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天龍
春末夏初,在樓頂上搭了個簡易的棚架。不為納涼,只為了種幾株絲瓜。當(dāng)初眼見自家的樓頂泛著水泥灰的蒼白,于是砌了花帶、花池,種上桂花、鐵樹、羅漢松,又用泡沫塑料盒盛上沃土,種上了辣椒、茄子、西紅柿一類的蔬菜,這樣既能夠鍛煉身體,又可以享用綠色蔬菜。
在蔬菜王國中,絲瓜是一種多用途的植物,它屬葫蘆科,擁有強大的根系,它一旦在土壤中立定根基,便通過蔓性莖葉向四處攀援生長,漸漸棚架上形成一片綠陰,不久開出一些燦爛的黃花,那花兒點綴在棚架上,讓空氣也顯示出一種明亮自信的氣質(zhì)。
久居城中的人,很難想象絲瓜是怎樣結(jié)出來的。當(dāng)棚架上的黃花凋謝以后,綠陰叢中便有了絲瓜的小果,它們在蔓莖的養(yǎng)分供養(yǎng)中逐漸長大,直到有股淡淡的清香溢出,碧綠的絲瓜就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珍品了。
一個鄉(xiāng)下的農(nóng)民朋友告訴我,絲瓜是一種生命力很強、果品干凈的蔬菜,隨便往田間地頭,或是門前屋后的哪個墻角一植,基本上就不用人去伺候了。其實絲瓜的作用遠不止這些,在它鮮嫩的時候,人們就用它去炒食或做湯,等到它成熟以后,又可以用來入藥,及至它完全枯萎,人們又用它代替海綿作為洗刷灶具的工具。
人們也許很難想象。絲瓜年輕時多么柔嫩,等老熟以后,卻有堅韌的纖維,它們細細的絲線縱橫編織,錯綜如絲網(wǎng),此時的絲瓜就有一個“天羅”的別號,意即天生羅網(wǎng)也。此外,它還有個“布瓜”的小名,顧名思義,擁有抹布的擦洗作用。而鄉(xiāng)村老表們索性稱其為“洗鍋羅瓜”。
絲瓜并非四季常有的蔬菜,但卻絲毫不影響它為人們提供長久的服務(wù)。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們一日三餐,鍋碗瓢盆,少不了要和油膩接觸,事情看似細小,卻讓人頭疼。雖然也可以用布巾之類的東西洗滌,洗的效果如何不說,它自己卻沾上了油污,久而久之,還真會成為“油布”、“污巾”。由于本身不潔,布巾使用一兩回后,不但漸漸失去蕩油滌污的能力,而且隔三岔五地還會成為被清洗的對象。
絲瓜則不同,它一生都在發(fā)揮作用。自涼棚上綠陰形成,長熟成為美食,直至老后成布,它始終伴隨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在它的晚年,盡管成為洗鍋洗碗的“絲瓜布”,但它的作用依然讓人意想不到,別看它此時只有粗糙的纖維瓜絡(luò),卻能除油滌污。更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是,絲瓜不僅善于除油滌污,而且還能做到潔身自好,眼看它素潔的身子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鍋壁,洗滌著碗盆,可它自己卻不染污穢,一身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