的眼神,這些都可以被視為教育品質的真正發(fā)生。這種關注、鼓勵和幫助將會促使學生個人體驗的產(chǎn)生,從內在動力方面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完善。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完整人格,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真正落實教育品質所倡導的理念。
總之,教育品質概念的提出,是對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思想的發(fā)揚光大。學校教育只有坦然面對教育品質的追問,在對教育品質的不懈追求中,才能真正規(guī)避種種教育亂象,自覺遵守教育規(guī)律,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最終實現(xiàn)全民綜合素質的超越。
參考文獻
[1]李耳. 道德經(jīng)[M]. 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4:66.
[2]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李希貴. 2010年關注什么[J]. 人民教育,2010(1).
[4]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 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 教育研究,2006(2).
(作者系甘肅省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