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生活的外延。在課堂上將語文與生活對接,學生能從語文課堂上驗證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語文學習將更有活力與吸引力;學生逐漸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師生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可以是一節(jié)語文課的橋梁、框架或鑰匙。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活;聯(lián)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常對學生說:“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外延等于語文的外延。”如果語文老師能將師生共有生活經(jīng)歷的活水諸如閱讀、觀影、聽歌等引入語文課堂,作一節(jié)課的引子、作一節(jié)課的線索抑或作說理的具體例證,或者是作文素材等等,這兩句話是否更具說服力?
一、我們的生活,是橋梁
用耳熟能詳?shù)母枨鷮胝n文的做法已不新鮮,《歸去來兮》有羽泉的《桃花源》,《蘭亭集序》有周杰倫的《蘭亭集序》,《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有林俊杰的《江南》……我們用共有的生活體驗作橋梁導入新課是否可以更“個人色彩”一些?
重讀《陳情表》,在“盡孝”與“仕途”的天平李密選擇的盡孝,我想起了《讀者》轉(zhuǎn)載過這樣的一篇文章:楊瀾采訪一個成功人士,這位成功人士含著熱淚表示,如果可以再選擇一次,他絕不會選擇年輕時背井離鄉(xiāng),將母親獨自留在家鄉(xiāng)幾十年。當自認為有能力盡孝時,母親已不在了?!白佑B(yǎng)而親不待”。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傳為美談的都是選擇忠,而李密心念“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而選擇了孝?!蹲x者》上的文章,學生一般都熟悉。用這篇文章來作為《陳情表》的引子,學生更能體會到李密選擇之可貴與無憾。
《了不起的蓋茨比》播后不久,學生們用課余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此片。我的進度到了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覺得徐志摩給梁遇春留下的第一印象很主觀、很微妙,這不正像蓋茨比給尼克的第一印象么?于是,我為《Kissing The Fire》這一課設計的導入主要元素是影片中蓋茨比的笑容:他的笑容就是那些,你可能一輩子也罕見的笑容,似乎就像信任你、理解你,就如同你愿意被理解、被信任一般?!耙粋€人對另一個人的印象就是如此主觀、如此奇妙,又如,梁遇春對徐志摩的印象?!眱蓚€印象的共同點是“主觀”,如此一來,志摩為何是“銀灰色的眸子”就更易接受了。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魯迅的作品,關于其生平、成就他們已不陌生,所以再無必要嘮叨這些內(nèi)容導入課文。于是我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學生的表現(xiàn)引入。“從‘五四運動’到大革命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總有充滿激情的學生的身影……”除了歷史書、熟悉的影視劇,我還提到兩部小說——方方的《武昌城》及鄧賢的《父親的一九四二》,“有戰(zhàn)斗,就有犧牲,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對于學生的犧牲,在沉痛之余,作了什么思考?”如此引入,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差距,多少消除了一些對周樹人的“怕”;《父親的一九四二》,學生看過簡介,《武昌城》他們較為陌生,借此機會,引起他們閱讀者兩本書的興趣,為師生共同的閱讀體驗增加內(nèi)容。
二、我們的生活,是框架
共同的見聞體驗,可用來搭建一節(jié)課的框架。
七匹狼有一則廣告是“男人有很多面:浪漫面、勇敢面、休閑面、豪爽面(慈父面、慷慨面、征服面、自豪面)。今天,你秀哪一面?”我在選修部分“李白詩”有一個內(nèi)容是李白詩思想內(nèi)容的豐富性,在這一節(jié)課我先勾出學生對七匹狼廣告的記憶,學生興味盎然如數(shù)家珍般數(shù)出了男人的很多面。仿七匹狼廣告,從已學過的詩中總結(jié)出“李白有很多面:浪漫面、狂放面……”李白還有多少面?成為這一節(jié)課的框架。接下來,從所補充的詩中,學生看到李白秀了“優(yōu)雅面、孤獨面、憂民面、誠摯面……”同樣的內(nèi)容,換一種形式表達交流,更添趣味性,更富挑戰(zhàn)性。
高一下學期我推薦學生看了《阿甘正傳》《臥虎藏龍》《鋼鐵俠3》等電影。電影看畢,靈感突發(fā),覺得《阿》《臥》《鋼》這三部電影就是《短文三篇》中《熱愛生命》與《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的具體生動的闡釋。于是有了一節(jié)主題為“第三只眼睛看電影”的課。
“在別人的劇本,演自己的緣分”這是熊天平與許茹蕓合唱的《愛情電影》。白居易難道不是在琵琶女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么?江州司馬青衫濕,并非音樂造詣有多深,而是在別人的故事中咀嚼除了自己的悲傷?!杜眯小芬徽n,我先自唱了“在別人的劇本,演自己的緣分”,學生仿造出“在琵琶女的劇本,白居易演自己的緣分”。我便用這一句作為一個簡單的框架,臺前是琵琶女的彈奏,幕后是白居易的人生經(jīng)歷,演繹著詩人與音樂的不尋常的邂逅,音樂引起詩人刻骨的共鳴。
三、我們的生活,是鑰匙
師生共有的生活體驗,往往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一篇大家讀過的文章,甚至只是輕輕的一句彼此熟悉的話語,可以撥開對課文認識的云霧使對課文的理解更明晰。如《逍遙游》中,莊子笑萬物。好大的口氣!拈來“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他人看不穿”,“看不穿”道出了萬物有所待,未能做到逍遙游的狀態(tài),莊子有看得穿的優(yōu)越感,自然笑萬物了。《邊城》中,翠翠的愛情是否太快太突然?想想歌詞“莫名,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想想爛熟于心的“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上對的人”,便能明了翠翠的愛情。
借用日常的思維方式,可以明白作者的匠心。如我們怎樣描述一個人的聲音?如周杰倫、費玉清、陳楚生、華晨宇……一般會這么描述:金屬感、豆沙嗓、磁性、空靈、天籟之音、富于穿透力、干凈、迷幻、如平靜的海水、輕飄飄地縈繞,虜獲你的心……無一例外地用了通感、側(cè)面描寫,否則無法描述?!独顟{箜篌引》要用通感、側(cè)面等手法寫琴聲自是理所當然了。
這樣的語文課堂,自我感覺是個性、活力;學生評價是快樂、享受。這樣的語文課堂,毋需作太多的強調(diào),學生自能感覺到課堂上生活的影子,生活中語文的影子,他們逐漸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最終做到,語文,就是我這個人。
作者簡介:陳平,女,1974年生,廣西北流市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工作于桂平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